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

2011-04-13董志刚

兽医导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油苗母源法氏囊

董志刚

(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600)

近些年来,我国养禽业发展迅速,养禽生产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重要传染病控制方面,尽管广泛应用了免疫效果优良的疫苗,但仍时常发生免疫失败的现象,从而导致大批禽只死亡或淘汰,经济损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以及免疫抑制病的存在所导致。

首先谈一谈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

一、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1.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的第一依据。当地流行的重大疫病应该是免疫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传支的流行往往给养殖业造成重创,必须格外重视。在当地和周围没有发生过的疫病,完全可以不防。

2.应随时了解禽厂周围疫情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3.应定期对平常不进行免疫的几种危害养禽业的疾病如传染性贫血、肺病毒、传染性鼻炎等进行监测,以确定环境中是否有此种病毒存在,下一批雏鸡入舍是否应该接种疫苗。

二、雏鸡母源抗体状况

1.各种疾病的母源抗体水平是确定首免时间的主要依据。了解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抗体的整齐度和抗体的半衰期及母源抗体对疫苗不同接种途径的干扰,有助于确定首免时间。如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母源抗体的半衰期是6 d,新城疫(ND)为4~5 d。母源抗体水平的获得可以通过种鸡场以及实际检测的方式获取。

2.通过已有的检测推测数据确立首免日龄。不同疫病依据不一样,如新城疫一般情况要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1日龄雏鸡的母源抗体,再推算出合适的首免日龄:首免日龄=4.5×(1日龄HI滴度-4)+5。一般对鸡群抽样时,采取0.5%的雏鸡样品来测HI的均值,平均监测HI≤1:16,就应经行免疫。

3.无条件的鸡场只能凭经验。一般新城疫的首免时间大约在1~10日龄,法氏囊的首免时间大约在4~6日龄(种鸡未免疫鸡群)或12~16日龄(种鸡免疫鸡群),传支的首免在1~10日龄,禽流感灭活苗(包括H5和H9)的首免一般在7~20日龄。疫苗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疫苗的免疫原性。

三、毒株的选择

有的疫病由于存在毒株众多,所以会制作出不同毒株的疫苗。要了解不同疫苗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的选用疫苗,以达到更好的防病效果。因此,我们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该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而选用相对应毒株的疫苗 。

四、疫苗之间的干扰情况

不同疫苗之间存在着互相干扰现象,如新城疫和传支疫苗、法氏囊与新城疫及传支疫苗、新城疫和鸡痘疫苗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干扰现象,所以,不同疫苗之间一般应间隔5~7 d以上才可以免疫。

五、各种疫苗不同接种方法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同

不同的免疫方法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着不同的效果。如对于新城疫的免疫效果依次为气雾法、点眼法、滴鼻法、注射法、饮水法。因不同的免疫方法其优点和缺点不同,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目的选用不同的免疫方法。对呼吸道类传染病首免最好是滴鼻、点眼和喷雾,这样即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又能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1.不同疫病的感染门户和免疫门户不同所采用的免疫方法不同,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呼吸道病一般采用气雾、滴鼻、点眼方法进行,法氏囊病一般采用消化道免疫方法如滴口和饮水,鸡痘一般采取刺种法,传喉一般采用滴眼、滴鼻和滴肛法。雏鸡传支免疫时主要依靠局部黏膜免疫作用,来获得对传支免疫时的免疫力,蛋鸡传支免疫时还需要较高的体液免疫作用来支持。

2.不同疫苗所采取的免疫方法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一般情况下,弱毒苗可以采用气雾、点眼、滴鼻、注射、饮水、刺种等,而油苗只能采取注射法。

六、不同形式的抗体在体内的消长规律

1.疫苗免疫后,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不断增高,达到高峰后再逐渐下降,到一定时间后降到保护范围以下,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进行免疫。所以应根据抗体的消长规律,来确定疫苗免疫的间隔时间。一般情况下,首免属于基础免疫,主要刺激机体产生识别和应答的能力,产生的抗体较少,维持时间较短,所以间隔时间也短,二免和再免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逐渐延长;油苗产生抗体较多,维持时间较长,间隔时间可以延长。

2.影响抗体消长的原因,免疫系统的先天缺失或后天因素都影响家禽的免疫活性。免疫系统的先天缺失包括脾脏、法氏囊和胸腺发育不全,T或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缺乏等使家禽的免疫活性下降。后天因素与营养环境和免疫活性均有关。恶劣的环境(高温、过冷、高降雨量、暴雪等)应激状态下产生抗体较少,营养不足产生抗体较少,亚健康状态产生抗体较少,有免疫抑制因素存在时产生抗体较少,反之较多。

七、不同类型疫苗的免疫机制不同

大家知道,机体的免疫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细胞免疫作用,另一种是体液免疫作用。弱毒苗能够启动细胞免疫作用和体液免疫作用,其免疫作用比较全面,且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较短,能很快产生作用,而且其刺激产生的的细胞免疫作用是局部免疫作用的主要力量,所以,一定要重视弱毒苗的免疫。但是,弱毒苗刺激产生的体液免疫作用较弱,产生的抗体较低,维持时间较短,单纯依靠弱毒苗的免疫有时不能彻底抵抗病原的攻击;灭活油苗主要发挥启动体液免疫作用,且其体液免疫作用很强,使用油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循环抗体,且其抗体在体内的维持时间较长,可以抵抗病原的在全身的扩散和影响。但是,油苗缺乏细胞免疫功能,且油苗免疫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往往会出现较长的免疫空白期,在免疫空白期内如果有病原的攻击就会出现发病。而弱毒苗和油苗的配合使用,能够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并突出对方的优势,而且兼顾了细胞免疫作用和体液免疫作用,使动物产生很好的免疫保护。

八、疫苗接种日龄与鸡体易感性的关系

如马立克氏病(MD)的免疫必须在鸡出壳24 h内,因为雏鸡对MD的易感染性最高,并且随着日龄增长,对MD易感性降低。传染性喉气管炎,成年鸡最易感,且发病典型,所以该病的免疫应在7周龄以后免疫才可获得好的效果。禽脑脊髓炎(AE)必须在10~15周龄免疫,10周龄以前免疫,有时能引起发病,15周以后免疫,可能发生种蛋带毒。鸡痘在35日龄以后免疫,一次即可,35日龄以内免疫,则必须免疫两次,鸡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育雏防两遍,第一遍应根据季节及早免疫,第二遍产蛋前免疫。

九、免疫检测的应用

通过抗体监测能够确切了解循环抗体水平,对确定免疫时机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通过免疫检测还可以测定免疫后的效果,只有免疫后达到理想的抗体水平才是成功的免疫,不成功的免疫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再次免疫或提前再次免疫。虽然,循环抗体的测定不能完全代表机体的综合免疫力,但是,免疫抗体检测是当前唯一具有实际测定意义的一种科学方法,所以使用免疫检测技术对疫苗免疫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其次,应该重视各种因素带来的免疫抑制问题

1.当前免疫抑制病比较猖獗,给免疫工作带来很大不利。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鸡贫血病、禽白血病、禽流感、新城疫等可破坏鸡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能受到抑制,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降低或不应答。

2.药物的使用也造成不少免疫抑制。试验证明,有些药物如氯霉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大部分激素类(如地塞米松、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还有痢特灵、卡那霉素等都能影响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抗生素类药物,可使活菌苗中的细菌灭活或改变菌苗的抗原成分而使菌苗接种时免疫失败。

3.霉菌毒素的大量存在带来很大免疫抑制。饲料中的多种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菌毒素,可抑制禽类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使法氏囊、胸腺、脾脏萎缩,毒害巨噬细胞从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产生免疫抑制,接种疫苗后反应强、效果差,增加疾病感染的机率和治疗难度。

4.应激带来的免疫抑制。鸡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环境过热过冷、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换料、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能使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加,血浆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固醇激素水平提高,胸腺、淋巴组织和法氏囊机能退化,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应答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机体免疫抑制。

5.营养状况不好带来的免疫抑制。 营养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的供应以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正常代谢对机体抗体产生起重要作用。如果蛋白饲料不足,可造成机体在免疫应答中合成免疫球蛋白能力不足而造成免疫抑制;某些维生素(如复合VB、V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如上述营养物质缺乏或各成分比例不协调,必然导致机体继发免疫抑制。

6.疫苗的不合理使用引起的免疫麻痹造成免疫抑制。

免疫剂量要结合具体疫情来确定实际的疫苗使用量,不可盲目加量。如鸡新城疫疫苗超过8倍量就会产生免疫麻痹,首免IBD疫苗超过2倍量就会对法氏囊造成损害。但是,生产中要考虑损耗剂量,如在鸡群的喷雾免疫,需在正常用量的基础上增加三分之一的量,以确保免疫效果。

由此,很多原因的免疫抑制现象都应该足够重视。

总之,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必须是根据不同鸡群、不同地域的不同疫病流行状况、不同饲养方式、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的种源来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没有一个程序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需要随时根据相应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要考虑到产生免疫抑制的原因,并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油苗母源法氏囊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哈伯德肉种鸡油苗减负免疫效果评估
产蛋鸡疫苗注射的注意事项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蛋鸭注射油苗后发生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