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高铁的战略思考
2011-04-13刘美雄
刘美雄
(75230部队,广东 韶关 512100)
中国迅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高铁之梦,彰显出中国成就、中国奇迹、中国力量,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国高铁成功的背后,给我们最大的教育和启示,就是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法宝。
一、中国铁路从多年的“追赶者”一跃成为世界铁路的“领跑者”,是冲破亦步亦趋思维方式束缚的结果。启示我们必须从跟风式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树立世界眼光,走自主创新之路
世界上最早的火车比马车还慢。从那时到高铁诞生,人类用了140年的时间。从200公里时速到300公里时速,发达国家用了40年。而中国,从2004年开始正式规划高铁建设,仅仅用了4年半时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内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承认,中国的高铁比美国领先10年。在咨文中表示:“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1]各国舆论也纷纷在探究中国高铁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追赶者”变成了世人关注的“领跑者”?
奥妙就在于从盲目跟随者的习惯思维中解放出来,瞄准世界高速铁路最先进技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掌握集工程建造、装备制造、列车控制、客站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这不是“中国眼光”也不是“亚洲眼光”能为,而是“世界眼光”使然,是用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抓住机遇,参与竞争、博采众长、自强自立、创新超越的结果。
人类进步的发展规律反复证明: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谁具有世界眼光,站在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引领未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树立世界眼光必须具备前瞻与新锐的精神。世界眼光既是前瞻性思维,要求审时度世、深谋远虑,先知先觉; 又是新锐性思维,要求突破定势、挑战传统和超越自我。世界眼光并非眼光只盯着“世界”不看“国内”,而是思考问题、从事工作都要放眼于世界,立足于本国,落脚于本职,不断增强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各级党委领导都要科学把握时代特征,从当代世界发展的制高点上认识、思考和指导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并根据大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树立世界眼光必须具有开放与合作的胸怀。开放与合作是世界眼光的本质要求。开放才能合作,合作促进开放。开放反映了一种创新的勇气和胆魄,合作反映了一种科学的理性、成熟和气度。当代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各异,这为我们广开交流与合作大门,整合全球科技、人力、自然和资金资源,促进本国在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提升空间。只有以开放与合作的胸怀,善于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创新成果为我所用,才能站在创新超越的制高点,防止自主创新异化为自我封闭。树立世界眼光必须具有引进与吸收的能力。世界眼光需要“拿来主义”,既要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开动脑筋,洋为中用。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感言: 我们卖一台计算机,只赚了一捆大葱的钱。一语道破缺乏核心技术的窘境。只有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高新技术做出战略安排,才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部署前瞻先导技术,大幅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二、中国高铁取得六个“世界之最”,是一批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团结拼搏的结果。启示我们必须从传统人才观念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树立人才“第一”理念,走培育创新型人才之路
中国铁路一跃为六个“世界之最”: 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速度最高、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人力资源最多。创造的六个“世界之最”,如果不举全国航天航空、材料、电子、电力等顶级专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之力合力研发,铸就中国铁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引擎,中国高铁还只能做“高铁美梦”。在高铁建设运营过程中,各级组织切实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用好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的实践平台,创造高铁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造就了一大批精通理论、技术顶尖、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铁路人才队伍,为推动我国高铁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胡锦涛指出: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2]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不打造一支能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只能是一句空话!
时代呼唤培养一批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式的杰出人才。但又绕不开“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现在我们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破解这一难题,首要的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支撑的观念; 人才是第一竞争力,人才是第一驱动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人才是第一责任,人才是第一目标的观念,增强培养新型人才队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把诸多人才“第一”理念转化为主观自觉和行动自律。
当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破除如下旧观念。
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在京沪高铁建设工地上,有一支由“80”后组成的管理技术人才队伍,他们在这条当今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技术含量最高、标准最严的高速铁路建设中,尽情挥洒着青春光彩,为高铁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邓小平指出: “论资排辈是落后的习惯势力。”[3]而在实际中,把资历看得高于德才标准,或者用资历替代德才标准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在选拔领导人才时,总认为年青人来日方长,老同志是最后一站了,不提过意不去; 有的对很有发展前途但又有争议的年轻人才不分析、不负责任地放置一边,让优秀年轻人才等到老再用,到那时再没有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锐气,结果耽误党和人民的事业。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把着眼点放在看年轻人的发展上,已经成为关系全局,不容质疑和拖延的大事。
破除求全责备的错误观念。高铁建设维护过程中,对专业技术人才、顶尖专家而言,贵在精、在管用。动车组检修基地、基础设施维修基地、高铁高度指挥基地等人员都很精干,没有搞人海战术,各重要部门所使用人员都是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从铁道部这个层面,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顶层设计,围绕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机车车辆、运输组织、经营管理等专业领域,着力培养高端专业技术领军人物、大师级技术专家、现场技术骨干人才,构建金字塔型人才队伍,形成高铁技术人才库。我们要培养和造就的是创新型人才,不能追求人才完美无缺。有言道: “凤无司晨之善,麟乏警夜之功”,要求人才什么都通、什么都会,是理想,不是现实。创新型人才往往是偏才、怪才,就如当年的陈景润,虽对生活常识知之甚少,却能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人才有个性,特别是那些拔尖的人才,一般都有独立的思想,创新的思维,而非人云亦云。他们认准的事情、课题、项目,就如钉子一般,绝不放弃。相反,对于名利,往往视之如淡水,甚至像居里夫人那样,把诺贝尔奖章让孩子当玩具去玩耍。对人才,不仅要用其长,而且要不使“混岗”,切莫作出让牛骥以并驾、尧舜以牧羊的傻事、蠢事。
破除浪费人才不以为然的错误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体现在用人上,就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逢其时。如果不是把调动、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掘、释放出人才的潜能,当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旨,而是仅仅以不用错人而求稳,用年长的; 而百般挑剔,找全面的。那么,必然埋没人才,压制各类人才才能的发挥,也谈不上发掘、释放出人才的潜能。必须破除浪费人才不以为然的错误观念,改变违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方式,尊重个性,呵护好奇心,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三、中国铁路从普速到高速的飞跃,是从传统的火车头带拖车向“动车组”变革的结果。启示我们必须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树立新型领导观,提高战略领导力
中国铁路从1993年-2003年,曾经5次大提速,但旅客列车时速从80公里只能提高到160公里。原因是只有火车头有动力,而其它车厢没动力。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提速,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了“动车组”,不仅火车头有动力,而且其后面的每一节火车车厢都有动力,这样一下由普速提到了高速。过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变为“全靠车头带,火车跑不快”。长期以来引伸到领导干部当火车头带动下面的传统领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不仅领导要有动力,后面所有的“火车厢”也就是每个部属都要有动力,这列“火车”才能跑得快。领导当火车头更多的是带方向、带路线、带远景,主要功能是指挥控制; 真正的动力在下级,在“火车厢”。
“动车组”启示我们: 必须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开阔思路,树立新型领导观,提高战略领导力,适应“高铁时代”发展潮流。
推进领导创新,提高战略领导力,必须充分认清由领到导、由管到理的柔性趋势,认清从“硬的领导”到“软的、柔性化领导”,由“集中的、复杂的领导”转变到“简约化的领导”,由过去“出主意”转变到“选主意”,由过去“用小看大”转变到“用大看小”,由过去的“排斥差异”转到“重视差异”,由“单向思维”转到“多向思维”等领导发展大趋势。
从领导新趋势看,提高战略领导力,最重要的是进行战略领导的理念创新,树立“七观”:
科学发展的领导发展观。领导者最重要的使命是领导发展,所以树立新的科学正确的发展观,是领导观念创新的根本和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必须使之成为领导者根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抓工作、搞建设,既要考虑任期的,又要考虑下一届的,以对事业负责,对地区和单位发展负责,对组织负责的态度,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此作为战略领导人一种思维方法和领导方法的逻辑。
“以人为本”的领导价值观。不能把以人为本简单地理解为它只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上的核心,而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价值观,在整个领导工作当中处于一种特别重要的位置。如果战略领导人心目当中没有人,那么他的工作成效,甚至于工作方向肯定会有问题。毛泽东说: “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东西,只有在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且确实产生成效以后,再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即动员群众支援革命的工作。”[4]解决群众的需要问题,把人团结好,形成“关系导向”,而不是一个劲地催你抓紧干,形成“任务导向”,就会产生和谐,激发动力,形成人人出力的生动局面。
“和而不同”的领导文化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思想、价值、文化、利益、形势、格局等等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多样化必然带来差别和差异,而事物就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作为领导者,必须发挥协调作用,使不同的东西处于一种不仅是协调而且是互动的状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战略领导人必须树立“和为贵”的观念,根据这种文化观念,使多样性的东西达到和谐、协调与统一; 包容多样、尊重多样,同时使多样的东西有序,使它们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引领未来”的领导创新观。我国高铁虽起步较晚,但善于引进、消化、吸收人家最先进的技术,综合集成起来发展出比人家更先进、更可靠的技术,体现出我国的后发优势。战略领导者就要像高铁那样,牢固树立“引领未来”的创新观念,懂得融合、交流、宽容的创造文化。战略领导人不一定是科学家,但是对创新型人才要有一种态度,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的建设问题发挥作用,最终推动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
“统筹协调”的领导统御观。战略领导者要善于统领全局、协调各方。这既是和而不同文化理念的延伸,也是一个在领导方式、方法上的延伸。党的先进性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先进性建设,落实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改进我们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使党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统领全局,全面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领导人要把握全局、关节、节奏、心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各种关系,收集信息和不同意见,实施科学决策、执行等等,提高战略筹划能力。
“常修为政之德”的领导修养观。要特别修炼“三种精神”、“三种意识”,即“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弘扬“进取精神、服务精神和自律精神”。特别是忧患意识,领导者只有具备忧患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得到团队的尊重,从而保持生机和活力。领导者的清醒、反思、忧患与进取精神特别重要,必须抓住这一修养的核心。
“重在激励”的领导用人观。管理的重点在决策,领导的重点在激励下级。由领到导是领导的发展趋势,由激到励、先激后励、以励为主也是一个趋势。激励重在结合,即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眼前激励与长远激励相结合; 激励个体和激励团队相结合; 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要学习刘邦打天下、坐天下“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奖”,即下级干得好就嘉奖、夸奖、褒奖,精神激励; 第二个字是“赏”,干得再好就赏,即物质激励; 第三个字是“封”,把责任与权利都给下属; 第四个字是“用”,领导一定要重在用人,而不是事无巨细都自己忙、自己累。
四、中国高铁成为强大的经济命脉,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军事功能。启示我们必须从单纯旅客列车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树立新型兵力投送观,催生战略战术变革
恩格斯指出: “一旦技术上的进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5]随着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纵横交错的高铁网不断完善,高铁无疑成为强大的经济命脉,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军事功能,一旦用于军事目的,必然引发作战方式方法的变革。
把高铁作为快捷高效的运兵工具。过去,由于铁路运输速度低,所以空运更受青睐。伊拉克战争,美军几十万部队,主要通过空运和海运完成的兵力投送。现在高铁的速度已超过传统火车时速几倍,随着高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高铁的速度可能更快。如果高铁用于军事目的,其兵力投送的效益将大大提高,甚至超越空运、海运,上升为最重要的兵力投送方式。因为高铁经济成本低。高铁使用的是电力系统,可以大大降低战争成本。能耗比相对较低,如高铁耗能为1,则小汽车为5.3,飞机为5.6; 运输成本上,高铁仅为航空的20%、高速公路的40%。高铁运力巨大。一列高铁一次可以投送1000余人,是一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运力的10倍。如果高铁经过进一步改造能兵力与重装备同运,几十辆战车或自行火炮当日即可投送到几千公里外的作战地域。高铁的安全性能好。无论大雨、大雾、大风天气,都不影响运输,经济指数与安全指数都可以得到更好保证。
利用高铁大规模大跨度集结兵力。大规模、短时间,快速实现兵力向某一方向的高效集结,是现代战争对兵力投送的基本要求。由于运送平台有限,难以大规模快速兵力投送一直是困扰兵力集结的难题。高铁用于军事目的,“兵贵神速”成为可能。首先,高铁可以多方位、广地域集结战力。和平时期兵力部署的地域性,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兵力快速调动成为难题。高铁的全域覆盖性,使各个方向、不同地域的兵力调动变得方便快捷。其次,高铁可以远距离、大跨度集结战力。我国陆地面积的广阔性,以及特殊的地缘态势,兵力调动需远距离实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使用高铁投送兵力,由于高铁网的四通八达特性,则可非常容易地化解这一问题。将一个配备轻型武器的师由武汉运抵广州,从集结到运抵广州只要几个小时,几万大军的千里调动当天即可完成。再次,高铁可以整建制、全员额集结战力。由于飞机数量不足,空运能力有限,部队成建制远距离投送很难实现一次到位。高铁的快速发展,并用于军事目的,其强大的运力,部队可整师、整旅、整团调运,有效实现战斗力的快速绵密集中。
把高铁作为多功能有效的作战平台。高铁用于军事目的,其强大的军事功能,不仅表现在兵力投送方面,而且更表现为潜在的作战功能,这种功能随着高铁军事目的的强化而不断拓展与延伸。首先,高铁成为有效的打击平台。如果将高铁改为导弹专列,一夜之间便可实现数百牧导弹等战略力量的快速机动和分散隐蔽部署。一列列铁龙就可以构成强大的机动攻击方阵,对敌有效实施导弹威胁或突然进行非接触远程打击,而使对方措手不及。其次,高铁成为有效的防空平台。针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空天威胁来势迅猛的特点,高铁改造成防空专列,其高效的机动性,既可纵贯城区部署,也可绕城环形部署,形成流动的对空火力网。再次,高铁成为有效的飞行平台。小型攻击机、无人飞机、单兵飞行器等己成为重要的作战兵器。如果高铁成为这些飞行器的机动载体,可大大提高这些飞行器的作战半径,也可以快速向某一重要方向聚集战斗力。第四,高铁成为有效的指挥平台。靠前指挥、动中指挥,是现代战争对作战指挥的基本要求。面对军事冲突爆发的突然性,以及触发地域的边缘性,指挥机构的机动载体,使高速动中指挥成为可能。指挥专列运行于民用专列之中,也可使作战指挥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White House .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R/OL].(2010-1-27)[2010-1-27].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state-union-address
[2] 胡锦涛.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5.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225.
[4]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 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467.
[5]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