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渗透

2011-04-12戴从喜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人文

戴从喜

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渗透

戴从喜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209)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教学,不仅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渗透的途径,尤其是在网络条件下的交互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博客形式,介入大学语文学习与写作训练。在此基础上,对应用本科理工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摸索。

大学语文;大学写作;网络博客

0 引言

大学语文与写作从来就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从最初的大一国文,到现在的大学语文,写作作为大学语文中重要的一部分,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认可。徐中玉先生最近就说:“解放头几年很多高校(包括理工农医各科)确实都开过‘大一国文’,郭绍虞、章靳以等同志还编出了教材。至于解放前,那是一直有这个课的,名称或作‘中国文学名著选读’,或作‘文选及习作’,口头通称则为‘大一国文’。那个时候……任课教师每学期除讲文章外,必须要学生做五、六次‘作文’,尽可能仔细进行批改,还要做些综合性的评阅指导。”[1]“必须要学生做五、六次作文”这是徐老非常重视的。八十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前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提出了在理工科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倡议。他曾经做过解释,大意是,现在考进大学来的大学生,语文基本功普遍很差,写字是“龙飞凤舞”,谁也不认识,作文是错别字满篇,语句不通,连毕业论文都写不了。可见大学语文在七八十年代恢复的初衷,完全是为了弥补中学语文教育中语文实践能力差的不足。这就是后来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源头。大学语文曾经在八十年代中期辉煌过,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与政治理论、外语、体育相并列的影响广泛的公共基础课[2]。但是,很快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校方对于这门课的态度、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兴趣,还是社会对于这门课的期待,一切都与八十年代完全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步青教授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改变大学生“语句不通”的局面,并没有真正的实现。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极其薄弱;加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普遍低效,大学生语文水平低下,写作能力极低。王倩老师提出目前大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四差”,即写作基本功差、文体感差、语体感差和主体感差[3]。光明日报记者邢宇皓采访一位大学语文老师,这位老师告诉他:“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做不到。”[4]甚至有新闻学博士,写不出新闻消息的奇谈。上海学者刘擎惊呼大学生的写作处于一种令人尴尬的“紧急状态”。他解释说,我们大学生的写作处于一种令人羞耻的“紧急状态”。在回国教书之初,曾听到不少同事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会写文章”,但是他并不以为然。然而以后的两年里,他阅读过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文本,绝大部分“文本”完全出于同一种模式——那种刻板、八股到令人窒息的千篇一律的模式。他无法根据学生的文字,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那些文字仿佛都是出自同一个匿名者。这种写作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作业的“通用模板”。对于任何严肃对待文字的人来说,这是对写作和诚实的双重背叛,是一种耻辱,也就是他所说的“紧急状态”[5]。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就直斥中学语文教学中把“读书人”变为“习题人”,应试作文中大搞“训练主义”[6]。可见从中学到大学,二者惊人相似。上海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陈昌来认为,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母语的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像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现象较为普遍[7]。2006年湖南文理学院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湖南文理学院魏怡教授、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都谈到:我们正遭遇“母语危机”,文、理、工学生都存在语言表达的缺陷[8]。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写作和写作教学,他们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比较高,毕业以后社会适应性也特别强。然而在我国,写作得不到大学和大学生的重视。即便是在与写作关系最为密切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很难见到成功写作的案例。相反,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有意或无意忽视乃至淡化消灭了大学写作,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连非常强调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徐中玉先生也承认,“文字清通”的大学生已不很多[1]。不仅如此,人们发现,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写作人才反而越来越稀缺。大学语文教师张爱玲研究了这一重要课题,她说由于大学写作的学科边缘化,导致社会写作人才的稀缺。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写作人才极其缺乏:(1)文秘人才稀缺;(2)新闻写作人才稀缺;(3)跨文本写作的人才资源稀缺。“特别是跨文本写作的人才,显得更加突出。因为,文科出身的人在把握科学的能力和背景知识上往往有某种欠缺与局限性。而纯粹的理科生,有时又缺乏人文的背景、视角、色彩。这就使得能够进行跨文本写作的作者极其稀缺。”[9]其中根源,主要在于中学生很早就文理分科,割裂了科学和人文。而具有交叉背景的人,要想成功地把学术的研究成果向公众传播,也还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写作技巧。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认为,正是这些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时下科学文化人的缺乏。所以,跨文本的写作作为技能手段是应该大力倡导的[10]。

1 母语能力和人文素质

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近十几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已经毋庸讳言。据悉,有些大学为了迅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计划设计多达50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然而,人文素质的核心究竟在哪里?是不是课程学的越多人文素质就越多高?这些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比如,学者杨建波就认为,“大学语文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4]既然任何其他课程都难以取代大学语文,那说明这门课程有其特殊的地方。那么,人文素质与大学语文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关系?什么才是应用本科理工大学人文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呢?我们还是用一位大学语文老教师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其间的奥妙吧。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老师,曾经在三所学校上过大学语文:一所是南京的民办高职,一所就是自己的母校东南大学,还有一所是清华大学。经过比较,王老师深有体会地说:“三类学校学生的比较,其差别虽是全方位的,而我感受其中最重要的差别便是在母语水平上。”作为母语教师的他,凭借职业本能,一下子抓住了三所学校学生最大的差别。“清华工作的半年,就使我这位母语教师从未有过地感到自尊,感到人生新的价值。这是在我深爱的东南大学工作19年也不曾有过的。”王老师认为“母语是学习的根基,是学习的第一工具。”他还把母语比作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在硬件保障下,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常常是受操作系统制约的。其他的知识、能力,如同计算机的其他软硬件,如office system 之类。一个人有坚强的体魄、坚韧毅力、较高的智商,能否成才,在相当程度上受其母语水平的制约。”因此,王步高老师总结了母语对于一个人成才的四个方面重要作用:(1)母语是人们思维的载体;(2)母语对记忆、理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3)母语是学生窥知绝大多数知识的窗口;(4)母语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学子从母亲祖国沃土中汲取营养和水分的主根系。可见,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在于其母语能力[11]。

既然,母语能力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那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自然是逐渐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母语能力。学者刘擎提出当今大学生“有什么课程是必修的呢?母语的写作表达——清晰的表达、真诚的、有说服力的表达,甚至生动的、有感染力的表达——对于胜任任何行业的工作,对于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本身”都是必须的[5]。这与美国大学的教育主导思想之一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完全一致。美国的各个大学都有大学写作(college’s writing)课,是专门给大学一年级新生开的。大学中任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或科学的课程,“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技能训练(包括书面和口头技能)都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都非常强调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除了具体的“大学写作课”外,任何课其实都是写作课程。学生不但在各种文学课上学写文学批评和分析,在科学课上也学写科学论文。比如天文学课,学生要写天文观察报告等[12]。人文社科的一切课程皆是写作课程,这并不是把写作课程泛化,更不是有意提高写作在各类人文社科乃至科技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实在是由于母语的表达与运用,乃是学习研究一切高深学问的前提。离开了母语的习得与写作,在理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实验、读书笔记、毕业实习、学位论文等很多地方都寸步难行。而科技写作本身也是一门文理融合的交叉学科,是加强文理沟通的适宜课程。这些正是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可见,大学语文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不仅在于它不是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也不仅仅在于它以情感人,给人以美的感受,或者它的文化魅力;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我们母语水平与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教学,利用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经典名篇,不断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激情与向往,不断感染熏陶青年学生,使他们不知不觉中,激发内心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自觉拿起笔或者走到电脑前,利用网络博客留下他们学习大学语文的足迹与感悟,让写作成为高品位阅读的推手,再在阅读中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我们需要网络家园博客,来联络师生之间慢慢割裂的师生共同体。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在《什么导致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下滑》一文中,从教师的层面上分析了师生感情联络分裂的原因,指出“教学环节严重缺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与老师的接触只限于课堂,其他时间则很难见到老师的踪影了”。“看到教师和学生还有什么互相关联的环节,原先师生紧密相连共同构建在一起的学术共同体现在已经开始分离,一些师生之间甚至形同路人,那种从前常常被津津乐道的师生共同讨论、探寻真理的情景正在变成遥远的回忆。”[13]尤其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校区偏远,教师大多居住市区中心,课外师生商讨交流成了学生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网络博客使得这样的联系成为可能。

2 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渗透的必要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不仅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当时目的有四点,第一条就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徐中玉在经过多年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之后,逐渐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他说在重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之外,还要培养其应用写作的实际本领,从而在专门知识与实际训练方面早日帮助学生具有这种非常必要的能力[14]。徐先生提出大学语文课“由于课时等原因,难以迅速解决应用文写作的困难,兼顾了会两方面都不落实。分开设立,可以各尽其力。”这虽然是一个好办法,但具体实行中,大多数理工院校连大学语文课程,有的都难以保证,更何况专门开设写作课程。因此,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利用现代网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写作实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语文与写作难以分离,不可偏废。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15]“语文教育”本质上不是为了培养小说家和诗人,而是经由“文学”把握汉语的阅读和写作。这是仅仅依靠“应用写作”课程无法抵达的目标。学者刘擎指出,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语文课”(英语)指定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中国的大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在语言方面,难道不是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高度重视自己的母语教育吗?难道把别人的母语(比如英语)视若自己的母语来对待才称得上是“国际接轨”吗?不,我认为这是荒诞的错位,应该叫(套用我曾杜撰的一个短语)“国际接鬼”[5]。蒋福泉先生在比较了徐中玉与苏步青大学语文教学目的之后,这样说:“不论谁干这事,都应把能改变这现状达到这目的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务实的眼光看,学生的字写得不好、文章作得不好,也并不是件小事,若能通过开一门新课,教一教、抓一抓、练一练,把这问题解决了,就挺不错了。至于什么宣扬精华扩大影响呀,增进友谊促进交流呀,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呀,好则好矣,高也高矣,但却大而无当,既难体现,更难实现,何如求实务实实惠明智呢!”[16]确实,完全用应用文写作代替大学语文固然不可取,但是一味强调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特质,把大学语文高品位文化追求与实用写作能力素质的提高相对立,也不是很实际的。苏步青说:他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靠写作而成书的。学好语文很有必要。而且,文笔练好了,平时写点随笔、散文、诗词,心情也就更加舒畅了[17]。这实在是肺腑之言。王展提出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知识点的认知识记,而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挖掘和提高[18]。苏州教育学院赵雪梅比较几本大学语文教材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落实情况后,认为“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和详细的计划。在当前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课程设计中也没有具体体现。”她指出,徐中玉本“《大学语文》1996年6月版中删除了1987年4月修订四版附录中常用应用文写作要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部分。在其2001年6月版增订本中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没有任何的改动。”她认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简便易行且富有实效的,是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来加强应用文写作教育,在教材中充实规范应用文文识,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应用文写作实战训练[19]。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起来,将光线投在上面,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20]。刘建琼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不同的语文类别,前者汲取,后者传播,后者以前者作为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缺少经典阅读的写作,不具备继承意义上的传播方式,会显得浅薄。”他提出大学语文中的写作是大学生生命倾诉的高雅形式,因为写作是人们净化灵魂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还是“自我教育方式,可以治疗心灵、思想的毛病”。有人倡导“读书治疗”,他倡导“写作治疗”。“写作就是用言语不断地去调整思想的坐标的过程。坐标调整愈是率真、愈有情趣、愈具责任,坐标值就愈大。”[21]大学语文之所以设置为所有专业的基础课,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一切学科无法取代的功能——语言承载功能和社会交际功能[19]。这就是高层次语文能力,即指“提纲挚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张卓立先生认为高层次语文能力的重点在于写作能力,这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习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语文的首要任务[2]。

3 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渗透的途径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写作,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其实,这是对于对建国初“大一国文”“每学期除讲文章外,必须要学生做五、六次作文”的传统的回归,也是对八十年代初开设《大学语文》原初目的的一种回归。而正是这两个“回归”构成我们今天大学语文教学渗透写作的基本前提。我们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种模式中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与写作是如何难解难分的。北京师范大学是专业团队+专业精神模式;南开大学采取网络条件下的交互学习模式;黑龙江大学为专家讲坛、教师精讲、读书报告三结合模式;湛江师范学院教学、研究、创新一体化模式[22]。尤其是南开大学的网络环境下交互式语文高等教育新模式,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特色和重点。“大学语文”目前不仅成为该校理科生的必修课,并将成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他们开发的“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服务网”、“4A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论坛”及“大学语文在线”等四个网站,实现了资源搜索、远程教学、题库测试、论坛交流、课件共建、师生交流等系列环节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补。依托网络,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下在线学习为重要辅助、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关键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离开写作,难以有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可见,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大多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写作。有很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湖南文理学院魏饴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上篇“阅读能力的培养”,中篇“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下篇“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既涵盖了语文能力的各个方面,同时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而将文学阅读与汉语写作熔为一炉,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母语为出发点,其主体三个部分始终贯穿母语的学习与写作。第一部分由“汉语文学的长河”三个单元和“汉语中的译文”两个单元组成,从历史的过程中来显现我们现今语文的主要来源和基本构成因素;第二部分由“立意与构思”、“组织与结构”和“修辞与风格”三个单元组成,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好文章,用意则在学习经典范文的同时,启发学生文章写作的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为“说话的艺术”和“日常生活与写作”两个单元组成,关注的是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其实,这就是一部从更高层次的母语习得、运用的角度选编的经典范文集。

目前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写作渗透的案例主要有五种情形。

1)QQ网络日志与大学语文教学 根据有关的调查,直接接触或参加“网络QQ聊天”的大学生高达9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良虎老师提出,让大学生进入个人QQ空间,建立自己的学习电子档案。学生们可以借用QQ的相册展现自己相片,可以利用QQ的网络日志写日记、写灵感录,写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自己的QQ好友登录空间时,就可以看到这一切。他认为“发表甚至比写作更重要”。“发表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在成功感的体验中不断强化自我的作家意识,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23]这里李先生对于新技术网络QQ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尽管学生的QQ如何与大学语文学习相关联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通过网络QQ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创作热情,则是当今大学语文教学中亟需关注的。

2)文学经典导读引导写作能力训练 郭春萍提出在培养写作兴趣的基础上锻造学生汉语综合素质。郭秉承、钱理群教授、郜元宝教授提出的“大学文学”教学理念,提出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让学生“在那里可以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可以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在文学经典教育中因势利导,导出写作能力的训练。在我们传统的以文学传导人文精神的主体教学中,适当地考虑大学的普遍性;要在他们有兴趣的问题上,引导发挥其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和爱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学会去表达。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方式。写作兴趣与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24]

3)三个层次的写作训练模式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红秀老师,在分析当前许多大学生写作能力偏低、害怕写作、不敢写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为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三个层次的写作训练。第一层次,自由写;第二层次,鉴赏式写作;第三层次,论文式写作[25]。以自由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以鉴赏式写作加强学生对于文学经典、古典诗词的感受与理解;以论文式写作逐渐提高学生初步的治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论文写作训练已经被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作为重要的考核手段与方法。如程万喜先生就提出大学语文期末考评采用论文写作形式,不仅有助于大一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转型,而且,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在实施人文教育,乃至掌握工作技能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26]。

4)个性化写作与大学语文 王倩在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着写作“四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写作能力培养问题。她认为个性化写作能力,是当代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和重要的能力,个性化写作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加强的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个性;以读促写,指导他们个性地抒写;丰富想象,拓展他们的写作个性。个性化写作将成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终极旨归[3]。

5)人文博客与大学语文学习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尝试着利用网络博客的形式,将大学语文课堂直接与网络博客相连接。在网易博客中设立“人文家园”互动交流平台,将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所做的各类优秀作业发布在博客上。由于学生水平有限,要求正式发表有一定困难。正式出版的叙事报告,“需要经过若干‘守门人’的过滤,对于一般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投稿和发表的门槛很高,Blog实现‘个人出版时代’梦想,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你的叙事故事,同时与全世界的读者共享你的研究成果;Blog使叙事研究突破了研究者个人的小圈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头脑风暴,创造出更多的智慧”[27]。但是,学生个体的博客毕竟成功者很少,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写作兴趣与激情,将学生作业经过一定的过滤,集中在博客上展现,供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点击评论。这样,学生学习母语、提高母语写作的能力,在短时间内,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文家园博客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集中展现了学生两千多篇各类优秀作品,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是大学语文在新时期改革的一个亮点[28]。这其实就是在南开大学网络条件下交互学习模式的启发,充分利用网络博客形式介入大学语文学习的一种尝试。由于网络时代呈现出传统教育所没有的新的形势与特点,如何利用网络的资源与形式,不断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渗透写作的教学与训练,将成为今后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徐中玉. 对“大学语文”课教学的一些看法[EB/OL]. (2010-01-01)[2011-01-01]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4785

[2] 张卓立. 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5(1): 96-102.

[3] 王倩. 个性化写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终极旨归[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8): 145-146.

[4] 邢宇皓. 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 光明日报, 2004-02-13(3).

[5] 刘擎. 中国的大学语文正处于紧急状态[N]. 新京报, 2005-11-02(A03).

[6] 黄玉峰. “训练主义”大行其道 “读书人”何以成了“习题人”?[N]. 文汇报, 2009-04-01(12).

[7] 刘淼. 大学语文之忧[N]. 青岛日报, 2007-09-18(16).

[8] 佘丹清, 张曦微. 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11.

[9] 张爱玲. 大学写作的学科边缘化与社会写作人才稀缺[J]. 绥化学院学报, 2008(12): 11.

[10] 于彤. 写作过剩时代的新写作课[N]. 科学时报, 2002-10-27(B11).

[11] 王步高. 论母语对学生成才的意义与作用——《大学语文研究论文集二集》代序[EB/OL]. (2010-03-09)[2011-01-01]http://www.eyjx.com/ eyjx/1/ReadNews.asp?NewsID=4925 2010/03

[12] 沈睿.美国的大学怎样上“大学语文课”[N].新京报, 2006-11-6(A03).

[13] 李宏图. 什么导致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下滑[N]. 解放日报, 2008-04-11(11).

[14] 徐中玉. 应用文写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 叶圣陶. 作文要道---同《写作》杂志编辑人员的谈话[J]. 中学语文. 1981(6): 31.

[16] 蒋福泉. 教《大学语文》的思考和札记[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1995(3): 32.

[17] 苏步青. 大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J]. 群言, 1990(11): 13-14.

[18] 王展.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刍议[J]. 江苏高教, 2009(3): 152.

[19] 赵雪梅. 大学语文教改应重视应用文写作教育[J]. 江苏高教, 2005(4): 139.

[20] 村上春树.高墙与鸡蛋.林少华译[EB/OL]. (2011-01-03)[2011-01-03]http://www.21bcr.com/a/shiye/jingdianzhongwen/2010/1223/2125.html

[21] 刘建琼. 写作:命倾诉的高雅形式[N]. 中国教育报, 2006-12-22(6).

[22] 祝德纯. 大学语文教学几种模式[N]. 中国教育报, 2007-01-10(4).

[23]李良虎.新技术网络QQ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索——大学语文的培训心得.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学论坛[EB/OL]. (2008-12-04)[2011-01-01]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 NewsID=34272008/12/4

[24] 郭春萍.立足文学元典,传导人文精神,提升汉语素质,锻造写作能力——南京财经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考[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7(2): 104.

[25] 李红秀.论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8(6): 139.

[26] 程万喜. 论文写作: 大学语文期末考评的有益尝试[J]. 职业与教育, 2008(32): 189-190.

[27] 黎加厚. 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J]. 信息技术教育, 2004(4): 16.

[28] 戴从喜. 家园博客发刊词:家园 我们的精神故乡[EB/OL]. (2009-08-04)[2011-01-01]http://blog.163.com/rw_jiayuan/blog/static/120508630 20097485440858/

On Infiltration of Writing in Teaching Chinese in Universities

DAI Cong-xi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P. R. China)

Writing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but also the basic task and aim of Chines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The approach of how to infiltrate writing into College Chinese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eaching writing by using blog on the internet is introduced. The blog provides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where they can issue their articles; make comments on each other’s writing and exchange opinions on many things. An effective humanity education approach in technical universities is also tentatively discussed.

college Chinese; writing; blog

G652

B

1001-4543(2011)03-0253-06

2011-03-29;

2011-06-07

戴从喜(1964-),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史。电子邮箱daicongxi@163.com。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母语人文
母语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母语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