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机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2011-04-12赵大成王晓峰

时代农机 2011年6期
关键词:榆树市科技推广农机

赵大成,王晓峰

(1.榆树市城郊农机管理服务站,吉林 榆树 130400;2.榆树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吉林榆树 130400)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机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标志是有繁荣的农村经济,有进步的先进的农业和农机科技手段。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目前农机科技发展有二个趋势:一是农机作业呈现需求系列化趋势。在原来“翻、耙、起”老三样的基础上,农民对中耕、追肥、植保乃至收获等都有了新的需求,而且新的农机作业项目灭茬、深松、施肥、起垄、镇压一条龙复式作业,机械收获等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二是农机作业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坚持以大型机车翻地为主的同时,实行小机灭茬及大机深松,达到全面消灭白茬地,形成了“宜翻则翻,翻、灭、深松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共存的作业模式。

从这一角度出发,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加快农机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条件;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又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既能繁荣城乡经济,又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要求。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重点,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同时也就实现了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把农机科技如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最终转变成物质效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是使人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抓好农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使其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 农机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农机技术和机具作为先进的生产力载体,是现代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农机技术和农机机具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农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榆树市农业的振兴。只有抓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榆树农机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早在1953年就被确定为全国十一个试办机械化的试点县份之一。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国有国营、社有社营、队有队营、户有户营和目前的集体、合作社、股份公司、个体(联户)等多种形式并存的五个发展阶段,现如今是农机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004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62.3万kW,比五年前增长了12%。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9163台,比五年前增长了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62台(链轨拖拉机733台)。大、中型和小型配套农具分别为5160台和36038台(部)。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近44台。这些承载着先进农机科技的装备应用在广大农村,为农机科技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农机科技推广的水平代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水平。每一项农机新技术都是对农机科技进步的一次推动,对传统农业的一次变革。促使原有的农业生产意识发生变化,而新技术的应用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把理论转变成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把农机科技进步向前推动的过程,可以说农机技术推广过程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榆树市农机部门近几年来,突出“发展”的主题,以项目推广服务为重点,更新观念,把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列为重点来抓,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的先导作用,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和水稻全程机械化等项新技术,有的项目由零发展到全市十几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市农机管理及服务网络化已初步形成,市级有农机管理、科研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供应、修理等企事业单位6个,乡级有修理和供应网点339个,32%的村有以农机队为骨干的服务组织,各类养机户达56793户,有农机加油站21个,年销售柴油5000T,年修理农机具6000台(次),年培训各类人员达 14000人(次)。

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的先行和深入又带动了农机培训、管理、信息交流等业务。近几年来,榆树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每年都搞3~4次农机科技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从春秋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多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8个乡镇建立农机科技实验示范田,组织市、乡科技人员下乡授课培训,实地为农民科技服务,把科技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2)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水平正在影响着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机领域的新技术作为新时代农业的象征,不断变革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机新技术越发展,农业生产力越提高,农业现代化就越会加快实现。农机科技技术在推广服务应用后,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生态农业效应。榆树市目前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市早已经结束了人工刨茬子的历史,曾连续多年实现当年消灭白茬地的目标,近几年来,由于秋季作业期间因受作物晚熟品种比例大,导致动手时间推迟的影响,虽没有实现当年全面消灭白茬地的目标,但每年秋翻整地作业量都达到全年的75%以上,2004年秋季翻地面积达 4.8 万 hm2,灭茬 9 万 hm2,起垄 1万 hm2,深松 0.54 万 hm2。旱田机械播种面积逐年提高,2004年达20万hm2,占旱田播种面积的91%。全市农业生产中的后勤加工、场上作业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机运输量达到了农业运输总量的90%。用机械替代人力劳作的范围日趋广泛,约占农业生产用工量的70%。连续几年农机作业量都超过了8000万标亩。

现有资料表明,榆树市农机推广部门,在经过多年推广农机新技术后,在三农问题中突出了三大优点。一是农村环境得到改观。过去农民种地之前烧秸杆,把大量秸杆烧掉,污染了空气和周围的环境。而现在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秸秆的机械还田和饲料青贮利用技术,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并收到较好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有所保障。最主要的是应用农机先进的技术后,使粮食产量得以稳步提高,而且连年增产增收;三是农民收入年年增加。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有农机先进的技术做支撑。例如:榆树市弓棚镇农机化的经验和作法得到了中央、省、长春市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认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弓棚镇始终坚持走发展大农机科技推广推动农业现代化之路,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农机化。目前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环节,除收获外,90%实现了机械作业,其中长山村基本达到全程机械化。弓棚镇借助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带动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弓棚模式”。为推广弓棚镇的做法,经省政府批准,在我市10个乡镇建设百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经过几年努力,我市示范区机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经营机制得到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农机科技推广应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科技的推广普及率要有较高水平,农机科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和先导力量,二者息息相关。农机科技推广普及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各级政府在实施科技兴农过程中,要把加强农机科技推广应用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推广部门,应深化农机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农机推广工作,切实推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快速、及时的普及和应用。要适应形势的要求,因地制宜,通过农民需求配置资源,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紧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土地规模化农机经营作业,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农业效益。近年来,随着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互惠多赢。榆树市大力发展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经营总收入达2.8亿元,其中纯收入6600万元,有相当一批农机户率先步入小康的行列。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实现经营总收入2958万元,平均每个村级服务组织盈利4万元,有相当一部分农机服务组织已经成为效益较好的村办企业。目前榆树市2011年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农户增收超过3000万元。通过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完善了土地托管模式,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推行机械化、科学化种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行规范化运作,促进了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

3 结语

总之,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农机科技推广要先行,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传统农机技术进步,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广大农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猜你喜欢

榆树市科技推广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不一样的农机展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榆树市档案局召开专题学习会议
榆树市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分析
吕梁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
“富了更要把家乡的孩子挂在心上”——记榆树市环城乡“五老”关爱团副团长赵洪林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