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医体质进行人体与食疗课程教学探讨
2011-04-11杨君伟
杨君伟
围绕中医体质进行人体与食疗课程教学探讨
杨君伟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现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群类性)与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通过人体与食疗课教学,探讨我院高职学生学习中医体质9种类型和体质虚弱表现,进而学会科学选择与自身体质状况相对应饮食物,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心理认同感的教学过程。
中医体质;食疗;心理认同感;饮食习惯
当今中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随即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昌盛的“吃喝”新纪元。但由于盲目的饮食,人们的体质状况并未因社会进步而有太大提高,某些方面反而有所下降。中国人的疾病谱已从过去的浮肿、贫血、疳积等营养不良性疾病,转变为肥胖、高脂血、脂肪肝等营养过剩性疾病。学校健康教育有责任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带入课堂,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能像学专业课程那样去学习,我们必须研究简单易行,对学生个体有使用价值的食疗教学方法,它的课程设置必须切入学生实际。
1 9种体质基本分类是教学切入点
中医体质学将人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每种体质类型都有不同的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和各自的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选出自己的体质类型是《人体与食疗》教学的切入点。
2 学会判断、分析和掌握体质类型特征
从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中学生首先学会判断自身形体特征:譬如平和质有体形匀称健壮特征;阳虚质有形体白胖,肌肉不健壮特征;阴虚质有体形瘦长特征等。其次分析各体质类型的常见表现:譬如瘀血质有常见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著,容易出现瘀 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眼眶黯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或有出血倾向、吐血;再次要了解各体质类型的发病倾向:如气虚质发病倾向为易患感冒,病后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等;阳虚质发病倾向为发病易从寒化,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最后让学生学会掌握各体质类型的心理特征和身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如湿热质的心理特征为性格多急躁易怒,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为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学生能判断、分析自身形体特征和体质类型常见表现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在逐步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就能引导激发学生走向中医食疗领域。学生掌握了体质类型里各心理特征和身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表述,会下意识去选择好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自身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中医食疗能调整人的体质,调整人体达到内在平衡,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平衡、五脏机能平衡,这样学生就会对中医食疗有心理认同感。
3 以“虚者补之”的观点增加饮食宜忌观
根据各体质虚弱的不同表现,中国传统医学通常将人体体质虚弱归纳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心虚、肝虚、脾虚、肺虚和肾虚等类型。古人云:“虚者补之”。中医也有“虚则补其母”的说法,如肺气虚者补脾,肾虚者补肺,脾虚者补命门。在中医传统饮食宜忌观中认为:食之得当,常吃多吃些宜食物品,这对体虚的恢复有积极意义和满意效果;食之不当,经常吃些不该吃或忌食之物,非但与身体无补,也许会犯“虚虚”之戒,使体弱者更弱。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这些虚弱类型的病证表象,学生明白了“虚者补之”的观点,会增加他们饮食宜忌观,从而思考更多饮食物对人体食疗作用问题。
4 认识食物,明确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宜忌观
祖国医学理论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理论的基础,中国人传统饮食宜忌观,是通过几千年来人民大众经历了无数次的亲身生活实践和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发展而形成的,它积累了许许多多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广大民众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历史上的医学家们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把这些饮食宜忌的丰富经验不断上升到食医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完善。学生学习“食药同源”说,学习食物性味归经理论、饮食宜忌的辨证观、“以脏补脏”学说,以及民间“发物”忌口等,按照这些理论对学生系统讲解能使学生了解或熟知这些基础理论,更能掌握好饮食宜忌的总体原则和对饮食宜忌的灵活运用。
5 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
按中医9种体质分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深入了解,引导学生进入中医食疗领域。西方营养学用分析法进行研究,得知食物中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六种营养素,过与不及都将影响人体健康。但食物中除了六种营养素之外,还含有大量的、数以万计的所谓“非营养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恰恰具有明显的潜在药理作用,可以调整体质和治疗疾病。以姜为例,姜虽有六大营养素物质,不过一旦生姜霉变,又会产生黄樟素,能促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诱发肝细胞癌变。生姜素成分也可以刺激泌尿系统的黏膜,加重泌尿系统感染的炎症反应。因此学生养成分析食物性味归经习惯,掌握男女老幼、春夏秋冬、常见病症、体质虚弱饮食宜忌,根据食物的自然特性,根据天人合一饮食观和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食物,渐渐形成终身饮食习惯。
6 小结
中医食疗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真正掌握中医食疗的精髓,学会灵活应用,在短短选修课程中很难学透,因此必须找到切入点,来向食疗的基本理论、食物各论及各类疾病食疗渗透。
在《人体与食疗》选修课教学中,通过几次对学生身体疾病状况调查后的资料整理,大体能了解选修学生的身体状况。因此,围绕学生体质,分析他们应该选择的食物,并让他们学会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以脏补脏”学说,以及民间“发物”忌口和科学的食物配伍等理论,同时掌握常见病症食疗方法,形成辨证科学的饮食宜忌观,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健康教育已经有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饮食健康教育,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本人认为行之有效。“民以食为天”,把饮食看作如同人命一样重要,是我们古代人就有的观念。
[1]王焕华,倪慧珠.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王 琦.9种中医体质分类的诊断及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
[3]李自召.中医论治亚健康状态[J].河南中医,2003(10).
[4]范存欣,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4).
On the Carryout of Teaching Course on Human Body and Die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Body Constitution
YANG Junwei
(Fundamental Course Section,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Guangdong,518029)
Physical phenomenon of human life,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life,has differences on individuals,class of convergence groups(group classes of),the variability of relative stability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Through the Teaching of“The Human Body and Diet”,this paper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9 types of Chinese body constitution in their learning and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hysical weakness,and then on their studying of scientific selection of their own physical cond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dietary thing to train students getting into proper eating habits and psychological sense of identity the teaching process.
traditional Chinese body constitution;diet;psychological identity;eating habits
G806
A
1003-983X(2011)04-0382-02
2011-02-05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8年度《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的创新研究》(2008CZ025)
杨君伟(1964-),女,广东深圳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深圳51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