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1-04-11
来信
《“十二五”话中美制造业》
当前有关美国经济竞争力的讨论中,“美国仍是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强国”的观点未受到足够重视。美国相对于新兴市场对手而言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制造业不仅活着,并且活得还很“带劲”。据联合国数据,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09年,美国制造业产值比中国制造业产值高出45%。美国依然保持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与1980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22%份额相比,2009年为20%。此外,美国制造业也变得越来越高效。2009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7.7%,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由于中国拥有众多低成本劳动力,高工资收入的美国无法与中国在需要大量工人生产的产品上竞争,如玩具、服装、家用电器等超市可见的产品等。在美国制造这些产品太过昂贵。但美国在科技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上仍极具竞争力。在此类产业中,工资收入影响不大。美国可以利用相对于中国在专业技术和创新领域的优势。这就是美国向中国销售飞机,而中国向美国销售牛仔裤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作为制造业者的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仍在科技、质量控制、管理、专业技术以及其他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中落后。这就是你在美国的公路上看不到中国汽车的原因。
(南京 老张)
《“十一五”有感》
看贵杂志“十一五”封面文章有感,目前低效率和贪污腐败以及盗用知识产权都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其中包括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不力,盗用泛滥、员工转职频繁等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山东 徐小平)
我国民间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实际上大部分不在发达国家定义的高科技范畴内。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官房总务课长伊佐进一曾说过,中关村一个把漫画发送手机的软件企业也自称高科技企业,但日本来看实在是手机数据转换的简单软件组合公司。因为在中国以高科技为名,企业就能得到国家一些津贴。虽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但是,作为向西方学习的高技术划分就应该与西方接轨,这也是我国高技术企业、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问题所存在的一个。
(北京 莫霖)
在现场
最近,上海市科协和文汇报发起了一场面向全社会的“创新障碍在哪里”的公开讨论,各界读者纷纷来稿,谈了很多他们在创新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
来稿中,有些谈到了“科研机构的考评机制不合理”;有些谈到了“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官本位意识”;有些谈到了“高考‘选考’使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瘸腿’”、“应试教育抹杀学生创造力”等。
由此看来,阻碍创新的具体原因虽然形形色色,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点:客观环境与主观人心。
客观环境,即机制体制、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是否能培育创新、鼓励创新和满足创新;主观人心,即从事创新的群体,是否具备创新的意识、意愿和能力,以至于营造出一种创新导向的社会氛围。
几年的科技媒体工作生涯,让笔者对此也有一些看法。那些曾经接触过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谈起“困难”、“障碍“的时候,都曾讲到过“人心”的问题;但综观整个社会现状,人们的关注点还是更多地集中在客观环境的建设之上:一来,事情做得好或不好,一般都是用“看得见”的东西来衡量;二来,“统一思想”也着实是个大难题——“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莱特”,人心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最难以把握的。
所以在谈到这些来自“人心”的困惑时,多数人抱持着一种无奈或者观望的态度——也许等到“那么一天”,这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然而“那么一天”的到来,又寄希望于何呢?等着政府把体制、机制逐渐完善?等着政策来使创新显得更加有利可图?或者等着新的教育方式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下一代?
其实,“人心”的建设,应该是与环境的建设相辅相成、同日而语的。物质决定意识,环境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心”;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人心不转,思想不变,体制、机制如何运作?改革的意义又从何而谈?
当前,体制、机制确实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开展创新的根深蒂固的障碍;但对于一些新兴企业或者一些较小机构而言,这其实算不上主要矛盾。在某些单位里,并不乏优秀的激励机制,有些员工却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拒绝成长。
唯物辩证法说,内因始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由此,看似复杂的“人心”建设问题,其实很好解决——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对自己多一分严格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多一点责任感,多一点上进心,多一点谦虚谨慎,多一点集体主义;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少一分消极懈怠,少一点急功近利,少一点虚夸浮躁,少一点目光短浅,少一点个人主义,相信“那么一天”,真的能够很快到来。
(黄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