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情与语言教学改革

2011-04-12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交际语言能力

李 丽

(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中国国情与语言教学改革

李 丽

(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语言政策的制定和与之配合的教学活动总是依社会需求变化在不断修订。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融合,语言交际功能显得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目前语言教学改革的核心,“交际教学法”也随之盛行。本文旨在探求,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源于西方的“交际法”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切实可行,针对中国的国情,该如何定位和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并以此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

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国情;特色;融合

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越来越得到重视,伴随着英语教学活动产生的教学研究也空前绝后的活跃: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等教学法更替出现,层出不穷。

20世纪70年代初Hymes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试图将语言结构、语言运用和社会生活三者有机结合来创立一种新的理论,并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外语教学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80年代末,我国自上而下展开了大规模的英语教学改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部分,“交际教学法”盛极一时,几乎所有的教学大纲、课程以及相应的教材、教法都强调交际能力培养,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有学者分析是由于教学大纲定位不准确,也有人指出是因为评价体系太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但这种种分析却忽视了以中国国情为背景的“人”的因素:西方的交际法教学是否真的适合中国的人文环境?课堂环境下的交际法是否真的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交际教学法的宗旨和要求

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Hymes在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教学最主要的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离开了使用语言的规则,语法规则是毫无意义的。①参见 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J.B.Pride and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2,pp.277 -279.随即Canale进一步阐述了Hymes的理论,指出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语法能力,包括词汇、词法、句法、词义与语音等方面的知识,即能帮助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字面意思的语言知识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包括说出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些话语及内容在语境中必须是得体和可接受的,即语言的使用要受社会文化规则和语篇规则的制约;(3)话语能力,即将意义与不同类型的既连贯又可接受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融合在一起的能力;(4)策略能力,指在焦急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即为使交际顺利进行而采取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策略,突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体系,而不仅仅是生成句子的体系,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主要功能。②参见 Canale,M.“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in J.C.Richards and 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gman,1983,pp.2 -27.

交际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行为,除了语言本身的规则外,还有更重要的使用语言时的社会规则。交际途径在形成之初主张以意念、功能为线索,希望语言使用者通过使用语言来实现交际功能,如怎么开始会话、维持对话、澄清事实、打断对方、结束会话等。因此交际法更多地强调自然学习法,强调使用的材料以及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和有意义。Burnaby&Sun认为:交际法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交际需求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探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初始就应该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语言,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自然归纳出语言的使用规则。真正的有效的交际并不只是语言的正确和流畅,出现的错误被视为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无须指责。社会、文化以及使用语言的策略和使用语言知识是同步的。①参 见 Burnaby,B.& Y.Sun.“Chinese Teachers’Views of Western Language Teaching:Context Informs Paradigms”in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18)1989,pp.173 -186.

二、中国国情

(一)传统文化下的管理和思维方式

语法翻译法在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尽管屡遭批评但仍难以舍弃,恐怕主要还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学习就是学习知识的理念。

中国历史文化对我国的语言教学和学习影响深远,以汉文化为中心构成的中华民族大统一文化,主张和平和谐、中庸之道,“和为贵”是其基本思想,自上而下是其重要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正如《诗经》所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参见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245-248页。

大统一的管理模式反映在教学管理上是全国标准化的统一考试和唯“成绩”论的规范化管理。与这种结构相一致的思想模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大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重规范化,重统一性。这种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学习文化中的哲学范式:重基础知识,重规则,重教材,重老师,重背诵。而在教学上,则表现为学生模仿力强,创新性差,主动性差,一味跟着老师走;老师则跟着圣贤走,引经据典,按部就班。

(二)中国人对教育的传统认识

受孔子文化影响,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相信知识可以强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对知识的敬仰使人们习惯地把学习知识和刻苦、勤奋联系在一起,相信“勤能补拙”。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教育不仅是智力的开发,还包括品德教育,相信榜样的力量,它要求人们行为要有规范、有准则,不鼓励个人表现。教师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威和职责,师生间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也就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

中国的教育体制重知识储备,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学知识,老师教知识。具体到英语教学上,是把英语作为语言而不是作为语文来教。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习主要局限于经典的具有影响力的书面文字,自古就有“开卷有益”、“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强调模仿、背诵,不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创造,著名的“八股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重语言细节的分析、展示和层层剥离。教学方法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演绎法。记忆是中国文化学习方法中最突出的特点,传统语文教育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涵泳”、“吟诵”等理念和做法一直经久不衰。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强调的是理解性记忆,更偏重的是大脑内部活动而非口头表达。

三、结论

传统认知习惯、民族文化的根深蒂固使许多老师和学生对交际法并不适应,而中国客观环境对交际法推广也有一定的不适宜性。交际法强调语言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按自然的、母语习得的方式习得,这在非英语国家的课堂上很难实现。首先,真实的交际是开放性的,结果是未知的,而课堂教学是高度预测性的,由于缺乏社会文化大环境的支撑,课堂上的目标语语料也缺乏真实性。再有,交际活动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和出现频率,这在课堂教学中也难以满足。由于存在语境的非真实性、任务的双重性(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技能)、角色的强迫性、目的的虚拟性等,这样的交际既无法使学习者的知识迅速内化,也无法迅速促进知识向技能迁移。交际只是组成了学习技能的一部分,一切交际活动会随着课堂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交际能力强调说话人在不同言语事件中能与对话人恰当交流。这种能力要求说话人了解交谈者的身份、关系、话题相关的社会习俗以及相应的语言形式。这样的要求在目的语输入主要来源于课本的课堂上很难达到。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中国人讲究对学问的追求,善于思考,有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但又羞于开口,有怕丢面子,过分追求正确答案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交际法的使用。

交际法提倡的通过“使用”习得语言和中国传统的“学以致用”的哲学思想相悖。中国的英语教学水平之所以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水平,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交际教学法的宗旨和中国传统的学习习惯有着根本的冲突。

交际法的合作形式和中国传统的认知习惯存在着矛盾。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获取知识。提倡平等的师生、学生间有意义的对话和小组讨论,亦称“语言意义的谈判”。让中国学生挑战老师的权威很难,而同伴协作学习也难执行,因为在学生眼里同伴不足以有权威来做评判,小组和同桌活动自然不能有效地进行。

交际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由于受工作量、学历、环境等方面限制,中国教师大部分亦没有国外生活、进修或培训经历,也缺乏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知识,很难达到交际法所要求的那种得体、流利的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社会的态度也影响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中国长期以来的以客观试题为主的标准化的考试制度以及对考试成绩的要求,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交际法使用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环境对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环境与语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所处的环境决定语言的习得”。①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在我国,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而非第二语言教学,有研究表明,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学习者首先注重的是交际,而在教学环境中学习语言,学习者则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掌握。我们没有英语母语语言环境,也没有像新加坡、香港等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第二语言环境,在客观环境并不提供目标语使用机会的条件下,学习方法往往是记忆型的,要求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也是不客观的。

四、措施

中国以同统异和自上而下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力图寻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语言教学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补充:教学的主客观环境,有限的有效教学材料,有限的上课时间,外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水平,考试制度的压力,以及传统的学习习惯等,都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套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的适度和效度到底有多大?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体现,是我们制定政策、指导教学首先要考虑和遵循的宗旨。

(一)认识语言学习规律,保留本色

中国传统的不破不立,在外语教学上形成了两个极端:要么按传统教学的路子,重讲语法;要么完全抛弃语法,只要交际。前者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薄弱,后者又使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而说到交际能力,我们也必须明确,它不单指口头表达能力,世界上的专业学术杂志2/3是英文版的,交际能力也包括阅读能力。

语言教学要尊重语言学习自身规律和学习者所处的特定环境。现代语言习得研究成果表明,语言输入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不可能有效地表达。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听是语言输入的第一来源,而在其他国家,读是最主要、最经济的输入渠道,况且随着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目前输入的途径也不只限于书本,广播、电视、原版有声材料比比皆是。从教学实践看,在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是最显著的。据krashen研究发现,以听、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中要明显好于以说为主的方法,我国的英语教学应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配合。语言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毕竟不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交际,语言知识也只有在不断使用和交际过程中才能吸收并内化为活的语言机制。(2)只学不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知识积累是基础,但如果仅仅重视规则化、逻辑化知识的传授和操练,只靠外显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也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耗时低效”源于此,学生的“厌学”源于此,“减负”无效也源于此。因此,我们要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在语言输入的同时突出说、写等语言输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能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融合国外理论,有所创新和突破。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交际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按照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获得的”;克拉申的“监察理论”强调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的课堂上能否培养出学生的交际能力?或者说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怎样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上的练习、讨论、表演是否就是交际呢?

“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另一种是课堂环境;前一种是潜意识的,后一种是有意识的。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对语言习得和语言的口语运用作用不大,只有在自然环境和语言社区中才能学好英语”;①转引自陈建生:《外语教学理论的几点反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1期。“教师课堂的讲授充其量能使学生懂得哪些能力对于人的学习和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知道这些能力结构和形成条件等等,但这些也不等于能力的提高”。②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版,第22页。

尽管只有有效地交际才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但这并不否认交际性课堂教学。交际活动是内化语言知识的唯一手段,包括课堂上的交际活动,在完成交际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手段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为学生真正获得交际能力做储备。

对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学习初级阶段句型机械性操练是必要的,主要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养成开口习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Audiolingualism)提倡的句型操练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强化学生反应,巩固所学内容。

根据行为主义基本观点,外语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课堂上除了老师尽量使用外语外,大量使用音频等电化教具进行模仿和机械操练也是有效的。

另外,听说法认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错误是第一语言干扰的结果,应采取有错必纠的态度,对错误本身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正确与错误的语言项目进行详尽比较,此种做法符合中国人的学习习惯。

听说教学法在20世纪60年代经应用语言学者的完善后,使操练朝着有意义和有利于实际交际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波尔斯顿提出的“MMC”法,即机械操练(Mechancial Drills)—有意义练习(Meaningful Exercises)—交际性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听说教学法提倡用外语上课,但并不排斥母语,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第一语言来解释以提高课堂效率,这也符合中国的实际教学情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与心理学结合而生的认知法教学重视语法,但它强调内化语法规则能力,强调以学生认知活动为主,反对机械性操练,教学要遵循从学生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过程,通过有意义的练习达到学习目的。它不同于语法翻译法大量使用的演绎法,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教学没有一定之规,不同教学阶段可采取不同方法,分步骤、分层次地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做准备。学习初级阶段可以以句型操练为主,在由中级向高级过渡过程中,句型操练的内容可适当减少,交际性活动适当增加,同时创造开放性的交际活动,情境设计尽量真实,可借助多媒体手段或邀请英语国家的外教或留学生加入,要求学生在交谈中尽量使用所学语言结构,语言要地道、流利、有所创造和突破。

五、结语

根据英国学者Corrigan的观点,学生所学的知识都储存在大脑,学生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是由于他们不能及时再现有关知识。③参见 Hugh Corrigan.“The Brain”,in BBC Modern English,1981,pp.30 -34.因此,在外语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再现能力的培养与终极的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再现能力具有一定的交际性,是语言运用的初级阶段。交际能力由再现能力发展而来,是语言运用的高级阶段。④参见陈建生:《外语教学理论的几点反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1期。

综上所述,语言教学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而不是盲目效仿。中国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增加学生脑中原汁原味的语言知识储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道的英语表达,学会在具体情况下该用什么形式去表达,以此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

H319.1

A

1003-4145[2011]08-0100-04

2011-06-08

李 丽,女,山东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陆晓芳sdluxiaofang@163.com)

猜你喜欢

交际语言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语言是刀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