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企业收汇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2011-04-12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收汇国际贸易出口

孙 旭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出口企业收汇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孙 旭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本文对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国际贸易中产生出口收汇风险的客观原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重点分析了由国际政治和进口商信用问题所产生的出口收汇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使得信用支付方式普遍被采用。而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普遍对于安全收汇、应收外汇账款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管理监控手段和信用管理制度,这也是产生出口收汇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可认为,对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应作为贯穿于我们整个经营活动的一条生命线。

出口企业;收汇风险;信用风险;国际贸易术语

在世界市场一体化的浪潮下,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其风险也不断增多。国际贸易风险日益频繁地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从事国际贸易的每一个人。风险使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冒着蒙受程度不同损失的风险,干扰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严重地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相关文献综述

董方、高金田①董方、高金田:《论我国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与防范》,《商业经济》2004年第12期。提出我国加入WTO之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出口额不断增加,但出口收汇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的出口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且许多原先没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也加入进来,造成了进出口企业认知、分析、驾驭市场的能力参差不齐。加之我国从事国际贸易的合格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使出口收汇状况受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的影响要比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大得多,应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从对贸易伙伴进行资金调查、建立客户档案、加强合同管理、提高业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加以应对。

韩宇红②韩宇红:《试论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管理》,《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提出我国出口贸易中的货款不能及时收汇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应建立科学完善的收汇风险管理制度。出口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信用管理,积极开展对交易对象的资信调查,选择具有良好资信的交易伙伴,树立信用风险管理观念,增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出口收汇风险。

傅航锋③傅航锋:《我国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的现状与对策》,《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第9期。提出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汇率波动剧烈,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突破20%,外向型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我国虽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并已逐渐恢复,但出口企业收汇面临的风险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并为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所关注。傅航锋分析了我国出口收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管理的目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收汇风险的几点建议。

肖黎④肖黎:《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及防范》,《特区经济》2008年第12期。提出我国加入WTO之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出口不断扩大。但在我国的出口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从事国际贸易的合格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出口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参差不齐,面临的出口收汇风险要比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大得多。从出口企业收汇方式入手,首先分析了出口企业收汇面临的主要风险,然后结合实际重点探讨了收汇风险的防范策略。

二、国际贸易风险分类

国际贸易风险可以分为下面三种: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及欺诈性风险。

一是国际贸易国家性风险,是指因国家事故所造成的国家贸易风险,也叫国际政治风险。这些国家性事故可分为以下几种:(1)政治因素,如本国或外国发生政治更迭、政局动荡不安、爆发战争,或发生国家(地区)间的政治冲突、战争等等。(2)社会因素,如发生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及宗教冲突等。(3)贸易制度因素,如外汇管制、贸易管制、国际贸易政策的差异、不同的法律、不同的习惯、歧视性的贸易政策等。(4)国际性危机因素,如197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等。(5)反倾销政策。

国际政治风险是东道国的政治、社会和宏观经济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调整,给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影响、制约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国际政治风险对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所以必须对国际政治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是国际贸易市场性风险,是指由市场事故引起的国际贸易风险。市场事故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汇率风险;(2)利率风险;(3)价格风险。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进口商或出口商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是以外币计价的,但外汇汇率又处于变动之中,为此买卖的一方就一定要承担汇率跌落的风险。还有,自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以后,货物的价格或原材料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买卖的一方就必须承担因价格升降而引起的风险。

三是国际贸易欺诈性风险,是指由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国际贸易风险。欺诈通常指由于国际贸易主体的欺诈行为而导致始料未及的风险。常见的欺诈性风险分为以下几种:(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欺诈;(2)国际货物运输(一般指海洋运输)欺诈;(3)国际贸易结算欺诈。

欺诈行为主体可能是参与贸易的单方、双方或多方,或由贸易商与船东共谋、或船东自谋等。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以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出口企业的安全收汇。

因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涉及面很广,比较复杂,在一篇论文中很难完全彻底地研究透彻,而在实际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出口企业面临的绝大多数的收汇风险是由于贸易双方中一方的非善意行为(欺诈行为)导致的,所以本文将简要分析国际政治风险的防范,重点讨论在出口过程中由于进口商信用的原因而导致的收汇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措施。

三、国际政治风险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国际政治风险在对外贸易企业中往往容易为企业所忽视,但它的重要性却又常常是在对外贸易活动的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国际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府行为而可能对国际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国际政治风险有两个特征。首先国际政治风险属于风险的一种,它具有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损失。其次,国际政治风险的原因在于政府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这里的政府不仅仅包括外贸企业经济活动所指向对象的所在国,同时还可能包括本国政府,甚至还涉及到第三国。

从国际政治风险的形成原因来看,归根到底是所在国各种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这就注定了国际政治风险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在分析过程中的难度。但是纵观各国改变对外贸易政策的背景,不外乎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宏观原因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比较典型的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微观原因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变化,由此所导致的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

四、进口商信用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出口收汇背景研究

国际上,由于国际贸易竞争的激烈竞争,使得信用支付方式被普遍采用。而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普遍对于安全收汇、应收外汇账款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管理和监控手段和制度。据商务部一项研究报告统计,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1% 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控体系,而这11%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对于外贸出口企业而言,对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应作为贯穿于其整个经营活动的一条生命线。但由于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计划体制当中,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大多外贸企业的信用及风险管理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贪大和忽视求稳的冒进心态,在买方市场的苛刻现实中,在迈出国门的虚幻荣耀中,中国企业大多采用价格竞争来扩大市场份额,一般把签得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视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由于多数出口企业国际风险意识相对较薄弱,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使得大量的应收外汇帐款无法及时足额收回,甚至产生大量呆、坏账,从而使得很多的出口企业经营中陷入“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的两难境地,甚至使得出口企业不堪重负而破产倒闭。根据外经贸部计算中心综贸远大商务咨询公司2001年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各地外贸企业经营状况大体呈如下分布:10%的企业盈利;10%-20%的企业处于勉强维持状态;70%-80%的企业亏损。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和国家外经贸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进口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当中的交易双方在地理上的地域相隔较远,双方的文化及社会背景相距甚远,货物流转的周期也相应较长,因此国际贸易中货物的到达和货款的交付很难做到理想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同步。双方的经营背景和运营状况都很难做到彼此充分及时地了解。同时国际贸易涉及的方面较多,整个贸易的流程不仅仅涉及进出口商,还涉及出口国的生产厂商和进口国的最终用户。国际贸易商品的运输通常采用远洋运输,货物的流转期较长,在此期间,一旦出口商提交的货物质量有争议,包装不合格,货物在运输途中遭到损害或灭失;交货不及时,运输时间不合乎约定,货物抵达错过销售季节;或者进口商经营环境、经营能力恶化;又或者进口国经济政策改变,或出现金融危机等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贸易的圆满完成便会受到影响,从而有可能在结汇环节出现问题或产生索赔纠纷。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一旦买方蓄意欺诈或因各种原因有违诚信,外汇的回收都将会产生很大的风险,而考察大多数出口企业应收外汇产生坏账的根源,也大多源于此。

(三)进口商信用风险的具体表现

A.国外客户因其经营状况的下降或其国内进口市场价格的下跌而寻找借口,拒付货款或压低价格。

B.出口企业出口商品的质量出现瑕疵,或不符合买方要求或合同约定,从而引起买家拒付货款或提出削价要求。

C.由于运输途中的原因造成出口商品受损、灭失从而引起客户拒绝付款。

D.由于出口商交货不及时,延误了市场行情,从而造成买方拒付货款或压价。

E.由于进口商所在国的金融政策或经济状况的突然变动或恶化,进口国本国货币大副贬值,或进口商经营状况恶化,无力偿付货款。

F.某些客户从交易开始就存心欺诈,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中设置种种陷阱,诱使出口商发货后,以种种借口拖欠或拒付货款。

五、不同国际贸易术语风险分析

国际贸易术语往往暗藏玄机,选择哪种贸易术语,不仅是运费和保险费由谁支付的问题,更深层含义是谁能掌握执行合同的主动权问题和风险大小问题。在出口业务中,如果选择了FOB术语,出口商就会失去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如果外商不派船,出口商就无法继续执行合同,已备好的货或生产出的产品只有另找销路,合同成为一张废纸,进口商还有可能勾结船公司代理无单据提货。如果选择CFR或CIF术语,出口商就能掌握主动权,可以在合同规定的装船期内装船,取得提单后到银行结汇。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国外商人更加重视贸易术语的选择,他们的风险意识远远强于我方公司,他们对贸易术语的理解和利用水平也强于我们的许多公司。

F746.12

A

1003-4145[2011]07-0172-03

2011-02-06

孙 旭,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陆影luyinga1203@163.com)

猜你喜欢

收汇国际贸易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相符交单收汇后不符点费的处理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国际贸易业务中法律风险问题分析与防范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暂未取得“核销单”可先办退税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