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011-04-12■张亮
■ 张 亮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这是 “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为什么从之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改为经济发展方式呢?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而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显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任务更为艰巨。
人们往往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为一谈。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单纯的 “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比较复杂的 “质”的概念。然而,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许多经济学家就已提出 “把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反而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期,并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新问题。近些年,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地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难点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
1.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是一个有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体。因此,影响经济结构失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突出的是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失衡与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社会总需求看,我国社会总需求结构失衡主要是内需不足。社会总需求由内需和外需构成,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外需主要是产品和劳务的输出。一方面,消费与投资的失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消费能力应该很大,但是实际上我国的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率偏低。国民重储蓄轻消费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过度的依赖出口,内需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我国投资比重长年保持40%的高水平,一直以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高于消费和出口。在投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持续下滑。由于社会总需求结构中投资与消费失衡,致使中国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严重制约着扩大内需,进一步导致内外需失衡。
从产业结构看,三大产业结构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扩张,社会经济效益高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2年的44.8%攀升到2006年的48.9%,而同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由41.5%下降到39.4%。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比重也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
2.政府职能及政绩考核机制偏离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还存在诸多问题,政府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作为服务者的政府控制着大量资源的配置权。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GDP的快速增长,不是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合理地配置资源而是过多的干预市场,人为的压低资源产品和要素价格,控制资源的配置。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的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代价,不能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真实的直接或间接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发展的速度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地方的绩效,致使许多干部误把经济发展的速度视为GDP的增长速度,以GDP反映地方发展状况、政绩大小,混同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涵。地方政府为了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做出显著的成绩,单纯的追求效率和速度,而忽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方面的公共职能,致使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日益严重,加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造成 “高增长,低效益”的社会状态。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力能力不足。我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技术的进步,大都是通过引进成套设备进口实现的。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造成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向国外的专利持有者支付大量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不足。尽管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本强国,劳动力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创新型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的是经济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本文主要从下面几点谈起:
1.转变观念,坚持 “以人为本”
切实转变 “以物为本”的观念,树立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凸现,对物的追求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不断危机人的生存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完成“以物为本”向 “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项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外,坚持 “以人为本”的转变还要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2.转变政府职能,划分市场和政府界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就要管的少而精,减少对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干预,改变政府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建设,使政府从各种形式的市场参与角色中淡出,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机制,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职能,清晰界定与市场的界限,不该政府干预的政府要坚决做到不插手、不指挥,只调控市场顾及不到的领域,为市场服务。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加大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和服务上,努力建设服务性政府,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转变思想,尽快完善政绩考核机制
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地方绩效考核不能仅以GDP的增长速度为标准,而忽视环境、资源、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考核。要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政府把工作中心放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轨道上来。考核体系设计上,要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有经济增长的“显性”政绩的指标,也要有反映“隐性”绩效的指标,如把就业增长、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考核内容,使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相结合,驱使政府更多的关注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从根本上消除 “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
4.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些任务都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制定相关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出路。
5.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迫在眉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加强农业地位,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和服务体系,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规模。其次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加生产附加值,降低对劳动的依赖性,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再次是加快现在服务业的发展。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在一国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占的比重。我国要致力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使三大产业均衡、协调发展。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资料
1.姚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矛盾、难点与出路[J].江汉论坛,2010,(11).
2.倪春华,李少华.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定位思考 [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3.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理论参考,2010,(9).
4.陈庆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把握的几个战略要点[J].经贸论坛,2010,(5).
5.周丽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J].经济学研究,2010,(6).
6.李学勇.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2010,(11).
7.李义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0,(6).
8.赵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企业导报,2011,(1).
9.杨圣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与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1).
10.吴美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J].商场现代化,2009,(8).
11.何平.发展的必然时代的选择[N].河南日报,2010-04-16.
12.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8).
13.赵泉民.一个重要的理念跃升——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上海企业,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