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 x+i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1-04-13齐桂红
●齐桂红
(武警学院基础部,河北廊坊 065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不断增多,对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是既懂专业又能用英语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虽然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出了在各种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但他们的英文实际应用能力却明显不足。不能就一般性的问题用外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对于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的阅读感到困难,不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更谈不上撰写学术论文或进行文化学术交流。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方面来看,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构建体系的学习。听、说、读、写、译的相关活动都围绕着语言基本知识展开。句子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缺乏实用价值。近几年来,我国外语教学教法改革热潮频起。由传统的大班教学到小班上课,由混班教学到如今的分层次教学,由传统的粉笔 +黑板的教学到如今现代化手段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但由于大学英语课时、考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更多的还是采用以语言本位主义为指导的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以期培养学生的语法和翻译能力,注重书面语教学,忽视口语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自开设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以来,教师没有机会到英语国家进行深造,教学方法匮乏,教学理念陈旧,制约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外语教学的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强调 ESP教学,双语教学。但由于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运用教学法的局限性,特别是缺乏对 ESP教学的深入研究,ESP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要培养出符合部队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进行教学改革,将部队的需求与学员未来任职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夯实学员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基于这种实际需求,在我校分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部队对人才的外语能力多元化及专业化的需求以及英语在学员任职期间的需求,分析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包括双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语言输入假说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x+i”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初步实践。“x”指大学英语两年中的各学期,“i”指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输入(input),即在各学期输入与学员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一)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i+1)”为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与相关专业外语知识相融、相促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克拉申认为,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Krashen同时还提出情感因素(主要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在语言输入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i+1”理论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强化大学英语核心课程、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合理性解释。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指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并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经过“理解”或“吸收”。新知识太难或太简单,不利于建构也就不利于吸收。建构主义认为人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语言教学中,应该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参与来体验学习,从而达到在需求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
三、实施
(一)教学目的
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相关专业外语背景知识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提高学员在有限时间内更多的拓展词汇量、了解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在词汇的增减、阅读能力以及翻译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此次教改实践活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宜对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时间选择是否适宜,与正在学习专业外语的高年级学员相比,有哪些不同,这种教学模式可信度如何,能否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传授基础知识这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办法
在相关背景知识的输入方面要把握适度原则,主要涉及两方面:第一,课本的学习。在不增加学员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对于课文中与专业背景知识相关的词汇作适度引申扩展,不再增加与课本词汇无关的拓展;第二,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在语速、难度符合学员程度的基础上,选用 VOA、BBC中的新闻、科技等材料。这方面的材料不一定是与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因为学员在这时期需要扩大背景知识。对于材料中词汇含义的拓展只是遇到了才讲。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检查手段以督促学员。检查的方式有词汇听写、句子翻译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员加深印象,又可以促进其理解能力。讲授的方式应与学员的需求、当时的学习状态相适宜。
四、结果分析
(一)成绩测试
按照教改方案的设计,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教学效果如何,应从学员是否掌握了一定量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语言应用能力来检验。在 2010年底(第三学期),组织了由四年级学员、笔者所带班级学员参与的测验。参与测试的学员随机选择。测试由教改项目组另一位教师出题,考前笔者不清楚测试内容。测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词汇、段落翻译,时间为 50分钟。内容均为英译汉,各 50分。词汇选择专业中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段落翻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中国出入境检查法规,另外一部分内容为美国青少年受大麻危害的文章,该篇文章中的词语没有超出大学英语(四级)的词汇大纲,其中有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习了。因此,难度不大,但有一定专业性和应用性。下表为词汇以及段落翻译的成绩。
词汇 N 极小值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统计量统计量统计量统计量标准差统计量高年级 29 10 48 30.34 1.577 8.495实验班 29 18 48 32.55 1.399 7.534有效的 N(列表状态) 29
翻译 N 极小值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统计量统计量统计量统计量标准差统计量高年级 29 10 48 27.62 1.931 10.401实验班 29 3 48 33.69 2.069 11.142有效的 N(列表状态) 29
(二)讨论与分析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词汇的测试还是段落翻译的成绩看,高年级学员和实验班无明显差距,甚至某些方面还稍弱一些。高年级学员词汇最高得分为 48分,最低分为 10分,均值为 30.34;试验组学员最高分数 48分,最低分数 18分,均值为32.55,最低分和均值高于高年级学员。高年级学员翻译最高分为 48分,试验组学员与之相同。高年级最低分数为 10分,试验组同学为 3分,最低分有差距,但实验班的均值分数高于高年级学员。理论上讲,高年级学员在词汇、翻译、专业方面优于试验班,因为其刚刚结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习,又学习了专业知识。高年级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汉语的相关法规,又读过英文的相关法规,其专业背景知识远比实验班的学员丰富,即使课上不认真听课,这种难度的试题应当不成问题。而实验班学员的背景知识还较为零散,不够完整、系统,然而测试结果却没有看出高年级学员的优势,恰恰相反,实验组的成绩还要稍好一些。
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大部分高年级学员正处于研究生考试准备阶段,对于专业外语课的关注程度不够,因此在词汇量方面与实验组存在差距;第二,段落翻译其实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跟学员语言的驾驭能力、理解能力有关。但第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准备考研的学员大多是把英语作为准备的重点。而就第二个因素而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高年级学员本来是有优势的,但因为我们在实验班采取了“x+i”教学模式,有意识、有计划的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渗透了专业词汇的学习,因而高年级学员的优势也不那么明显了。
(三)对教学的启示
以上数据说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很有借鉴作用,对教、管、学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教学上,大学英语不应当再继续以单一传授基础知识,以四、六级考试为中心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成为衔接专业外语课的一个桥梁,为学员在高年级专业外语课的学习以及相关知识拓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通过教学实验为教学管理部门合理适时开设专业外语课提供参考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如今部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员的英语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下降。这就要求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学员本身也要拓宽学习视野以提高英语的听、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员需求、部队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把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教学的惟一尺度,将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作为整个教学的改革重点。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拓展学员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然而要将这一教学模式全面展开却不那么容易。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专业外语教学的一个衔接,需要的是大学英语教师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要做到这一点,急需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迎接这种挑战,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1]GAV IOLI L.Exploring Corpora for ESP Lear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陈敏,廖荣霞.EGP教师能为ESP教学做些什么[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6]王敏.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展望[J].温州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