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达尔夫人文学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现代性

2011-04-12

关键词:婚姻制度夫人现代性

赵 佳 音

(黑龙江东方学院 人文学部,哈尔滨 150086)

斯达尔夫人(Madame de Staёl),原名日尔曼娜·内克(Germaine Necker),出身于18世纪末法国名门之家,是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斯达尔夫人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出她在启蒙时期对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她的女性观。她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中的女性主人公都具有启蒙时代女性身上独特的特点。黛尔菲娜和柯丽娜二者本身就具有审美现代性的价值。她们独立、热情、天真、善良,对爱情有执着的追求,感情丰富而强烈,她们反对启蒙时代以来理性和传统文化对文艺形态的束缚,反对传统观念对现代女性的压抑,反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民族文化偏见,倡导向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学习。通过考察斯达尔夫人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印证斯达尔夫人女性观的审美现代性。

《黛尔菲娜》通过描写一位善良、热诚、正直的女子黛尔菲娜长期牺牲自己的幸福,却依旧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故事,来表达斯达尔夫人对命运极端不公平的控诉,和对现有婚姻制度摧残爱情的一种无奈与焦虑。从这部小说中,能看到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的痕迹。黛尔菲娜身上具有热情、善良、天真等正直美好的品质。她牺牲自己的部分财产,而成全好友凡尔龙夫人的女儿玛蒂尔德与雷翁斯的婚姻。黛尔菲娜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爱上了雷翁斯又不忍破坏其婚姻,她希望得到真正的爱情与婚姻,拒绝了她的追求者瓦罗布的求婚,却又因此在社会舆论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她潜心宗教,却被居心叵测的修道院长残害。终于,黛尔菲娜听从朋友的劝告,战胜自己,离开修道院,准备和雷翁斯结婚,却又遭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羞辱。最终,雷翁斯卷入保王党,被捕并被判处死刑,黛尔菲娜营救无效,服毒自杀,结束了悲剧的人生。

整部小说中,斯达尔夫人把一切美好善良的品质放在了女主角黛尔菲娜的身上。黛尔菲娜的命运,是斯达尔夫人自身处境的缩影;黛尔菲娜的悲剧,也包含着斯达尔夫人本人的人生悲剧。带着这样一种情调,斯达尔夫人把黛尔菲娜的悲剧写出来,不单是为了展示,更是为了呼吁和控诉。

小说中着力表现的是两种冲突。

第一,黛尔菲娜和社会的冲突。黛尔菲娜高尚,没有心计,真诚纯洁,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具有极高道德水准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她处处舍己为人,处处忍让。但是她所身处的社会却是一个包容着传统、偏见、舆论的社会,这种环境不允许一个具有现代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发展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幸福,黛尔菲娜这个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的女性,被社会碾压得粉碎。黛尔菲娜身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不允许女性争取自由,不提倡女性的个性解放,女性在当时还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其地位是从属的,其个性是泯灭的,她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女性的价值是被忽视的。这里,斯达尔夫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法国社会,她认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地位极其不合理,女性和男性也极其不平等,甚至女性这一群体自身对其中佼佼者和卓尔不群者,也有所攻讦和压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氛中,一个女性不可能独立、完整地发展自我的个性,更不可能对自由和爱情有所追求。黛尔菲娜的灭亡,就是她代表的那一类女性在当时的法国社会的不见容,她们无法在这样一种社会里生存。同时,斯达尔夫人也呼吁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她具有现代性的女性视角,要求对女性的尊重,要求认可女性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呼唤社会舆论的宽容和正义。

第二,对旧的婚姻制度提出抗议。斯达尔夫人在小说中批判的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个人爱情的束缚和婚姻制度的极端不合理。在斯达尔夫人的眼中,当时法国的婚姻制度已经无法保证个人的幸福了,甚至是摧残个人幸福的残酷桎梏。这是和斯达尔夫人自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一种切身体验。斯达尔夫人的初恋情人并不可能成为她的丈夫,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嫁给斯达尔男爵,完全是服从了母亲意愿和顺从了一种旧的制度。斯达尔夫人后来遇到了和她交往长达十几年之久的法国政治家、文学家贡斯当,两个人曾经产生过真挚而热烈的爱情,不幸的是贡斯当最终也未能和斯达尔夫人结成眷属。斯达尔夫人的丈夫去世之后,她在晚年遇到了一位年轻军官,秘密成婚,但不久之后斯达尔夫人就因病去世,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斯达尔夫人一生都没有机会拥有属于她自己的、凝结着爱情和理想的婚姻,作为一个法国上流社会受过高等教育,又拥有良好教养的女性,她对当时的婚姻制度是极端反对和厌恶的,所以,她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婚姻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斯达尔夫人在《黛尔菲娜》中说,法国当时的婚姻制度就是“我不能保证你们幸福,但我至少可以使你们的不幸持续下去”。从这个角度而言,斯达尔夫人的这篇小说就不仅仅是要写出一种社会舆论的荒谬和对女性的压抑,而是要对婚姻制度进行抨击。黛尔菲娜本来有许多次机会与雷翁斯结合在一起,直到她投身修道院,她的朋友勒邦塞先生还给她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劝说她接受新的婚姻制度。这一点也是《黛尔菲娜》比当时许多流亡文学更尖锐和有力的原因。勒邦赛的声音就是斯达尔夫人的呼声,他热情洋溢的话语就是斯达尔夫人满含希望的憧憬,他说:“应当把世俗的和政治的道德建立在与智慧和理智更为协调的基础上”[1]。斯达尔夫人渴望变革,渴望改变旧有的制度,渴望用一种现代精神来解放被束缚和压抑了的人性。但是,对于革命的结果,她也不无忧虑地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法兰西这次革命,虽然不幸有许多过激行动的污点,但它给法国带来了自由,后人便要颂扬它。如果这次革命以后又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这个奴役时期便是人类历史中最可耻的时期了”[1]。黛尔菲娜死的时候,心里一定不无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深沉的忧伤和绝望的痛苦。

《柯丽娜》中,斯达尔夫人继黛尔菲娜之后塑造出了另一个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柯丽娜。柯丽娜是一位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女子,她在意大利生活,她和游历了欧洲诸国的斯达尔夫人一样,在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中,渐渐看清了欧洲各民族的特点和局限性。她热情焕发、才华横溢,是一位获得了巨大成功和社会声誉的女诗人。柯丽娜遇到了年轻的英国贵族奥斯瓦尔德,二人相爱了。柯丽娜带领奥斯瓦尔德游历意大利,她向他展示了一个不同于英国传统社会习俗的生活方式及其艺术成就。但是,离开了意大利的土地,回到英国的奥斯瓦尔德,终于还是被英国传统习俗俘虏,回归到娶一位才华平庸但是贤良淑德的英国传统淑女的行列里来。这意味着奥斯瓦尔德终于认同民族传统习俗对女性的价值定位。柯丽娜在目睹这一切之后伤心而死。

斯达尔夫人试图通过这一部小说,描述出几种人生态度和民族观念,也试图表现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看法和知识女性、职业女性在社会中举步维艰的生存境遇。

第一,通过柯丽娜的人生价值透视斯达尔夫人的女性观念。柯丽娜是一位热情、有才华的女性,她和英国社会传统中的女性有很大的不同,她是一个独立的、有魅力的女性。她在社会中的存在依靠的是她自己的学识、才华,她不依靠家庭,不依赖男性权利和地位,她是一个面向公众的、为人爱戴的、独立自主的女诗人。这样的形象其实就是斯达尔夫人本人的缩影和象征。柯丽娜的远见卓识、她的渊博的学养、她的审美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女性,也超过了同时代的男性。她是斯达尔夫人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女性形象,她作为一个有职业的女诗人,特殊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但是,柯丽娜——如同斯达尔夫人本人——是不被社会容纳的。当时的欧洲社会,看待女性的视角充满偏见、狭隘,忽视、孤立和压抑了柯丽娜这类超凡脱俗的女性,这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在奥斯瓦尔德这类男性的观念中,对柯丽娜的评价,永远是:她不适合成为一名妻子,更不适合走进婚姻生活。柯丽娜的不见容于社会,导致了奥斯瓦尔德的变心,促成了柯丽娜的死亡。斯达尔夫人对于女性的关注,是带有审美现代性的视角的,柯丽娜和斯达尔夫人一样,对人性的认识、对女性的认识、对民族传统中精粹的东西和偏见的认识,都是清醒而理智的。可是,当时的欧洲社会,对这类女性的态度却是压抑和排斥的。这也正是斯达尔夫人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的原因,她饱含感情地把许多美好的品质加在柯丽娜身上,试图为当时的人们打开视野,试图教会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现代性的视角定位女性,让女性自身在社会的发展中,也得到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不单代表了女性自身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讲,也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思想是具有开拓性的。

第二,通过奥斯瓦尔德等人透视斯达尔夫人对民族偏见的批判。在《柯丽娜》中,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三种对欧洲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柯丽娜代表的是斯达尔夫人对民族文化的总体性的、客观的、公正的评判。柯丽娜的声音就代表了斯达尔夫人的声音,她看待民族文化的视野,是一种艺术的视野,她的观点不是传统的观点,而是明显带有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斯达尔夫人正是想通过柯丽娜,表示出一种对民族的正视。斯达尔夫人想让人们知道,对于民族的看法有许多种,正如对于人生和价值的看法有许多种一样,有必要扩大视野,接受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和观念,这也才是正确的和现代文化所需要的视角。那种带有自大性质的骄傲,对自己民族的盲目崇拜和对其他民族中文化精华和观念的排斥,是不符合现代审美精神的。斯达尔夫人通过柯丽娜的眼睛和她的言论证明了意大利和德意志等民族的伟大,试图帮助法国和英国人民用一种比较性的、世界主义的视角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斯达尔夫人希望民族之间能够互相融通,互相尊重,甚至进行扬弃地互相学习,这样欧洲的先进文化才能彻底替代落后文化。在这种对先进的民族精神的介绍中,强烈透露出斯达尔夫人的浪漫主义批评意识和她对德意志和意大利民族的真实、质朴和活力的推崇。在另一个层面上,斯达尔夫人也希望通过这种民族文化的交互传播,一扫法国当时充满着虚荣心和形式主义的社会风气。遗憾的是,这种审美现代性的视角并不能通过柯丽娜带给奥斯瓦尔德和作品中另一位男性角色戴费依伯爵。奥斯瓦尔德代表了英国的传统观念和偏见,而戴费依伯爵则代表了法国的。在奥斯瓦尔德的英国式偏见中,女人就是一种高级的家畜,他不能容忍女性有才华有能力有职业,他内心深处认可的是路茜尔这类具有英国家庭式美德但是才情平庸的女子。奥斯瓦尔德的这种民族偏见,断送了他和柯丽娜的爱情,埋葬了本来可以非常美好的婚姻。和奥斯瓦尔德相似的带有民族偏见的人是戴费依伯爵。斯达尔夫人试图通过他表现当时法国人对社会舆论的畏惧,没有想象力,也没有活力。他和奥斯瓦尔德一样,没有勇气在婚姻中打破民族习俗,对吸收欧洲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现代意识更无从谈起。他身上兼有对法国文化盲目的自大和对异域文化的狭隘的民族偏见。

斯达尔夫人通过这样的女性人物形象,试图透射出她对女性在社会中的独立、才华、美德等品质新的、具有审美现代性视角的看法。而这些女性角色表露出的对欧洲文化世界主义的视野、对浪漫主义批评的赞成、试图用具有现代性的文化渲染和改变英、法传统民族意识的努力,也都代表了斯达尔夫人对待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和视角是具有审美现代性的。

[1][法]斯达尔夫人.黛尔菲娜[M].刘自强,严胜男,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2][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M].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法]斯达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丁世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美]欧文·白璧德.法国现代批评大师[M].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张道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张政文,张弼.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婚姻制度夫人现代性
夫人与婆子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潇水夫人
一 婚姻制度的演进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