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竞争活动中道德价值的齿接

2011-04-12李碧云陈宏滨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竞争利益道德

李碧云 陈宏滨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经济竞争活动中道德价值的齿接

李碧云 陈宏滨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从价值论的视角审视经济竞争活动,经济竞争活动并没有处于道德范围之外。考察经济竞争活动的历史,经济竞争活动客观存在的道德属性与经济竞争主体道德需要始终统一于经济竞争活动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济竞争活动的经济竞争主体在追求利益时,具有自由决定和选择经济竞争活动价值取向与策略的权力,因而经济竞争活动允许存在独立的道德主体;参与经济竞争活动的经济竞争活动主体尽管有不一致的结局,但为保证经济竞争活动的有序进行,必须有合乎道德的一致前提——公平和正义。

经济竞争活动;价值论;道德

从价值论的视角审视经济竞争活动,经济竞争活动并没有处于道德范围之外,二者难以严格划界。但是,人们也要防止两者相互“僭越”,只有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经济利益”尺度的独断化,也避免道德尺度的独断化。我们认为,经济竞争活动的道德意蕴,体现在经济竞争活动的历史考察中,符合经济竞争活动的道德需要这一主体性原则,表现于经济竞争活动客观存在的道德属性。对此,我们从经济竞争活动的历史发展入手进行道德考察。

一、历史考察的印证

经济竞争活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商品经济就比较发达,出现了许多“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和“金玉其车,文错其服”的富商大贾。与此相应,也产生了不少蕴含道德的经济竞争术。

这些蕴含道德的经济竞争活动涉及经济竞争预测、经济竞争谋略、经济竞争主体素质以及经济竞争原则等方面。首先,经济竞争主体在掌握一定经济竞争信息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蕴含道德的经济预测。我们的先人在经济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金穰、水毁、木康、火旱”的生产预测;“有余不足,则知贵贱”①《史记·货殖列传》。的流通预测;“一贵一贱,极而复返”的价格预测;“时用知物”、“乐观时变”的行情预测等。其次,由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竞争中形成了丰富而又蕴含道德的竞争谋略,如“贵玉贱珉”、“玉少珉多”②《论语·先进》。的“少稀为贵”谋略;“美玉于斯,犊而藏诸”的“善价而沽”谋略;“贵出如粪上,贱取知珠玉”的“无敢居贵”谋略;“若猛兽鸷鸟之发”的“趋时”谋略;“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谋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知所取与”谋略等。再次,我国先贤明白经济竞争主体素质关系到经济竞争成败的道理,他们提出经济竞争主体必须具备“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③《史记·货殖列传》。的知识素质;“时断”与“智断”④《越绝书·什倪内经第五》。的智慧素质;“智”、“勇”、“仁”、“强”的业务素质;“薄食”、“忍欲”、“节衣”、“与同事人民僮仆同苦乐”的素朴作风。复次,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经济竞争活动中掌握经济竞争规律和奉行道德伦理原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各完物”、“取上种”的讲求商品质量原则;“无息币”、“如流水”的加速财货周转原则;“欲长钱,取下谷”的注重薄利多销原则;“得势益彰”的协调各方关系原则。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买卖不成仁义在”、“诚招天下客”等经济竞争活动的服务精神和高尚的经济竞争活动的道德修养。

对经济竞争活动这一经济现象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最早可上溯到古典经济学派。考察古典经济学派对经济竞争活动的关注,我们发现了其道德内涵。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世界上最早的经济竞争理论——自由竞争论。当然,斯密没有系统的经济竞争理论,他的自由竞争论贯穿于他的分工理论、价值理论和资本理论中。斯密自由竞争理论的根本点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竞争活动的干预,主张让经济竞争主体有自由竞争的权力。不过,从斯密对《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的交替创作、修订及其整个研究、写作计划来看,我们不能否认斯密在研究经济竞争时对道德问题的重视,以及对经济竞争与道德关系问题的探索。从两部著作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看不见的手”把独立分散的经济竞争活动协调为一个有机总体的奇妙功能,尤其可以体会到其中道德的出现及其魅力。

经过新古典学派的完全竞争理论这一中介,以斯密自由竞争论为代表的古典竞争理论演变为现代竞争理论。现代经济竞争理论派别众多、观点纷呈。早期,有熊彼特的动态竞争论,克拉克的有效竞争论。后来,有德国康岑巴赫的最佳竞争强度理论与霍普的竞争自由理论的论战,有美国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对峙。尽管如此,这些理论都蕴涵着一个共同的结论,即经济竞争主体的诸如“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等道德品质”可以理解为“对经济竞争活动纯粹适应的结果”。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0-52页。

在经济竞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马克思的经济竞争理论占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理论的积极因素,创造了不同于自由竞争理论的崭新的竞争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经济竞争的专门著作,但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无不显现出其经济竞争理论的光辉。马克思的经济竞争理论贯穿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始终,在经济竞争理论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把经济竞争看做是与人的本性相符的永恒范畴的观点,把经济竞争当作历史范畴加以考察,揭示隐藏在经济竞争背后的经济关系本质。他始终把经济竞争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从社会经济运行的角度审视经济竞争与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而揭示经济竞争的本质、功能以及发挥作用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济竞争理论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吸取西方现代竞争理论的科学成果,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竞争发生作用的条件。当然,经济竞争发挥作用的条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公平。“市场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的平等不是结果平等,而是起点平等,即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这就要求有一个对经济竞争主体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保障这一经济竞争发挥作用的前提,必须建立、健全经济竞争规则。这样,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地位就突出了。

经济竞争理论是对经济竞争活动的概括和总结,经济竞争理论的发展史亦是经济竞争活动的历史。考察经济竞争活动的历史,我们发现经济竞争活动客观存在的道德属性与经济竞争主体道德需要始终统一于经济竞争活动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二、与经济竞争活动主体的齿接

尽管经济竞争活动具有他律性和功利性的重要特点,但是作为价值主体需要的道德则必须是自律的和“超功利”的。探讨经济竞争活动主体的道德需要,首先要涉及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分根据,即“需要”的可能性;其次要牵涉对价值主体所要求的道德进行具体分析,和对经济竞争活动客观实际状况的恰当分析等问题,即“需要”的可行性。

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分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从社会现象的层次上看,道德现象是以善恶标准来评价和调整人际关系规范的现象,它与经济现象等社会现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一种道德现象都是特定经济关系的反映,其功能也在于它能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提供道德的规范性服务。道德现象属于社会意识现象,是以主观能动性为特征,是对经济必然性的理解和把握。而经济现象属于社会物质现象,是以客观规律性为特征,是经济必然性的表现。如果把经济现象与道德现象混为一谈,那么无疑是错误的;但是,如果忽视经济现象与道德现象的辩证统一,则同样也是错误的。经济竞争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显然属于非道德现象,但这决不能说经济竞争活动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规范,更不等于说经济竞争活动不需要道德的规范性维护。

从个体活动层次来看,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在一定道德动机支配下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经济竞争活动是经济竞争主体为自身利益的行为,而经济竞争主体一般是企业和个人。显然,经济竞争活动的竞争主体的行为不仅涉及个人与集体,而且牵涉市场经济的调控主体——政府。一个经济竞争主体只要没有形成道德意识的障碍,那么它参与经济竞争时就会形成一定的道德动机。至于其动机是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那是道德的善恶问题,而不是道德的有无问题。也就是说,这并不是道德需要不可能实现的问题。

从以上关于道德与非道德区分的伦理学常识来看,经济竞争活动主体的道德需要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下面,通过分析经济竞争活动主体所要求的道德和经济竞争活动的本质属性,剖析经济竞争活动主体道德需要实现的可行性。

首先,经济竞争活动主体需要的道德自律性是辩证和历史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现象,是人类为自己立法,因而可以看成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但是,社会道德对于具体的行为主体来说,则首先表现为一种外在的他律性要求。不同的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遵守程度是有明显差别的,因而把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转化为主体自律性的水平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我们并不能因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性偏低就把它排斥在道德评价的范围之外,也不可能对屈从于道德他律性的行为而一概不予道德上的认可。道德的自律性是从他律性转化而来的,把自律性与他律性相割裂,离开道德的“他律性”来讲自律,是不恰当的。道德的自律性是具体、历史的,离开道德的具体性、历史性,道德就会流于空谈,成为道德家的“道德”。

其次,经济竞争活动的他律性的内容丰富。经济竞争活动无疑具有自身的规律,其主要特征是利益驱动和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经济竞争活动主体必须受制于利益机制和经济竞争规律,这也是经济竞争活动他律性的根本体现。不仅如此,经济竞争活动产生的复杂利益关系,丝毫也不能摆脱诸如道德等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既有的道德观念对经济竞争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另一方而,经济竞争活动的展开必定会产生和形成适应自身要求的道德观念,并借以规范和约束经济竞争活动主体的行为。换言之,一切经济竞争以利益为直接目标,但利益并不是经济竞争的全部内涵。道德作为经济关系的产物,其实质却是无时无刻不以经济竞争活动主体的特有方式,或隐或显地渗透到经济竞争主体活动的动机和活动中。这样,经济竞争活动就自然具有了道德属性。

再次,经济活动和经济竞争主体所需道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经济竞争活动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功利性,利益是经济竞争的直接目标;同时,虽然道德是“超功利”的,但任何道德都是特定经济关系即特定利益关系的反映。可见,经济竞争活动和其主体所需道德有共同的客观基础。这是经济竞争活动主体道德需要实现的重要前提和重要基础。

三、与经济竞争活动客体的齿接

经济竞争活动的实质是经济竞争活动主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利”的争斗。现在我们着重分析经济竞争活动主体所需道德的基础是“利”,即道德与“利”有不解之缘,进而展示经济竞争活动客体的道德属性。

马克思主义主张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社会意识现象区别开来。但是,这种区分并不证明意识形态独立于社会经济现象之外,相反,这种区分倒证明了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不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反映。针对唯心主义道德论把道德归结为“主观意志”、“善的理念”等观点,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德观念来自于“利益”。

回顾伦理道德思想史,历来的道德理论都无法摆脱功利而单讲道德,只不过对二者关系的表述不一致罢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所谓“义利”之辩,儒家与墨家就这一问题的争辩最具典型意义。儒家主张“义利”对立,墨家主张“义利”统一。前者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开始,到孟子的“王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再到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③《春秋繁露》。把“义利”的对立推向了极端。与此相反,墨子则认为“义,利也”;进而又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④《墨子·经上》;《墨子·兼爱中》。后人叶适批驳董仲舒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话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⑤《习学记言》(卷23)。颜元则明确指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⑥《四书天误》(卷1)。

西方伦理学中一直有道义论和功利论的对立。从柏拉图的理念主义到中世纪的宗教禁欲主义,再到康德的道德论,都认为讲道德则应排斥功利。与此相反,从德谟克利特的快乐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幸福论,都明确指出道德与功利的不可分离性。而功利主义学派则认为,道德的标准是获取功利。

基于对中西义利对立和义利结合的分析,我们认为,经济竞争活动道德属性并不在于讲不讲功利,而在于怎样讲功利。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尽管经济竞争活动中的利益关系相当复杂,但是其基本矛盾仍然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使个人利益符合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辩证统一,使局部利益服从于全局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使目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就是对经济竞争活动利益关系的正确理解,也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

通过分析经济竞争活动的经济竞争主体在追求利益时,具有自由决定和选择经济竞争活动价值取向与策略的权力,因而经济竞争活动允许存在独立的道德主体;参与经济竞争活动的经济竞争活动主体尽管有不一致的结局,但为保证经济竞争活动的有序进行,必须有合乎道德的一致前提——公平和正义。

F019

A

1003-4145[2011]06-0102-03

2011-03-27

李碧云(1972—),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宏滨(1967—),男,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编号:0129/2904040)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竞争利益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感谢竞争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