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缺席症——我们该开什么“处方”

2011-04-12胡郑辉1

关键词:缺席外语处方

胡郑辉1, 2



思辨缺席症——我们该开什么“处方”

胡郑辉

(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外文学院,漳州 363105;2. 漳州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漳州 363000)

“思辨缺席症”确诊于1998年。12年来尽管各种“处方”与日俱增,然而,疗效不佳,痼疾难愈。究其原因,关键是宏观认识谈得多,可操作性措施提得少。要提高疗效,必须修改大纲、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训三管齐下,尤其要重视如何利用英语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基本功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思辨缺席;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一、思辨缺席症的诊断

1998年黄源深先生在“思辨缺席”一文中首创“思辨缺席症”一词,指出:“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学外语出身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思辨缺席症’。”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外语界的高度关注……正是基于对思辨能力重要性和英语专业思辨缺席的认识,英语界一大批学者纷纷呼吁把思辨能力培养确定为英语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十多年来外语界的专家和同仁们纷纷指出思辨缺席症的危害。例如,何其莘等认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高一虹用“木桶理论”一针见血指出:“人们纷纷感叹乃至指责外语教育的‘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关键问题还是思维那块‘短板’。”文秋芳和周燕更从逻辑推理和实证数据两方面对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做了详细论述。与此同时,专家们也对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发表看法。陆谷孙建议直接把思维列入培养目标。张杰认为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独立思考,能够拥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胡文仲指出:“我们要培养的精英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特点是基础雄厚,语言能力强,受过良好的人文通识教育,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有相当的了解,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可以说,各方专家经过多年的会诊,对思辨缺席症的危害和疗法有了共识。

二、现有“处方”

在会诊的基础上,外语界的专家和同仁们就根治思辨缺席症开出了种种“处方”。黄源深首开“处方”:“充分意识到这种病症的存在,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外语教学方法,改进学习方法”。2010年又将“处方”更新为教学转型,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测试方式改革四个方面,在详细论述中还谈到师资、教材和参考书问题。张杰认为,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转向,应该开设一些文化素质课程。文秋芳和周燕认为“应该调整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出符合外语专业大学生语言能力,又能调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加强汉语课程的思维训练,压缩以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梁丽、田春明开的“处方”涉及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面。潘红提出的对策包括改变课程设置、现有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考试和作业批改方法并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李莉文建议“压缩英语技能课程的课时,调整英语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英语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今年,孙有中列出了更全面的清单:“必须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测试方法、教材编写和师资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在新一轮的高校教学改革中走在其他学科前列,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一些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同仁也从各自担任的课程的角度提出培养思辨能力的措施。其实,这也是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部分。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举例。

综上所述,这些“处方”可以归纳成六点:1)推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2)修改课程设置;3)改进教学方法;4)改变测试方法与内容;5)加强教材编写;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根据疗效修改“处方”

尽管十多年来治疗思辨缺席症的“处方”与日俱增,但其疗效的确差强人意。因此,黄源深时隔12年再次感叹“文中提到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今天的外语师生,情况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并强调“此痼疾不除,外语学生难有出头之日”。疗效不佳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仅止于宏观的理念或重要性层面,全国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

既然如此,就应该适当调整“处方”,在保证宏观理念不被削弱的前提下,微观层面和操作层面的一些“药”要加大剂量,有的疗法要细化,另外还得补充一些新“药/疗法”。

(一)修订大纲

“处方”中最宏观的是推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这得由教学大纲来确定。不过,“按照现行大 纲,在整个四年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基本上是‘缺席’的”。从这个角度看,大纲非修订不可。

在种种“处方”中,课程改革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压缩英语技能课程,以便给该增设的课程腾出空间;二是增设文化素质课程,使得学生能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三是增设思辨能力课程,为的是直接给学生传授思维技能。不过,众所周知,现在高校院系没有多少自主权。如果不出台新的大纲,全面的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

然而,修订教学大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那么,在新大纲出台之前,将要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可以对课程设置进行力所能及的局部修改;例如,各院系可以因系制宜开设文化素质/思辨能力选修课,然后将经验和不足汇总上报,为大纲的修订提供素材。

(二) 改进教学方法

关于英语专业课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英语专业课“因其固有的特征必然阻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另一种看法是“首先,英语技能课程有可能但并不一定会阻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一定要以牺牲英语基本功为代价”。其实高一虹1999年就说过,“我们又需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过程中”。刘艳萍等也在2010年提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更重要的是应鼓励教师们结合各种专业课程而开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换言之,改革教学方法主要应落实如何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英语知识和技能教学中。

目前,在通过英语技能课培养思辨能力这方面,提出以及讨论最多的是角色扮演、研讨、小组对话、合作学习、项目研究等。换言之,焦点集中在“课型”的改革。按文秋芳的说法,思维能力由认知(技能+标准)和情感构成。课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非常有利。不过,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而言,仅停留在课型改革就不够了。刘儒德说过,“批判性思维必须以一般性思维能力(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为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能力都没有,他怎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参加讨论效果如何?因此,注重在课型改革的同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思维技能的细节上。文秋芳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要求全班同学说出抽烟/喝酒的坏处,学生经过集体的努力肯定能说出十来条。这时你不能就此停步,可以继续要求他们将上述原因进行归类……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一定比较清晰,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比较全面。如果缺少这样的指导,虽然学生也能用英语各抒己见,但他们的看法很可能挂一漏万,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

1. 分析和归纳

英语教学的许多细节都能用于思维能力培养。先从分析和归纳说起。

在阅读练习中,许多学生常见的毛病是:读短文从头到尾都没有障碍,读完了却说不出整篇文章在说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中“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技能嫁接过来,让学生每读完一段就小结一下(这是分析),读完全文之后根据各段的小结归纳出全文概要(这是归纳)。只要段落大意清楚,中心思想明晰,要说出全文的要点,乃至作者的意图都不是难事。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解决基础英语中的retell、摘要写作和听力练习中类似的问题。

分析和归纳同样可以用于写作。可以要求学生在写出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如果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归纳不起来,或者很勉强,那就说明在“立意、选材、谋篇”三个环节中至少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2. 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了分析和归纳,进而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可以在许多教学细节上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词义辨析 从大一第一周开始,就可以要求学生词义辨析必须说出两个词的根本区别,而不是两个词的词义。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desk与table的根本区别在于结构(有/无抽屉)。同理,door/ gate=封闭空间/开放空间;treat/cure=过程/结果;figure/number=抽象/具体;convince/persuade=认识/行动;eagerly/urgently=主观/客观;excuse/sorry=事前/事后……。只要查词典时认真看单词的英语定义,这些本质区别大部分能看出来。虽然不是所有的词义辨析都能用这一招,但就大一学生所遇到的大部分词义辨析基本上可以做到。

解题思路 许多学生做练习往往只凭感觉做,从来不去想教材的编者/老师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目,也不考虑具体题目的解题思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大一就做具体指导。每一种题型的指导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绎长期受益。解题思路的关键仍然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1)关联词填空的实质是上下文的逻辑关系;2)翻译题的两道关键程序是:遣词(有哪些词可以用?哪个最好?)和造句(有几个句型可以用?哪个最好?);3)介绍信的要点是:who(持信人是谁)、what(持信人的身份)、why(写介绍信的原因)、how(要求对方做什么)、thank(致谢);4)Paraphrase分三个层次:词汇(用单词/词组替换单词/词组)、句子(改变句型)、语用(根据表层意思说出深层意思)。要教会学生看清楚具体题目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或者兼而有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课文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引导还可以更进一步。一般说来,作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文章揭示或解决一种矛盾。因此,教师可以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学生提出要求。即,要求学生用一对反义词体现一篇课文所要揭示或解决的矛盾。以李观仪编的《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册为例,各单元课文的矛盾点是:Unit 1 My First Job的矛盾点是“理想/现实或者主观/客观”。Unit 2 Unwillingly on Holiday的矛盾点是“情感/理智”……。学生一开始做这种练习可能会觉得很难,甚至不知所措。但只要做过几次,就会逐渐上轨。这时候可以发现,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发现的矛盾点可能不一样。做过十几次之后,学生熟练了,有的学生甚至会反问老师“世界上事物的矛盾就这么简单?”

写作立意 目前立意是写作教学中最受忽视的环节。因此,许多文章尽管文句通顺,辞藻华丽,却空空洞洞不知所云。要使文章充实,有较高意境,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立意。现以2000年TEM4的题目The Importanc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为例说明指导立意的过程。

1) 从微观角度入手,让学生列举自己的课外活动素材:剧社、羽毛球队、集邮协会……

2) 让学生说出参加社团的收益:锻炼口才、增强团队精神、强身壮体、增长知识……

3)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抽象,从宏观角度说出收益的实质:德智体的发展。

4) 让学生联想现在的提法:不是德智体,而是德智体美劳。

5) 补充课外活动中“美、劳”的例子:艺术团、志愿者。

6) 确定立意:课外活动是德智体美劳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用同样的思路,2006年TEM4的题目Using Tomorrow’s Money or Saving It的立意是:

A. (认为该节约的)节约有利于个人(传承美德),有利于家庭(减轻父母负担),有利于国家(储蓄等于支援国家建设)。

B. (认为该透支的)透支有利于学习(是否拥有U盘、MP3、随身听乃至电脑,直接影响到英语语音、口语、听力和其他方面的学习)。

C. (认为该透支的)助学贷款(政府支持的透支)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对立意C,学生文章开头的几句话是:“我是特困生。我认为透支是对的。因为我是靠着助学贷款才能上大学的。没有助学贷款,我今天就不可能坐在这里写这篇文章。”

这样的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但意境高,而且不会有大话、空话、套话之嫌。

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远不止分析、归纳和透过现象看本质。但限于篇幅只能说这些。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受大纲的制约。因此,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新大纲出台之前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对各门课程中思维方法的培养进行探索。这既能给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提供素材和思路,也能为大纲修订添砖加瓦。

(三)尽早培训师资

教师都熟知,要倒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同理,要指导学生达到“一杯水”的思辨能力,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思辨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思辨能力连“一杯水”都达不到。让思辨能力不足的教师去执行思辨能力培养工作,其结果可想而知。可见,师资的培训才是根治思辨缺席症真正的当务之急。黄源深之所以强调“师资是准备工作中的重头戏。……因此,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召开各类规模的学习班和研讨会,舆论工作也要跟上”,其原因就在这里。

虽说这十年来外语界对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目前还有相当多教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毫无感觉,甚至还有教师至今仍不知道思辨缺席症为何物。因此,师资培训工作中舆论宣传首当其冲。

提到转变观念,有一个细节应该引起重视。即,必须扭转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输入,而不重视学生的输出的观念。这些教师只注重讲授,而忽视学生的作业。有些人甚至从不批改作业,而只是在课堂上对答案。其实,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恰恰就是作业。

在舆论宣传展开的同时,思维方法基础理论的普及工作应该及时跟上。至少,应该让广大外语教师知道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否则,让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搞实践,只能是少、慢、差、费。

教师思维培训的起点仍然是分析、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要求要比学生高。例如,听力课教师应该知道听力涉及“灵敏度、语音基础、词汇量、句子分析能力、背景知识、短时记忆能力、心理因素”等八个因素。一个学生一道听力题错了,教师能不能分析出究竟是哪个因素的问题?换言之,这是通过分析归纳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

M:Can I help you?

W:I want some painkillers, a tube of toothpaste, and a stick of lipstick, please.

Where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A.At a grocery store

B.At a supermarket

C.At a chemist’s

D.At a department store.

正确的答案是C。这道题做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学生因为灵敏度不高,没能听出录音的意思而出错。另有一些学生出错是因为词汇量不高。例如有的学生听不出tube、toothpaste或lipstick,因而不知道该选什么;有的学生只知道药店是drug store,却不知道药店也可以叫chemist’s或者pharmacy。尽管他们听出了tube、toothpaste和lipstick,照样也选错。还有些学生什么都听出来了,却不知道英美药店既卖药,也卖牙膏、口红之类的日化用品。他们选错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听力很好的学生能选C。听力不一定很好的学生,也可能选C。例如,有的学生只听出“I want some painkillers”,而他又知道chemist’s是药店,他毫无疑问也会选C。

同理,阅读课教师在例题和作业的分析和讲评中不但要讲答案,更得讲思路,讲错误原因,让学生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同类错误。

对于具体的客观题要会分析错误原因。而对于客观题的整体,则要会归纳。例如,选择题以及完形填空是基础英语课的常规题型。在常规的试卷分析讲评之后应该加上一步:归纳。即,把一大题中的所有小题分门别类。下面是完形填空“Feeling the Forecast”的归纳:

语法:31、37、39、40、43、45

常识:34、35

词汇:32、33、34、36、42、44

逻辑:34、35、38、41

通过归纳,学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例如,在15道题中某个学生错了4道:31、37、38、43。这就说明了该学生的薄弱环节是语法。试卷分析中的归纳花时间不多,效果很明显,学生不但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还会将归纳应用于自己的平时作业。

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做同样的引导。从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起,讲评中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各道题目的命题动机。让学生体会到题目是现象,动机才是测试的本质。

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学会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有些教师批改主观题作业总是以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不管青红皂白都算错。其实,每一道翻译、paraphrase、问答题(包括课堂问答)都可能有好几种版本。笔者批改过的大二基础英语翻译题少者有六七种正确版本,多者可以达到二十多种,其中有好些要比教参中的答案更好。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改变了观念,提高了思辨能力,才能给学生治疗思辨缺席症。

(四)其他措施

“目前国内对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研究较多,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未完全起步。……对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的确,大学生思维能力实证研究的不足也影响到思辨缺席症的疗效。因此,应该抓紧时间多做一些实证研究,为下一步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教材编写也得纳入议事日程。现在有些出版社正在组织新的教材编写。有眼光的出版社应该把思维能力培养成体系地融入教材中。这样的教材出版后才能赶上新一轮教改。

四、结束语

思辨缺席症之所以治了十几年未见好转,最关键的就在于认识谈得多,措施提得少。大家都说要推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修改课程设置,但决策层不动,大纲不修改,这些无异于空谈。大家都说要改革教学方法,但谈来谈去,基本上停留在课型改革,真正涉及思维基本功培养措施的屈指可数。就以现有的课型改革的百来篇论文而论,实证研究的少之又少。就算这些论述都切合实际,怎么推广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大家都说要培训师资,但怎么组织,培训什么一直没落实。

根治思辨缺席症是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疗效,现在必须行动起来。首先,由专家学者说服推动决策层修改大纲。同时,外语界各学术团体和区域组织都动起来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得根治思辨缺席症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外语界同仁群策群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师资培训、课型改革、思维训练等不同角度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教学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只有这样,思辨缺席症才有可能根治。

[1] 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7): 1.

[2]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 2011, 18(5): 49-58.

[3] 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4-28.

[4] 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 1999, (3): 6-9.

[5] 文秋芳, 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 2006, (5): 76-80.

[6] 陆谷孙.关于英语教学的三点杂感[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7): 1.

[7] 张杰.开启创造性思维人才培养的工程[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1): 20-22.

[8] 胡文仲.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外语界, 2008, (5): 18-23.

[9]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11-16.

[10] 梁丽, 田春明.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育, 2006, 6: 34-37.

[11] 潘红.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9(7): 38-40.

[12] 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 2010, 17(6): 68-73.

[13] 刘艳萍, 文秋芳, 王建卿, 等.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 33(5): 133-136.

[14] 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0): 29-34.

[15] 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12(1): 56-61.

[16] 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 1999, (2): 1-4.

[17] 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158.

[18] 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1): 7-13.

The Lack of Thought-What “Prescription” is Needed

Hu Zhenghui

(1.,,,;2.,,,)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thought was confirmed in 1998. Since then the “prescription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the result of the “treatment”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The chief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more macro-viewpoints but few operation able measures. In order to cure the “diseas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ree respects: syllabus revision,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English curricular and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disease” be cured.

;;

H319.1

A

1009-895X(2011)04-0303-06

2011-10-20

胡郑辉(195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学习策略。E-mail: hzh16503@163.com

猜你喜欢

缺席外语处方
你缺席的那些年
骆浩:记录思考从不缺席
人间处方
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缺席的蝙蝠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