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30例疗效观察
2011-04-12王新胤柳中锋李倩倩耿春霞
王新胤 柳中锋 李倩倩 耿春霞
子宫肌瘤是女性(30~50岁)生殖器中最常见的1种良性肿瘤,对瘤体直径在2~5 cm之间,且患者拒绝手术,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g focused uocused,HIFU)治疗系统,是较好的物理治疗肿瘤的选择方法。我们采用HIFU治疗30例子宫肌瘤患者,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我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0~46岁,平均38岁,均经超声影像及妇科体检确诊为“子宫肌瘤”,瘤体最大者5 cm×4.6 cm×3.1 cm,主要症状为月经改变、腰背酸痛及贫血,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并签署接受HIFU治疗知情同意书。HIFU设备采用的是HIFU-2001型高强度聚焦超声机,由上海交大新地实业公司生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完善患者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肝功、肾功、血糖、心肌酶(40岁以上)、血常规、血凝常规等,治疗前1 h嘱患者大量饮水,适当充盈膀胱。准备好脱氧水的温度和房间湿度,患者取俯卧位进行治疗。治疗顺序为先测量靶皮距,然后行下波源定位,准备治疗主控台捕捉0度和90度图像,然后根据电脑提示步骤一步步完成。开始治疗发射频率为1 500 W,或根据患者情况随时适当调整发射功率(1 000~1 800 W),治疗中密切观察机器工作情况和患者生命体征,最后行术后护理。30例患者共治疗210次,平均每例7次,治疗后1个月及半年内各加强治疗2~3次,治疗结束后行超声检查比较。
1.3 疗效评价
根据“热切除”标准,治疗结束后1年行超声检查进行疗效评价。完全热“切除”标准:治疗区组织完全凝固性坏死,其范围不小于原肿瘤的范围;部分热“切除”标准:治疗区组织有凝固性坏死,其范围小于原肿瘤的方位;治疗无效的标准:治疗区组织无凝固性坏死。疗效标准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
2 结果
30例患者中21例(70%)达完全热“切除”标准;6例(20%),达部分热“切除”标准;3例(10%)患者痛经、月经量多等症状改善;最后均经超声检查评价疗效,CR 21例(70%),PR 6例(20%),SD 3例(10%)。30例患者均未采用麻醉,治疗过程中无疼痛,亦未发生皮肤热损伤、脏器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中青年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于查体时发现。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可出现月经改变、腹部肿块、白带增多、贫血等症状,甚可引起不孕及习惯性流产和早产[1]。子宫肌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为基因、激素水平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较小的肌瘤(直径1 cm)多临床观察,但瘤体增长迅速或过大,一般采取妇科切除;但子宫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子宫切除可以引起更年期提前,不能满足妇女保留生育能力的要求。肌瘤切除术可保留子宫,但5年复发率高达62%,再次外科手术率达9%[2]。对瘤体直径为2~5 cm且拒绝手术的患者,我们认为采用HIFU治疗是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HIFU是种无创或微创技术,适用于人体腹腔、盆腔内用机载B超可以观察到全貌的实体肿瘤。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阵列聚焦,将超声源发出的声波能量聚焦于人体组织,在组织内形成1个声波较强的声域(焦点),经过一定时间细胞与超声波相互作用,使位于焦区内的肿瘤细胞因高温而被破坏,而焦区外的组织细胞基本不受损伤。利用超声波具有组织穿透性和可聚焦性等物理性质,将体外低能量超声波聚焦在体内肿瘤病灶处,通过焦点区超声波产生的热量使靶区内组织在0.5~1.0 s内急剧升至70℃~100℃高温,从而使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3,4]。此外,焦点区产生瞬间空化效应,使靶区内细胞的膜性结构失去连续性,导致细胞器破裂等不可逆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组30例患者中,70%(21例)达完全热“切除”标准,20%(6例)达部分热“切除”标准,10%(3例)症状改善,从而说明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治疗子宫肌瘤是种很好的临床选择。
[1]Buek J.Management options for uterine fibroid tumors 〔J〕.Am Fam Physician, 2007,75(10):1452.
[2]Hanafi M.Predictors of leiomyoma recurrence after myomectomy 〔J〕.Obstet Gynecol,2005,105(4):877.
[3]李发琪,王智彪,杜永洪,等.高难度聚焦超声生物学焦域温切研究 〔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3,22(4):321.
[4]熊六林,姚松森,李 清,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所致组织坏死形式试验研究 〔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