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悬殊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11-04-12陈小贤
陈小贤
(广东商学院政治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贫富悬殊问题凸显。贫富悬殊在农村里真实地存在着,据调查报道,中国最富与最贫农村的人均年收入相差十二倍之多。[1]富裕户盖楼房,冰箱、彩电样样有;住着土坯屋,家中一贫如洗的贫困户仍占一定比例。农村贫富悬殊问题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研究贫富差距问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富悬殊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缺乏对其他阶层的认同感
随着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均质性的农村社会分化为若干阶层,导致农村社会成员之间明显的地位差别和利益分化。农民已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管理者这八个阶层。[2]农村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的分化,引起农村人口的收入贫富分化。农民群体内部的差异,使平等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影响了社会公正秩序,导致部分农民产生社会不公平感,缺乏自我认同感,也拒绝对其他阶层的认同。
(二)引发心理失衡
随着贫富悬殊更趋严重,社会成员利益间的矛盾加剧并引发心理失衡,农民阶层对高收入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收入合法性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产生不满情绪以及 “仇富”心态。“仇富”是对收入差别的不满,对政策引起的分配不公的不满。[3]对因不公平造成的收入差别、用不法手段致富的不满,损害了对社会公平的信心,部分农民产生抵触情绪,并通过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会加速社会治安的恶化,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三)降低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农民工、农民群体幸福指数远远低于其他群体。[4]随着农民的幸福预期不断攀升,农民的幸福想象远不止于物质性的,物质欲求和其他欲望随之增长,但贫富悬殊现状不能满足农民不断攀升的幸福预期。[5]农村贫富悬殊呈加剧趋势,既患贫,又患不均,损害了农民对社会公平的信心,引发相对剥夺感,它成为农民幸福感的隐性杀手,降低农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前景的乐观度。贫富悬殊使得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违法犯罪行为增多,降低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弱势农民阶层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
农民阶层是党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执政基础。贫富差距拉大,部分社会成员怀疑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加重对主流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疏离和不满情绪。[6]不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弱势农民阶层的利益,弱势农民阶层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会降低政府管理社会的公信力,会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党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和执政地位就会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会受到挑战,这将给中国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五)导致了道德与价值准则失落
1.腐朽思想侵入,道德观念缺失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的,但由于贫富差距悬殊,带来了农村社会价值观上的混乱和迷失。部分农村先富阶层花钱摆阔,自我致富意识强,带领群众致富意识淡薄;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诚信观念淡薄,道德缺失,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必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摆正农村社会风气。
2.理想信念不稳定
邓小平说:“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7]他还说:“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5]贫富悬殊导致贫困农民阶层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信心不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特别贫苦农民认为社会主义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受穷,没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农村改革甚至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下降,热情降低。
3.低收入农民生活贫乏,精神空虚
收入差距的拉大,贫困农民的物质生活尤其匮乏,精神空虚,追求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贫困农民受生活所迫甚至产生绝望情绪,缺乏正确的人生观。部分农民把自己受穷的原因归结为命不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恩赐富裕。封建迷信流窜于农村,吞噬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产生寄托感、幻想症,安于现状,行为懒惰趋于堕落,制约农村发展。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农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二、贫富悬殊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区别对象,对症下药
根据不同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发展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缓解农村贫富阶层的利益矛盾。引导富有农民阶层积极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通过正当途径致富,塑造正确的财富观和致富观,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关心贫苦农民的思想实际,引导他们摆正 “仇富”心态,消除不满情绪。重视对贫困阶层的扶持和引导,加大自力更生的观念教育,鞭策 “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二)满足农民的幸福诉求
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品质,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关注农民的幸福感,既要在主观上让农民看到生活的希望,又要在客观上切实解决农民的困难,减少他们的实际烦恼。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让农民们享受到更好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他们的幸福感才能得到实质性保障。
(三)增强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帮助农民理解和多渠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回答农民关心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要 “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9]就是再次向全社会解决这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农民群众正确看待当下贫富悬殊问题,现阶段社会成员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和不公现象的暂时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它绝不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而是共同提高后的差距,引导农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支持党的执政。
(四)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引导农民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社会主义思想和文明、进步、和谐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促使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积极培育健康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村弱势群体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五)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农民摆脱封建迷信、腐朽思想和其他落后观念的影响,开展理想信念、道德观念、艰苦创业等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养成文明、科学、进步的生产生活观,培养农民高雅的生活情趣,营建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使农民群众以积极的精神面貌,走出贫富悬殊的困境。
(六)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典型示范,带动一般”,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10]面对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形势,全党干部要重视弱势阶层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为农民干实事。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一起为缩小农村各阶层的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1]杨迅.我国农村社会分化为 “三个世界”[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
[2]长子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 [J].中国发展观察,2008(8):48-51.
[3]任志强.仇富心态将让整个社会永久处于贫穷[EB/OL].(2005-05-15)[2010-11-15].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zlhd/20060515/11012567711.shtml.
[4]王群.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是执政者的成就感[J].新湘评论,2009(12):22-23.
[5]张涛甫.农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EB/OL].(2010-02-11)[2010-11-15].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2-11/1126196 76250.shtml.
[6]陈曦.中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问题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3):18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9.
[8]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9]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0-03-15)[2010-11-15].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htm.
[10]王东维,路建华.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7):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