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2011-04-11

湖北体育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西域少数民族民族

隋 红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隋 红

从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目的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的方法,对西域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西域少数民族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受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教育、宗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个性特征的结论。

西域;体育文化;特征

西域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从历史上来看,一直是各个时代、各个民族文化交汇处,广泛接受东西方文明,经过长期选择和消化,形成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西域文化。从文明起源就呈现出文明溪流连续性。但就西域文化整体历史来看,本土文明始终不断地被外来的、多元的强势文明所淹没、覆盖。所以在西域文化史上总是呈现出“客”文明不断地进入、整合、本土文化的风采。正是如此,尚衍斌先生将西域文化定义为:“西域文化是在当地土著文化基础上融合四大文明地区文化精华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复合型地域文化”[1]。西域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前沿和欧亚大陆中心区位,成为两大种族融合地带。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人类历史上惟一一条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陆路国际商旅大道共同交织在西域,使西域成为几大文明的汇聚之地。同时,西域定居民和游牧民的角逐,也给西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提供了契机。西域,因其汇聚了众多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更迭的宗教文化,加之“丝绸之路”的震荡和辐射,使得这儿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耗散、整合的背景下,成为多种文化冲突的焦点和融合的终结,在整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文化特性。

1 西域文化的特征

1.1 西域文化的多元形态

西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从来就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多民族聚居处共同发展的地区。远古时期,被称为“塞”、“乌孙 ”、“月氏 ”、“羌 ”、“匈奴 ”和“汉 ”等不同肤色、语言和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的不同人群生活在这里。据史料记载[1],“塞人”、“乌孙”、“月氏人”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由河西走廊相继迁来,而“匈奴人”以漠北游牧民的身份很早进入天山一带,这些游牧民不断的南下,与高车、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的不断融合,不断的改变着民族的色彩,据嘉峪关新城东汉晚期画像砖墓的发现[2],形象地记录了中原农耕文化的西渐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合流。加上丝绸之路的凿通,宗教文化的传入,使得西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形成了这种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多民族的中国地方文化。

1.2 西域文化隶属中华大文化的文化范畴

自汉唐以来,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的各种交流始终不断。政治上的联姻,军事上的结盟,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交流等,构成了中华大文化。清乾隆帝赋诗,将万里长城喻为“大统一”国家内的“苑囿”。左宗棠率军进新疆平叛退敌,使新疆回到祖国的怀抱。显示出汉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精神融合再创造的丰硕成果。

1.3 西域文化表现出边缘区域的特征

“边缘文化”的属性使西域文化呈现断续性、落后性的特质。从蒙古人西征和马可.波罗冬游之后,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再也没有发生过文化交流的大事。随着欧洲各国纷纷寻找别的商机,热闹了十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终于沉寂下来,只留下残骸和废墟。从此,封闭、落后成了西域 -新疆的代名词。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西域 -新疆文化的隔离机制日益强化,各民族文化得以积累和保存,民族特色愈加鲜明,致使个别地方仍存在相当封闭的文化风俗。导致西域文化象雅丹地貌一样存在着明显的断层,缺乏应有的连接性[3]。

2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

崔融奏疏说中“莫贺延碛者,延袤二千里,中间寸草不生”[4]对西域的描写,就可以看出,生存环境恶劣,聚居在此的各民族多以游牧狩猎为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生活需要,各民族间既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与争斗,也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融融岁月,使得西域人民养成尚武图强的习俗,具有武勇彪悍的性格。“崇尚刚健劲勇”这种社会风尚形成使西域的民俗都是追求强健体魄和以强健为美的审美观念。从而诞生了具有地域特征的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2.1 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造就西域少数民族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西域气候干旱,酷暑严寒,高山大漠成为主要景观,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自古以来又地广人稀,对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落的古代社会,并不是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域。地理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相对缺乏。

2.2 经济形态形成个性鲜明的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从经济形态看,西域少数民族大都以畜牧或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广阔无垠的荒漠和草原是他们驰骋、栖息的故土。游牧经济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牲畜逐水草而居,射猎为俗,食肉饮乳;决定了西域少数民族勇悍刚烈,豪放洒脱,以擅长射骑、摔跤为荣耀的性格特征。

2.3 社会组织结构导致发达程度较低的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从社会组织结构看,西域少数民族文明发达程度较低,相当长时间内无完善仪礼制度,氏族社会制度长期遗留延续,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形态发展则长期落后于中原。“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制常常为西域民族所接受,例如党项、吐蕃等。

2.4 文化价值促进富有特色的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从文化价值观看,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更与中原文化迥异。西域民族具有独特的伦理规范。西域少数民族重视个体价值,常常从有利于个体出发,重视利益。西域少数民族价值观是特定的恶劣生存环境和特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的,是适合西域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生存发展客观需要。

3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3.1 身体表征和传承性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先民们“食草木之实,鸟禽之肉为生”,险恶的生存环境,求生是那时人类最根本、最主要的目的。当时,人类的思维极为简单,使用的工具十分简陋,人们主要靠自身的活动来防身和获取食物。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众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大自然和社会形态选择与培育了不同民族并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技能。处于生存的本能,他们猎取野兽,下河摸鱼,上山采摘野果。在从事这些生产劳动中,他们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跃、射箭等技能自然地得到了发展。这些奔跑技能最初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实践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与生产活动相分离的相对独立的运动形式。

3.2 创造时空的延展性

随着掠夺战争、宗教艺术的出现,他们从事这些运动开始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阿尔泰岩画哈巴合县唐巴尔塔斯的格斗图中,一副是两人在放牧的水草旁进行徒手格斗的场面[5]。而在天山岩画呼图壁县宽沟,有一副双方以弓矛进行战斗的场景,右侧刻有一人持弓箭和一名持长矛的人;左侧则有五名手持长矛骑在马上的武士,正持长矛刺向敌方格斗的场面。当他们猎获动物和采集果实之后,就禁不住内心的兴奋,手足舞蹈来宣泄这种激情。“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表达出人们心理上的欢跃和集体和谐。西域岩画中集体舞蹈的情景[6],舞蹈中既有猎人角色,又有野兽形象,再现人与兽的搏斗。这种狩猎舞其目的是庆祝与娱乐,却有一定的传授狩猎技艺的含义,认识兽性及锻炼猎人体魄的教育和体育功能。传统体育就是从民族舞蹈中分离出来的讲求狩猎和捕击技术练习的部分。这种既有情节又有节奏和运动量的原始舞蹈,在今天看来正是体育最早的起源。

由此看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制于环境,同时刺激人们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改造周围环境。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才更富有特色。

3.3 地理格局的变迁性

生活在西域广大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生,过着游徙不居的生活。游牧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彪悍勇猛的性格和劫掠为生的习惯,对马的驯化又使他们获得更强的机动性。这种劫掠习性和战斗机动性使得游牧者经常不断地对其他部落采取主动进攻的姿态[7]。部落之间的战争在新疆岩画最突出的是游牧人为了争夺高山牧场和优良水源的战斗情景。最典型的是哈密泌城岩画的激战图[8]。部落战争的出现对人们的身体锻炼又有了新的要求。为恶劣环境取得战争的胜利,部落之间的成员,不仅要具有生产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各种军事活动的技能,早期的军事活动的出现,也促进了萌芽状态的体育活动的发展。

3.4 激越和动感的竞争性

维吾尔族称其为“切里西”的摔跤。汉代中原地区的角力吸收了包括西域在内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一种规模宏大的综合性表演并回数之乐,杂以童幼,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这种融舞蹈、杂技、武术为一炉,景况盛观的表演被称为大角抵。据《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9]:“角力,壮士袒裸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既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这是一个僧人法通奉帝之命与西域人大壮作相扑赛。说明隋唐时代,体育活动相当盛行,尤其是角力,连宫中都经常举行表演。

3.5 规模和场面的宏阔性

维吾尔族的在民间经常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内容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民间麦西来甫就是这种以集体歌舞为主,千人表演各种喜剧性的群众性娱乐形式。麦西来普是通过各种舞蹈、技巧动作来展示维吾尔族人内心世界,即思想、追求、愿望、祈求、对生活的态度等等。据记载[10],古代突劂人有一种晚会冬天轮流举办宴会的风俗,称为“索尔丘克”和“苏合迪提”。史学家认为,现在的麦西莱甫是由这些古老的仪式和风俗演变而来。表现了深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人们为了消解紧张生活压力,选择和参与丰富多彩的“麦西来普”,使身心得到皆宜的效果。无论其自娱性,还是群娱性,将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6 参与和实现方式的多样性

《新疆地理志》载有:“游牧民迁徙游牧地时,亦一祝日也……,如竞马竞角力等,胜者受之以赏品,而最愉快者,男与女之竞马戏”[11],其中“男与女之竞马戏”应是现代的“姑娘追”体育项目。所谓姑娘追,哈萨克语为“克孜库瓦尔”,是争强好胜的哈萨克青年尤为喜爱一项体育活动,更是敢恨敢爱哈萨克青年彼此表示爱慕之情的最佳时机。

这种草原体育文化主要是靠人们的言谈举止、动作、表情以及在具体事物的审美评估、道德评估以及价值定性来表现。而这种体育活动所形成的群体氛围,是一种寓意深刻独特的文化表现方式,它是千百年来游牧民族文化的积淀,它对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西域少数民族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受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教育、宗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个性特征。可以说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以西域人为主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乡土气息和中原情节二者结合的产物,是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的结果。

[1]李竞成.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特质[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14(4):67.

[2]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新疆宗教[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3]杨 群.民族学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新疆体育年鉴 (2004-2007)[C].内部资料.

[5]郑 勤.地理环境与体育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4,21(3):419-420.

[6]贺 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特征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3):86-90.

[7]王天军.新疆岩画上的原始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43.

[8]黄帝全,崔 建.广东传统“高脚狮”的特点及发展 [J].体育学刊,2008,15(4):111-112.

[9]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6(4):11-13.

[10]何 山.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11]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nority Athletics Culture in Western Regions

SUI Ho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Kashgar Teachers College,Kashgar Xinjiang,844008)

Taking national minority athletics culture in Western Regions as an object of study,by using documentation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minority athletics characteristic in the Western Regions multi-culture setting is given in this paper,and the results are that minority become into being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and they show unique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e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geoghraphy,politics,religion,cusstoms and so on.

Western Regions;athletics culture;characteristic

G85

A

1003-983X(2011)01-0005-03

2010-10-09

隋 红 (1971-),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喀什师范学院体育系,新疆喀什 844008

猜你喜欢

西域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班超出使西域
多元民族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