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初探

2011-04-11蒋秧生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蒋秧生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湖南永州 425006)

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初探

蒋秧生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湖南永州 42500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县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科技因素、资源与环境因素、体制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通过构建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城镇化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六大体系以促进县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经济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1]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新的发展阶段,必然有着新的发展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民经济。如何加快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值得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就是指实现农业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它不仅包括农业增长方式,也包括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内容。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农业发展方式有多种类型:按照增长主体功能来划分,有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农业发展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来划分,有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方式;按照需求要素来划分,有消费推动型、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带动型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与质量关系的角度来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上述各种农业发展方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交叉重合、相互变换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利用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要大力缓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产业体系;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发展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

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但 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 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 1.6、3.6和 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努力实现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经营方式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我国农村确立的家庭经营形式,是最适合农业特点的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它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要求,难以实现小康水平的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要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把农户引导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4、产业结构由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转变

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农业比较效益不高、产业容易波动,与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直接相关。要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发展,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战略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5、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物质技术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3]

6、农业功能由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功能主要是经济功能,具体来说就是食品保障、原料供应和就业增收功能。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农业的内涵在丰富,空间在拓宽,效用在延伸,功能在拓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农业原有的食品保障等一般经济功能在不断强化和提升的同时,农业的文化、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功能应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利用。

7、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有资源表明,全国 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占 13%,初中占 48%,小学及以下占 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 7.6%。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途径,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支撑。

8、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转变

例如,目前永州市劳务输出 110万人,30多万人就地转移,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成为吸纳农业劳动力的四大行业。2009年,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4402元,其中来自传统种养业的收入占一半,而来自工资性的收入已经超过 30%。

二、制约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分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当前制约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科技因素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 “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200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平均单产分别为 415公斤、303公斤和 360公斤,但与 199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5.21%、20.92%和 2.90%,年均增长率仅为 0.51%、1.91%和 0.28%,分别处于全世界的 12、28和 38位,仅相当于高产国家的64.9%、45.73%、33.55%。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 22%的农业产品,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 20%的水资源和 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 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 30%-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为 49%,与发达国家平均 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4]因此,转变县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资源与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以土地高强度利用和高强度投入 (特别是农药、化肥)为主要特征的生产与经营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一是耕地面积少。据统计,2006年日本农民每户平均耕地面积为 1.8公顷,欧盟国家 2005年每户耕地面积平均为 16.9公顷,美国2005年每户是 180.2公顷,澳大利亚 2004年每户有3423.8公顷。2005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2.08亩,山地 0.32亩,园地 0.08亩,牧草地 3.74亩,养殖水面 0.03亩,总计 6.25亩。[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耕地总面积已从 1996年的 19.5亿亩减少为 2007年的 18.26亿亩,即减少了 6.4%;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地从 1.59亩减少为1.38亩,即减少了 13.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 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 46.41%。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 700亿斤。三是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我国每年化肥折纯施用量达到 4700多万吨、农药用量 140多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 40吨/平方千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 25吨/平方千米的安全上限。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不仅使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且形成了新的污染源。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地区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体制因素

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在法律和制度上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对农民明显不公,征地范围过宽,存在滥用土地征用权的问题,使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二是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改革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乡镇政权实际来源于上面的授予,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利于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过大。四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五是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4、组织管理因素

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没有土地的规模经营,就没有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因而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有 2.49亿农户,户均经营耕地不足 0.5公顷,大约为日本和韩国的 1/3,欧盟的 1/40,美国的 1/400。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不仅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存在矛盾,而且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体现在劳动者主体,也就是农民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装备和现代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客体上,特别是土地要素能够承担这些现代化的因素,例如土地的规模要适应机械化作业、要能够按照科学规划种植,等等。[5]然而,在我国实行的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使得机械化作业难以实施,种植业无法科学规划,生产技术粗放,农产品深加工难以产业化,产品营销缺少专业链条,再加上一家一户经济实力差、资金少、农民文化素质低、中介组织发育滞后,使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更加难以实行,因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步履维艰。

5、市场因素

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体制基础。只有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才能合理有效配置各种农业资源,才能促进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调整优化,才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尚不健全、市场信号失真、规则紊乱、市场的行政分割和行政垄断仍然严重,统一的、透明度高和可调控的市场组织与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分散于各部门、各地区和各经济单位内的生活要素难以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难以提高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投入回报率,农业总量提不高、效益上不去,导致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现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加快转变县域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来抓,这是由农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 “六大体系”。

1、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按照农村设施建设与城镇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同步、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统筹的原则,通盘谋划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要突出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的薄弱环节,当前,要以水利建设为重点,抓紧组织好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等五大工程建设,要注重设施配套,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突出抓好大中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工程和沼气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生活设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建设、运营和管护机制。

2、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经营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把农业产业化纳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必须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坚持 “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培育粮、棉、油大宗农产品品牌,使优势品牌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优先培育市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品牌,让市场为品牌作评判,让企业成为品牌经营的主体,成为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龙头;优先培育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把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企业推向市场。二是合理调整空间布局。通过园区建设,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县域范围,靠近农产品原料产地,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与城市工业形成梯次分布。三是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向名优农产品加工企业、行业集聚,努力建立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群。

3、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大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力度。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与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二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完善 “以钱养事”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业示范园区、农村基层组织等平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机。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技术的推广普及。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深入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大力培育新型农民,重点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进行培训。突出抓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4、以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快改造传统小农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大开放、大流通,抓紧建设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辐射范围广、功能齐全的大型农产品专业市场,推动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科教结合体系建设,促进农业技术入户率的提高;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重点推广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

5、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农村城镇化体系

县域经济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我国县域的基本特点。如果让现有的农村人口长期固守在有限的耕地上,农民是富不起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解决不了。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也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只有立足实际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和城镇相融合,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才能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着力点,而且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是促进农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效率优势转化,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根本举措和特有优势。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以中小城镇、中心村所在地和周边村为主要对象,着力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农村全面小康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通过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双轮驱动,通过示范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6、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幅度增加对 “三农”的投入,扩大农业建设规模,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逐年提高财政支农的总量与比重,健全“三农”投入机制。要建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投入机制,按照 “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使用范围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形成集中支持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将整合资金延伸到整合资源和集约要素上,通过整合资源,统筹投入,引导放大,环环相扣,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县级政府在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要把农村能源、农村清洁工程、乡村道路、新农村建设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家书屋项目、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资金打捆,集中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到农业现代化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展到哪里,政策资源和项目资金就支持到哪里,相关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外来资本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保障。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及时总结农业现代化建设模式,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推进。农民群众中蕴含着无限的智慧与创造,我们一定要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之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农民企业家、爱心人士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编辑:惠斌;校对:朱恒)

[1]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N].人民日报,2010-10-28(1).

[2]本书编写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员干部读本 [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48-151.

[3]韩长赋 .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J].求是,2010,(10):29-32.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的整体性战略框架 [J].改革,2009,(6):5-7.

[5]吴振坤 .论我国农村现存的三大基本矛盾 [J].党政干部学刊,2010,(7):38-40.

On Mode Transformation of Coun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JIANG Yang-sheng
(Yongzho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Yongzhou Hunan 425006)

Mod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d vital importance in transforming economy mode.It is manipulated by various factors as technology,resource and environment,economic system,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To achieve successful mode transformation,six new agricultural systems need to be constructed,namely,thos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modern industrialized agriculture,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socialized service,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and policy support.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ransformation;county economy

F320

A

2095-1361(2011)01-0111-05

2010-10-28

蒋秧生 (1966- ),男,湖南祁阳人,中共永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