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手造“人”夺天工

2011-04-09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作坊木偶漳州

徐竹初是漳州当地人。据他介绍,旧时,漳州有一条街叫“北桥”,是木偶、泥人、玩具的集中产销地,人称“尫(音汪,短小也)仔街”。街上有十多家制作木偶、佛像,泥偶、泥玩具的作坊。当时各地的小商贩都到这里来批量进货再转运到外地去销售。逢年过节,漳州大街小巷都是泥人、木偶,玩具摊。有的摊贩还作简单的表演招揽生意,吸引了不少大人、小孩围观购买。有些小孩还多买几个,凑在一起,学着戏班子样自娱自乐。

徐竹初的远祖是从河南迁来漳州的,徐家祖上早在明末清初就在这条街上开有佛像木偶作坊。太高祖叫徐梓清(1768~1858,第一代),他的店号叫“成成是”,那是在清乾隆到咸丰年问。高祖父徐和(1807~1904,第二代)和曾祖父徐骆驼(1842~1923,第三代)相继支撑起这份祖业。第四代徐启章(1890~1964)是叔祖父,店号“自成”,父亲徐年松(1911~)就是向他学的手艺。后来,父亲自己也开了一个作坊,店号“天然”。徐家的作坊历来是最著名的作坊,当时“天然”作坊的产品,除了供应闽西、闽南木偶班子外,还远销台湾、金门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40多年来,徐竹初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续承、创新,升华,木偶生命在他的刀下不断诞生。他制作的木偶造型已有400多种,戏曲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尽皆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知名角色,又有仙佛释道、天神魔怪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呼之欲出。有的眼珠会转,嘴巴能动,更加栩栩如生,堪称艺术上品。

徐竹初的木偶作品之所以能激动人心,关键在于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以形写神”。他懂得“芸芸众生”的外形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气质不同,绝不能“千人一面”。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制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抓住了“神”,“人”也就活了,脱离了形,“神”也就飞了。

徐竹初的成功,还在于大胆创造。他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生命在于创新。戏曲已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他在刻制戏曲人物木偶时,并不照搬戏曲已有的现成创造,而是根据自己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对戏曲的修养,根据需要加以再创造。比如代表作之一《鼠丑》,就没有照搬戏剧中“丑”的脸谱,而把它设计为:干瘦、尖颔、鼠目、倒眉、翘须,暴牙,像人又有一点像鼠的小人形象。尤其是两颗特别夸张的大暴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令人厌恶的老鼠。它小眼圆睁,狡猾中显得机灵;太阳穴贴着膏药,点明他干坏事熬夜的困倦:面露假笑,显出讨好主人的诌媚、处世油滑的奸笑——一个阴险,贪婪的奴才加无赖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灵活运用雕刻技艺方面,徐竹初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说:雕刻木偶头,紧紧抓住“五形”(即两眼,一嘴,两鼻孔),“三骨”(即眉骨、颧骨、下颌骨)来刻画各种人物性格的外形,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应经常深入生活去观察、体会,研究人的共性和特性,在继承优秀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思考、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独具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行,抓住其最典型的表情凝固起来,加以适当的夸张和减弱。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木偶艺术形象,其人其貌才能一望而知,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徐竹初在这方面是早有扎实的基本功的。拿他少年时的获奖作品来说,其中之一的《孩童》,他在刻制时就仔细观察了弟弟的孩子气,为了表现“孩童”的微笑,还以糖果来逗他的笑容。為了刻好《老人》这个作品,他在街上紧随一位老公公身后,前后左右打量,紧盯老人的说话神态。徐竹初说:“当时,我还经常到赌场门前卖包子、肉粽和香肠。我边卖边留心观察不同赌客的不同表情,以及地痞、流氓和二流子的丑相。经常做个有心人,对创作各种角色大有好处。”

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赞扬他的作品“精雕细刻、入木三分”,著名戏剧大师翁偶虹题诗赞道,“傀儡登场假胜真,镂雕妙计巧通神,凭君地母天公手,展现千姿百态人。”2006年6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将“漳州木偶头雕刻”列入其中。作为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的艺术总监,徐竹初不断创新发展、同时还传授培养了大批海内外木偶艺术人才,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作坊木偶漳州
木偶和木偶戏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走近木偶传承人
木偶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墨作坊》
打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