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民生: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活方式建构

2011-04-12左雪松夏道玉浙江东方学院社科部浙江温州325011

关键词:建构科学生活

左雪松, 夏道玉(浙江东方学院 社科部, 浙江 温州 3250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36“民生”一词,意为人民生存、生计、生活的态势。孙中山先生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32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民生作为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民众生存条件、生计水平与生活方式等状态的总和,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改善人民生存的物质条件,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人民生计的技艺技能,通过观念宣传来建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其中,构建新型的生活方式又是凸显发展民生态势的重要标志,更是民生发展层次最高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为探寻新型生活方式建构指明了科学的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与生活方式建构的辩证阐发

马克思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交互作用的角度来阐述生活方式的建构,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3]67-68在马克思那里,发展问题与生活问题都是一种人类活动的规定性命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揭示了一个有关人类社会活动方式建构的重要命题:“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又是生活方式的组成。”社会活动就是不断在生产的基础上生活与在生活要求下生产的历史过程;社会活动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诉求生产方式的结合模式[4]。一方面,生产方式作用于生活方式:“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68在这里,此时的生产就是一种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形成的生产方式变革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也是各种社会生活方式得以形成的归因,马克思认为对生活方式范畴的探究离不开对生产方式这一核心概念的剖析。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反作用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3]67这表明生活方式开始发挥自身形式多样的特点,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重塑新的生活方式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物质主张与价值诉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关马克思主义活动方式这一深邃命题得到了充分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12就推动生活方式的建构而言,科学发展观突出地关注生活方式建构的基础、核心、要求与根本方法,对生活方式总体建构的理论原则与现实操作都有科学的认识。“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5]12例如在建国初期,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突出优先建设重工业及过多关注生产积累的发展,造成民生关系不协调,结果是生活水平较低、生活方式单一,影响民生改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及“怎样科学发展”这个核心主题,对整个社会民生发展作了科学全面的阐述,也为新时期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指明了正确方向。

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也必然被视为生活方式建构的科学指南。生活方式的建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现实运行的生动体现。那么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建构的呢?首先要搞清楚科学发展观与生活方式建构的辩证关系,其中,生活方式的概念又是认识这一具体关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存在与发展方式之一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社会需要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也必须紧紧围绕“什么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及“怎样建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运行与建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发展的思维理念在现实中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生活方式的事实陈述、理念树立与价值判断。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生活方式又是人的活动形式与交往形式的总合,两者之间是一种审视人的内容性与形式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生活方式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4这就告诉我们:第一要义是发展,为新型生活方式建构与选择提供了一种宽松的物质环境及科学的社会制度;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生活方式的建构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与价值诉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为生活方式的建构指明了实践操作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要注意生活方式中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互动方式、娱乐方式的多样性、适应性、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突出生活方式的建构要把握的重点与难点、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个人与群体、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建构又是科学发展观树立与落实的保证。首先,消费方式及消费结构牵涉到积累与消费间此消彼长关系的定位,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永续性,涉及到社会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结合。其次,多样性的休闲方式与充足的闲暇时间为市场生产保持良好的节奏以及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再次,广泛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谐的家庭互动模式、高雅的文化娱乐形式又关系到科学发展观中提及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理念的树立与落实。为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改善民生重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6],为加快新型生活方式的建构提供物质与制度基础。

二、生活方式建构的科学内涵

1. 发展是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生活方式科学建构的第一要义。这里强调的“第一要义”,暗含发展为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提供了双重保障之意。

从生活方式建构的外因维度来看,凸显发展为生活方式建构提供外部物质条件与社会环境。“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78-79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是一种广义上的发展,尤其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以及形成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主张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寻觅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由此,现存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不能离开既定社会发展阶段为其提供的外部条件,这种发展条件属于客体性的制约,限定了生活方式建构所涉及的程度、层次与范畴。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建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与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从生活方式建构的内因维度来讲,突出以发展作为生活方式科学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生活方式的建构重在发展,坚持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发展在哲学话语中原本就有一种建构的意蕴,建构涉及到生活方式的嬗变,是生活方式推陈出新的过程,表现为旧有的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要素的冲突,这一冲突的解决离不开发展这一变革矛盾的动力手段。这就表明,生活方式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要素的矛盾开始发挥自身形式运动的特点,通过重新组合或变更来达到建构的辩证统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7]91-92

因此,抓住了发展,也就掌握了现阶段生活方式科学建构的根本任务与主要内容,为其变革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与动力来源,使得与民生相关的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争取在生活方式建构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又依赖于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精神状况。为此,一方面,在行动中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生活方式建构的发展规律,实现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新型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2. 以人为本是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示意我们在生活方式建构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其价值取向,突出人在生活方式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建构生活方式的主要诉求。这揭示了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要注意两个中轴原理:一个是客体性原理,一个是主体性原理。前者是一种真理的尺度,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好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后者是一种价值的尺度,要考虑人自身的客观需要与满足,从人的合理诉求与科学主张出发,变革生活方式的形式与内容。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这里突出体现为对价值尺度的要求在生活方式建构中的审视,从而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又是生活方式建构的价值取向。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人民福祉,而造福人民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来具体体现,其中变革与建构健康、科学、和谐、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体现。要始终把群众最为关心的生活方式建构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把与最广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建构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民生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作为生活方式建构的核心,既指个体生活方式的塑造,也指大众生活方式的倡导,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在新型生活方式建构中的首创精神。科学发展观重温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建构的理想生活方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50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最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现阶段我国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要真正做到生活方式建构为了人民、生活方式建构依靠人民、生活方式建构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生活方式建构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现实操作的出发点,蕴含着巨大的人文价值关怀。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在生活方式科学建构过程中必须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使得生活方式塑造以整体、结构、系统的风貌来展现民生发展的态势。

首先,生活方式建构的全面性。生活方式是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家庭互动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等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以特定结构形式及特殊功能展示来演绎生活方式整体的变迁轨迹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例如,休闲方式的变革带来闲暇时间与空间状况的变化,为消费方式的创新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时空参照。

其次,生活方式建构的协调性。生活方式的全面性只有通过要素之间的协调才能展现,只有生活方式的各个部分协调运转,其结构才能得到整体性的发挥。生活方式建构的协调性分为两类:一是内部结构之间的协调,主要是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等的协调;二是与外部结构的协调,包括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生态方式的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5

再次,生活方式建构的可持续性。生活是一个历史过程,生活方式的建构也需要以历史的视角考虑其当前性与长远性。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性主要有三种要求:第一,时间性。在语义上首先要求在时间上考虑生活方式建构的状态趋势,使一种生活方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二,空间性。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既存生活方式来说是一个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取向。第三,系统性。从系统内部整合来看,主要在于生活方式中的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等以何种机制来整合,以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持续的发挥;从系统外部协调看,主要在于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生态方式如何实现辩证统一。

4.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法与认识论所揭示的规律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一种客观规律的主体化。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建构科学生活方式的实践中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思维,妥善处理几类重大关系:第一,城乡生活方式的统筹兼顾。“合理传承与保留城乡既有生活风格的差异性”[9],难点在于城乡生活方式建构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因子如何继承与创新,重点在于城市生活方式如何辐射与示范乡村。第二,区域生活方式的统筹兼顾。突出地域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彼此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第三,统筹兼顾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既要注重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原则,又要看到生活方式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升与超越作用。第四,生活方式建构过程中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与自然平衡协调,注重“从生态学的层面以能量流动解析社会发展过程”[10]。第五,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对生活方式建构的影响,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破除传统生活方式的弊端,又批判与吸收外来生活方式的弊利,把握各民族生活方式融合的机遇,应对生活方式西化的挑战。第六,统筹兼顾生活方式建构的整体与局部,政府应宣传与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与理念,用公共集体的生活方式感染与引导个体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

三、结 语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发展民生,努力建构与时代和国情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左雪松.从马克思建构活动方式命题论“乐活族”的兴起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1):51-5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赵子祥,王广林.改善民生重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4-28.

[7]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夏道玉.城乡的分野与融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观的探析 [J].宜宾学院学报,2008(5):20-23.

[10]李世雁,刘静妍.从生态学的层面以能量流动解析社会发展过程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01-204.

猜你喜欢

建构科学生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建构游戏玩不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