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纷呈国际地区形势酝酿新局——当代世界论坛2011年第一次会议综述

2011-04-10王栋

当代世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

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纷呈国际地区形势酝酿新局——当代世界论坛2011年第一次会议综述

编者按:当前,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形势中的热点现象也不断呈现、演变。为此,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将定期举办“当代世界论坛”,结合理论和实际,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研讨,敬请本刊读者给予关注。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谷源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安全与合作研究部主任虞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新烽五位国际问题专家结合近期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和突出动向展开研讨。主要情况概述如下。

研讨会现场

金灿荣:中美关系新定位难掩结构性问题

2011年年初,胡锦涛主席成功访美,中美关系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定位。有关中美关系及其影响的议题再度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成为具有全球意义、影响国际格局发展的重要因素。

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受到了高规格接待,访问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美关系实现了新定位,二是为两国未来的合作议题指明了方向。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岔路口,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感到非常不适。面对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中美两国将走向对抗还是继续合作,美国仍举棋不定。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可谓恰逢其时,通过此访,双方实现了一个基本共识——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段内,无论中美之间的分歧有多大,都不能走向对抗。

虽然中美关系在胡主席访美后步入了正轨,但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年内就可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比如说对台军售、朝鲜半岛局势、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和双边贸易摩擦等问题上出现新的摩擦。而从中长期来看,未来5—10年中美关系将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双方需要适应新的“心理环境”。面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发展和自身地位的相对衰弱,美国人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心态十分敏感、脆弱,而中国则有些过度自信,双方心态上的变化使得彼此都要重新调适各自的心理环境。

其次,缺乏战略共识。在冷战后期,中美之间基于共同的战略对手,曾有一定共识;在冷战结束后,双方也有一定的战略共识。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未来美国对中国是否会对现有国际体系构成挑战,中国对美国是否仍然有信心面对中国的发展壮大,都没有把握。

第三,中美关系将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双方将争夺东亚主导权;二是未来中国军事现代化将引起美安全焦虑;三是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导致中美经济竞争性增强;四是随着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中国模式将日益得到广泛认可,威胁美式价值。

总的来说,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种“功能性合作伙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这一态势对国际环境的和平稳定有好处,同时稳定的中美关系也对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关键阶段、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有好处。

如果要避免中美关系走向美苏对抗的境地,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特别要在三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加强相互依存,增加共同利益,通过经济合作、互派留学生等手段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二是要在经济、安全、战略、新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和议题上扩大合作;三是要建立各层面、各领域对话机制,有效加强各方面政策协调和战略对话。

虞少华:半岛局势缓和但无望取得更大突破

2010年,由于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导致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战争似乎一触即发,东北亚安全局势阴云密布。近期半岛形势峰回路转,朝鲜方面主动提议同韩国举行“高级别军事会谈”,朝韩关系由对峙逐步走向缓和,出现了新的曙光。半岛局势出现这一转折的主要原因是朝鲜问题的各个博弈方心态分别发生了变化。

朝鲜的强硬态度有所改变,从“拒谈”转变为“求谈”;美韩的态度则趋于强硬,从主动“促谈”到现在提出“有条件复谈”。从各自心态上看,美国希望半岛局势能够维持现状,既不希望真的发生战争,也不希望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韩国则想借助形势发展,争取对朝关系的主动态势。韩国2012年将迎来总统选举和国会大选,李明博为谋求连任希望在半岛问题上获得加分。但半岛问题实现突破的可能性显然不大,因此其主要意图只能是保持当前的主动态势。朝鲜当前放低姿态、主动要求对话则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

虽然双方表现出了恢复接触的姿态,但多数看法认为,此次会谈不会取得实质性成果。这是因为双方的立场差距过大,加上一直悬而未决的矛盾导致敌视情绪较深。但也要看到,由于双方都有稳定局势、恢复接触的需要和意愿,会谈也不会一言不合便轻易破裂。总的来说,双方将通过此次对话相互试探,试图摸清对方的底牌。至于对未来局势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谷源洋:越共十一大为越南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越共十一大于2011年1月11—19日在河内召开。十一大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和通过题为《继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发挥全民族的强力,全面推进革新,为2020年把越南建成以现代化为方向的工业国家奠定基础》的政治报告。

越共十一大召开前,越共十届中央委员会按惯例对政治报告草案广泛征求了意见。在此基础上,越共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把开展“学习和以胡志明道德为榜样”的运动与党的建设、党的整顿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越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障真正的民族独立和自由;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基础;必须继续维护越南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定向,发挥国家经济在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011年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制定和通过20周年,越共中央决定对《纲领》进行“总结、补充、发展”。一是针对越南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两点补充和调整:将党的奋斗目标“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调整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社会”;提出了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由人民选举的和为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二是分析了越南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际环境发生的巨大和深刻变化,提出了结束过渡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与政治、思想、文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全党、全民必须为把越南建成社会主义定向的现代工业国家而努力奋斗。三是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越南社会制度的本质,它既是目标,又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四是越南一贯实行独立、自助、和平、合作和发展的对外路线;推动国际关系多元化、多样化,积极主动融入国际社会;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值得信任的朋友和对话伙伴;与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上实行平等与互利合作。

此外,越共十一大还通过了越南2001—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总结及制定2011—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报告;通过了对党的条例(党章)进行补充和修改的报告;并选举产生第十一届党中央委员会。新当选的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曾任《共产主义》杂志总编辑,是越南著名的理论家,主张各领域的革新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李绍先:突尼斯骚乱恐将引发更大乱局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中部城市西迪布吉德爆发群体性抗议,后蔓延扩大、愈演愈烈,最终迫使执政长达23年的本·阿里总统下台并出逃。突尼斯一直被视为“小康”国家,甚至是中等发达国家。近年来GDP年均增长近5%,人均GDP约4000美元,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国家竞争力排行中位列非洲之首。但突尼斯在经济发展的光鲜外表下也潜藏着诸多深层问题。

首先,失业青年成为主要社会不稳定因素。突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本来吸纳就业能力有限;政府又对私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管制过严,导致突私营部门就业远低于其他北非国家;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30%的大学生学习工程和技术,但突尼斯工业不发达,根本无法吸纳,15—29岁人群失业率为30%,实际失业率高达52%。在此背景下,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宣泄不满,成为此次骚乱的中坚。

其次,经济发展未能真正惠民。一是未能解决粮食、物价上涨等重大民生问题。突尼斯一直不能实现粮食自给,进口依赖度高达50%,加之近期世界粮价冲高,突尼斯食物价格从2010年年中开始持续上涨,终于迫使民众上街抗议,有评论直呼其为“粮食暴动”。二是地区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突地区发展差异大,呈沿海富、内地穷,北部大城市发达、中南部内陆城镇落后格局。此次事变源头西迪布吉德是突中部“因不能创造就业而凋敝、充满绝望”的典型城市。此外,本·阿里推行经济改革催生一批新贵阶层,垄断利益集团膨胀,底层百姓收入微薄,加之政府不断削减补贴,造成贫富鸿沟不断扩大。

第三,政治和社会改革未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一方面,本·阿里长期实行个人专制和独裁统治,多党民主制徒有其表。本·阿里1987年上台,一再连选连任,甚至谋求终身总统。另一方面,核心统治集团腐败引发众怒。本·阿里家族及其朋党攫取大量垄断利益、生活奢华、贪污腐败,民怨载道。第一夫人莱拉生活奢华与家族腐败令全国震怒。抗议民众最终将矛头直指本·阿里,骚乱中民众打砸抢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总统家族财产。

1月17日,格努西总理宣布新内阁名单,成立“清算贪腐和行贿受贿行为全国委员会”等3个专门委员会,并做出重大政治、经济改革承诺,但目前形势并不乐观。中东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时机不成熟,匆忙推进西方多党民主,往往引发动荡,并可能陷入长期政局混乱,伊拉克等国都是例证。而一旦出现乱局或推进所谓民主改革,就可能出现政治伊斯兰化,伊斯兰激进力量很可能将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突尼斯作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例通过人民抗议运动推翻权威政体的案例,影响广泛且正在发酵,其“示范效应”恐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连锁反应。近期,因失业、物价上涨等问题,约旦、埃及、阿尔及利亚、也门和毛里塔尼亚等国都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社会骚乱。

李新烽:南部公投将为苏丹北南关系留下无穷后患

2011年1月9日,苏丹南部公投如期举行。此次公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没有悬念。此次公投的门槛很低,只要60%民众参加公投结果即有效;只要获得50%的多数票,投票结果就可以确定。由于北南双方矛盾由来已久,积怨太深,北南分离、南方独立基本已成定局。二是由西方策划。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南方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协助南方争取独立。目前,在南方政府中已经有大量的美国、欧盟的官员协助其准备在独立后能够正常运转。三是后患无穷。假使北南分离,双方的矛盾也不会就此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北南双方在石油资源分配、北南边界划线、民族矛盾和国际债务等方面矛盾较深,因此独立后的北南双方仍然将在上述问题上纠缠不清、矛盾不断。

此次南部公投势必会对地区局势产生一些影响。如果北南分离成为现实,双方首先会在边界划定、阿卜伊耶地区归属、南部石油输送等问题上发生争执。这些分歧主要牵涉到因为石油而带来的利益冲突。其次,如果苏丹北南分离,还有可能会引起与有关国家就尼罗河水的重新分配问题发生分歧。再次,对于非洲地区来说,如果苏丹分裂为两个国家,将挑战殖民地时代的边界划分原则,使得“黑白非洲”的界线更加明显。另外,很多非洲国家内部都有类似的种族、部族或宗教矛盾,南部苏丹的独立有可能会使这些国家内部出现地区分裂倾向,产生“示范效应”。

(供稿:王栋)

(责任编辑:刘娟娟)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新起点
中美关系已不是说翻就翻的“小船”(观察家)
美国总统大选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原因及影响
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