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许昌学院多渠道滚动式教学为例
2011-04-12屈鑫涛
屈 鑫 涛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正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但该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首先,由于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因此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存在随意化倾向;其次,该课程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特别是兼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教学中理论功底不足,对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没有能够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挖掘,教学过程存在形式化倾向;再者,由于该课程在期末考试和学分量化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界定,部分学生对待该门课程表现出很大的实用主义倾向,因此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针对这一现状,许昌学院严格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经过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与探索实践,建立了与之特点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即: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1 完善教育机制,强化教学管理
1.1 建立健全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有全校一盘棋的组织与管理保证。为此,必须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学校社会科学教学部牵头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各学院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和领导体制。其中,社会科学教学部主要负责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师资培养等;教务处主要负责将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提供教学场地等;党委宣传部、学工部主要负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参与教学内容的确定,特别是热点、焦点问题;各院系主要负责课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1.2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课程建设要求实现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
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论述和河南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编写的《形势与政策》课本为蓝本,确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大纲。同时以大纲为基础,结合当时国内外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确定课程的讲授内容及重点、难点,在实际中真正做到了教学目的明确,学生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形势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许昌学院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规划,并把它列为学生必修课,规定该课程期末测试合格后计2个学分,每学期按16学时安排教学,由全校统一命题考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分别采取课堂系统讲授、专题报告、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正是由于实施规范化的教学目标管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2 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多渠道滚动式教学
近年来,许昌学院经过一系列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以主渠道建设为中心,三条线共建,革新教学方式,实行多渠道滚动式教学”的模式。
2.1 加强主渠道建设,创新教学模式,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许昌学院在以社会科学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以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要点和河南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编写的《形势与政策》课本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实行“专题式教学”。此种授课形式覆盖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全体学生。具体做法是: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以及教学方法等采取集体攻关的形式,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形成一个教学专题。在此基础上,整合这门课的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利于教师在90分钟教学时间内既立足于教材,服务教学计划,又注重学科要点,并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容纳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诸如案例式、研究式、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手段等均可在这种教学法中加以运用。并且,教师以学者型姿态与学生和谐共处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沉浸其中,充分享受汲取知识的愉悦和快乐,学生也会在此教学法中感觉到尊重,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在一个师生互动的氛围下实现教学相长。这样就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精炼,提高了思维层次,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在教学考核环节中,采用开卷考试为主、撰写课程论文为辅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的目的。
2.2 坚持讲师团宣讲活动,形成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和宣传网络
学校组建了由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深教师组成《形势与政策》课程讲师团。以此为依托,宣传部每年统一组织安排,定期开展“新理念、大视野、多收获”思想政治教育大型讲座,为全校学生进行国际形势和重要时事政策的宣讲,针对敏感问题与学生进行座谈。对象主要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
同时,学校还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同志到学校给学生做形势报告,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效地化解了学生的思想矛盾,形势报告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学校还在校广播站开辟专栏,分专题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图片展览、橱窗介绍、知识竞赛、放映录像、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从而形成了学校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和宣传网络,使形势政策教育广泛、深入、扎实、高效。学生思想平稳、学校大局稳定、学习秩序良好。
2.3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感染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偏重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灌输。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便捷化,以及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日益受到挑战。为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克服其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许昌学院在“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指导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度。
这一制度是针对各院系思想政治理论工作队伍相对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外缺乏与大学生实际联系这一实际,把社会科学教学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到各院系做思想政治教育导师,通过思想状况调查、座谈会、个别交流、参加学生活动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然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入心”,切实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 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在学校贯彻“主渠道与多渠道合流、主课堂与大课堂交融”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针对《形势与》课程的教学现状与课程特点,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成效比较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生上课积极性明显转变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导致理论与实际两张皮,教师讲课照本宣科,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是迫于学校管理制度才被动学习。自从《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后,每次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一个小型讲座。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通俗化,并自成体系地表达出来。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克服“满堂灌”讲授式教学的不足,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学校整体学习氛围得到提高
在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学生参与性不足,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知识的获取。经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互动,学生完全沉浸在充分享受汲取知识的愉悦和快乐之中,对国际、国内事务的兴趣明显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与方向,实现了自我的升华,整个学校的风气也变得健康向上了。
3.3 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
当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入脑、入耳之后,学生的忧患意识明显提高,并开始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的誓言。特别是每年暑假学校学工部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都有众多学生踊跃报名,希望到基层锻炼自己,亲身考察中国的国情。除此之外,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响应国家号召,要求到西部支教,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体而言,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许昌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开始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的改善直接推动了整个学校思想道德风貌的明显改观。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孙志华.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4]金祥波.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