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探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1-04-12陶文龙
陶 文 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纲要》)的发布,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随着《教育纲要》的贯彻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正逐步形成。2011年7月发布的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高技能人才规划》)构建了未来十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工作体系。2011年9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和推进了中职高职顺利衔接工作。这种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必将引发高职院校对攸关自身生存发展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问题的思考。
本文结合目前高职所处的新形势和笔者多年高职教学改革经验,分析探讨国家引导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特征、关键要素等问题,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1 国家教育改革举措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形势
1.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自《教育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出台了各项政策和办法,如广东省提出的“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职教体系”,北京市酝酿六年的“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方案等。
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纲要》要求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订单式培养、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许多地方和学校正在探索“引企入校”、“企业办校”、“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3 集团化办学机制
《教育纲要》实施一年来,全国集团化办学省份达到30个,设立行业性职教集团400多个。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集团化办学机制正在形成趋势。
1.4 规划未来十年六类人才队伍建设
未来十年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批世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5 《高技能人才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年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 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 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 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 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
1.6 《高技能人才规划》构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符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企(事)业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培训、考核、待遇相结合的有效的激励机制。
2 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涉及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宗旨与要素
2.1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组合学校、专业、教师、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元素和教学资源,包括计划、组织、实施、验收的一整套方案的综合体现或核心描述。
2.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宗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放服务能力。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落实《教育纲要》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个“要”,反映了改革宗旨的三个层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提高办学的综合实力;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就业、校企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展办学的开放服务能力。”
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涉及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素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以下主要说明学校层面、专业与课程层面。
2.3 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涉及的学校层面的改革要素
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素主要有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主体。
(1)办学理念。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发展方向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2)办学定位。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纲要》和《人才纲要》确定人才培养的专业、层次、规格、类型。
(3)办学主体。根据国家教育改革举措和学校自身发展情况,采用单主体(校)、双主体(合作的企/校)、三主体(订单培养的生/企/校)、四主体(职教集团的生/政府/企/校)等办学主体模式。
2.4 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涉及的专业与课程层面的改革要素
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涉及的专业与课程层面的改革要素包括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到各门课程的组织、实施、验收各环节。
专业→课程→组织→实施→验收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构成: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路线;
(3)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知识培养路线、技能培养路线、综合素质培养路线;
(4)课程体系及模块方案:分能力层次的培养路线、按培养目标的模块调整方案;
(5)课程组织方案: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做/考/评方案)、课程验收标准(知识/能力);
(6)课程配置方案:师资配置,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场地、用品、设备配置等;
(7)课程实施方案:教材、教案、课件、项目、指导、考评等教学材料;
(8)实践教学方案:实训项目、工学结合/交替、顶岗/轮岗实习组织/实施/验收方案;
(9)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分学期教学计划;
(10)学生能力测试验收方案:专项/综合能力的分阶段/分学期/校企合作测试验收方案。
3 从国家教育改革举措探析适应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的各项举措中探析国家正在建设和实施中的适应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下:
3.1 学院式
特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要素: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2+1为基本框架,在2年校内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交替、项目分解/驱动、教/学/做/考/评一体化”课程组织实施方案。在1年实践教学中采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方案。
贯彻实施教高〔2006〕16号文件,通过国家教学水平评估以来,该模式已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导向。
3.2 可变式
特征: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
关键要素:(1)弹性学制:有2~5年可变的学制和毕业要求,至少2届同专业学生,新生可与老生学习的制度和安排,利用学分绩点等记载学生学习情况;(2)模块化教学:完善的可调整的2~5个专业方向或能力层次的知识培养—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师和教学资源等。
“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是学分制的部分特征,学分制的五大特征是“弹性学制、主修辅修、个性培养、模块教学、导师制”。“弹性学制”可使学生根据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前或滞后毕业。“模块化教学”使人才培养随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可调整,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为探索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3.3 订单式
特征:校企合作、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
关键要素:以企业的人才订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适应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协同发展为基础,以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受益为原则开展人才培养。其过程体现六个“共”:订单学生校企共招、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参、教学质量校企共监、学生就业校企共管。
它有利于校企资源共享与开发,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或融合,为集团化办学奠定基础。
3.4 联合式
特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关键要素:主动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系的学校院长或系主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专业,适应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优秀教师队伍,一套保障运行的机制。
“政府主导”可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方向;“行业指导”可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企业参与”可按照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协同创新”的原则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
3.5 开放式
特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关键要素:可与中职对接,能适应社会再就业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完善的学生学习情况或成绩记载方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学运行管理体制。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一直是国家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工作重点。“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6],“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4]。
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改革的目标。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实训等要与中职衔接;在职业培训方面,学校不应局限于目前统招生的职前培训,还要适应社会在岗、转岗及待就业等人员的技能提升培训的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纲要》贯彻实施及各项举措的不断推进,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逐步构建。高职教育将进入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应以“学院式”、“可变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目标,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主体、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建设等入手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竞争力;在外延建设方面,应以“订单式”、“联合式”最终达到“开放式”职教平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多方联合与合作,开展广泛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努力发展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1-1-1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6-6)[2011-8-23].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3]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7/25/content_1913608.htm.
[4]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8-30)[2011-9-20].http://www.gov.cn/zwgk/2011-09/20/content_1951624.htm.
[5]鲁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5-16)[2011-9-8].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714103454090&cata_id=N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1996-9-1)[2011-9-15].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