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011-04-13李娜娜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事变西安事变张闻天

□李娜娜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编《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中的记载:“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然而中共在当时是如何经过反复研究才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这是本文在下面将要论述的。

一、西安事变爆发后最初六天内中共为解决事变所采取的应变措施

据《邓颖超传》所记,周恩来于1936年12月15日受命出发赴西安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连续开了三天。 又根据美国记者斯诺的《红色中国杂记》所述,周恩来曾告诉王炳南:当时“我们一个星期没有睡觉,想法来做出决定,这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决定的事”。 由此我们便可以知晓,中共在处理事变这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短期的曲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共处理事变的经过及为此所做的各方面工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1936年12月13日),张闻天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就事变的处理讨论相应对策。因事发仓促,在关于对南京的策略和对蒋的处置办法两大实质性问题方面,与会者争论激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毛泽东主张“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同时主张“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 。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中国纪事》也曾记载毛泽东当时的讲话,主要内容是:“清算和公审出卖中华民族利益的叛徒蒋介石的时候到了,只有对他清算,才能为全中国一致抗日开辟道路;必须要求南京政府立即停止一切内战,特别是反红军的内战”。 与会者大多数表示赞同毛的主张。与此相反张闻天则表示要“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认为“对妥协派(指的就是南京政府中蒋介石代表的一派)应尽量争取,与分化、孤立,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实际是政权形式)——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 ,明确提出了“两不、两争取”的策略原则。周恩来、博古提出了“在政治上不采取与南京对立”的问题。最后会议一方面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争取南京政府的方针,一方面保留了“除蒋”及“以西安为中心”的思路。15日中共就西安事变表态而公开发表的《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中也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初步方针。事实上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一行于15日即动身到事变发生地点了解情况,并把消息传送到陕北。在对事变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中共中央才放弃了“审蒋”主张,在18日制订了“保蒋安全”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张闻天于19日再次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事变的处理问题。此次会议上,中共内部意见一致,会后发表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通电》和《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正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文件中,中共公开地、全面地阐述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策略。正如张闻天在会上所说的“在六天中,这事件的现象与本质都(显得)更充分,所以,我们今天的方针,比前次是更进步的。” 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协助和调解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二、对中共最初处理事变的一些看法

在事变发生后的最初六天内,中共召开了两次政治局会议,向党内外发出了一系列通电和指示。鉴于此,笔者想谈一些看法。

首先,对蒋介石的处置问题成为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究其原因:其一,从中共方面来看。事变前正是基于对蒋介石特殊地位的认识,即他为国民党及南京政府的最高领袖,中共才制定了“逼蒋抗日”的策略方针,这一时期中共的文件便能印证这一点。“审蒋”则等于将其排除于抗日统一战线之外,这就同中共的“逼蒋抗日”方针存在严重矛盾。其二,从国民党方面来看。当时南京各方主战派亦或是主和派,不管其真实动机如何,他们都主张张、杨释蒋返宁。孔祥熙曾于17日致电张、杨:“最好兄能伴介公南返,或至太原,共同计议……盖劫持领袖逾久,吾兄所负责任逾重……国家民族之存亡,系于兄之一念。” 何应钦也致电张学良:“若不释出委座,实无以释群疑而平公愤。仍盼即日护委座南来。” 各地方实力派虽有不同表态,但“要求放蒋,成为一致呼声”。由此以来,若因“审蒋”而酿成内乱,团结抗日便成为一句空话,这只能有利于日本侵略者。最后,从张、杨两人来看。当时在东北军和西北军中尤其是下层官兵内部,确实有“审蒋”甚至“杀蒋”的呼声,但张杨二人是基于民族利益,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国抗日的目的而发动事变的。张学良在事变次日的声明即可佐证,声明指出:“现在蒋委员长极为安全,我们对蒋委员长绝没有私仇私怨,我们绝不是反对蒋委员长个人,是反对蒋委员长的主张和办法。反对他的主张和办法,使他反省,正是爱护他。我们这种举动对蒋委员长是绝对无损的——如蒋委员长能放弃过去主张,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审蒋”主张是错误的,也是绝对行不通的。中共也正是处于这些考虑改变了其最初的策略。

其次,根据文献档案的记载,中共中央最早是通过其驻西安代表刘鼎12日2时30分发送的电报知晓事变的。当时中共中央因地处偏僻的陕北保安,消息闭塞,对西安的情况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事变前,蒋介石正准备组织百万兵力向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因此最初的“审蒋”策略虽有错误,尚情有可原。

再次,这里应强调一下时任中共总负责人张闻天的作用。早在事变前,即蒋介石准备对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之时,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即指出,当前的形势是:“南京方面更有走上抗日的可能,原因是日本的进攻,英的态度强,蒋的动摇,走到抗日方面来的较多。不能因他压迫我们,我们便轻易估计他是专门来打我们,而会与日妥协。” 从13日到19日两次重要会议,尤其是张在13日会议上的发言可以看出,张闻天是中共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策略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从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以西安为中心控制南京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且极有可能导致全国内战。事变后,全国舆论掀起一股拥蒋和谴责张、杨的浪潮;“讨伐”西安的军队大兵云集,内战一触即发。同时除蒋并非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当时中国最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即国民党、南京政府及中央军的维系问题。那时国民党中除蒋以外,没有他人能够代替蒋而能保持国民政府及其军队不走向分裂。张“两不、两争取”策略原则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上分析,事变发生后的事态发展和各方态度的逐渐明朗,证明了张这一分析的正确与合理性。在19日会议上,围绕“不再恢复反蒋”这一关键,张进行了鲜明、透彻的说明。他说:“不站在反蒋的立场,不站(在)恢复反蒋的立场,因为这一立场可以使蒋的部下对立,是不好的。”“我们应尽量争取时间,进行和平调解。只要所谓拥蒋潮流过后,他的内部矛盾更要发展,这是有利于我们的。” 为了统一思想,他还直接批评说:“我们应把抗日为中心,对于要求把蒋介石交人民公审的口号是不妥的。”由此可见,关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方针的说明,张闻天在此讲得是最为明确、最为完整的。

最后,中共和平处理事变方针是经过激烈的讨论,是中央领导核心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互相修正的结果。同时和平解决事变的决策,完全是中共中央独立自主作出的决定,而非所谓的接受国外指令的结果。

三、中共为处理事变所做的后期工作

12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在西安的周恩来和中共代表团,提出在六项条件下,“恢复蒋介石之自由”。12月25日,蒋介石作出抗日等六项承诺后获释,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一步。然而蒋回南京不久就扣留了张学良,并以大兵进逼西安。针对上述问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东北军内部分化和西北三位一体局势解体的局势,中共继续为争取和平而努力。一方面,中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形势,提出对策,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在情势紧急关头,中共总负责人张闻天亲赴西安,会同周恩来等在现场商定大计。查看这一时期中共为商议解决西安问题的通电及文件即可清楚。后来的局势发展以及中共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蒋介石在1937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蒋介石表示停止武力剿共,正式重开国共和谈的态度。至此,西安事变基本上以和平解决而告结束。

参考文献:

[1]金凤.邓颖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埃德加·斯诺,党凡英译.红色中国杂记[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

[3]张魁堂.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J].近代史研究,1991,(2).

[4]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5]张友坤.对张学良送蒋返宁的再认识[J].近代史研究,1994,(1).

[6]张培森.张闻天在我党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N].人民日报,1988-08-15.

猜你喜欢

事变西安事变张闻天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从生活小事看张闻天廉政大情怀
好事变“坏”事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