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思想探讨及临床体会

2011-04-09朱鸣琴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中医科河南开封475000

河北中医 2011年3期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学阴阳

朱鸣琴(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中医科,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思想探讨及临床体会

朱鸣琴(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中医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未病;预防和控制;中医疗法

亚健康又称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心理上有不适的感觉,但在医学上又没有发现疾病,即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又称之为体征达到疾病诊断的临界或正常高值的亚临床状态[1]。我国目前有70%的人不同程度地处于亚健康状态,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5%以上[2]。近年来,随着无症状疾病(如恶性肿瘤、无症状中风等)的增加,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亚健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在亚健康的诊治中贯穿中医“治未病”思想,临床通过辨证论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延缓和减少其发生,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Berkman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它本身拥有广泛的内涵,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我们常说的“亚健康”,本质上主要是一类心身失调或失常,是一类主要有社会、心理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中介的,常以疲劳、虚弱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或兼及循环、消化系统等部分功能失调或功能下降,并可累及内分泌、代谢与免疫等功能某些异常的一大类心身失调[3]。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的成因主要是社会应激源作用于个体引起紧张,紧张的积累造成心身疾病,形成了潜临床的亚健康状态。而社会应激源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对人体不良应激所造成的症状、疾患。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状态一词,但中医学“谨微防病”、“消患于未兆”的预防学理论形成久远,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由来已久。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亚健康状态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阴阳二者之间暂时的失稳或失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4]。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盛调畅是健康的根本保障。若阴阳动态平衡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形神失养,进而出现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精气血亏虚,脏腑形神失养所致。主要涉及心、肝、脾(胃)、肾等脏器。具体简单分析如下:①七情内伤:持续的、突然的、不良的精神、心理刺激往往是引发心理亚健康和躯体亚健康的重要因素。②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等是造成亚健康的常见原因。③环境污染:如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及其他理化因素污染等都是现代社会人们健康的隐性杀手。

2 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思想

早在《黄帝内经》中阐述了人体阴阳平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并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如果阴阳失衡,即可产生亚健康状态乃至疾病,因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防患于未然”的治病思想。治未病就是切断病邪侵入人体和疾病不良转化的途径,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状态。随后历代医家又对其进行不断地认识、发展与完善,东汉张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为“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注重温病传变的研究,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热之邪容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温病患者,为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谓是治未病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

现代医学对于亚健康的诊治往往束手无策,尤其是亚健康状态的复杂多样的症状给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困难,对亚健康确切的形成原因尚未达成共识。而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从人体功能状态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调控入手,形成了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因此在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中独具优势。不论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中医都可根据四诊而不依赖客观化验检查即可对机体状态做出诊断,并根据“证”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综合干预。中医内治、外治结合,综合整体调理,在治疗上有优势特性。中医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治法也丰富多样,除药物辨证治疗外,还有针灸、推拿、拔罐、药浴、药膳、药酒、食疗、气功、导引、心理治疗等等,均有着上千年的经验,且中医调治亚健康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和依从性好的长处,临床疗效良好。

3 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临床体会

在临床中,根据亚健康者主诉症状特点,辨证论治常见以下5种证型。①肝郁气滞型:多见于性格内向及生活压力大的人群。临床表现为心情郁闷,意志消沉,或心烦易怒,胸胁苦满,走窜作痛,善太息,多梦易惊,脘闷纳呆,口苦,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淡红或黯红,脉弦或细涩。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多以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治疗。②心脾两虚型:平时劳神思虑过多,伤及心脾。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便溏,面色萎黄,注意力不集中,动则气喘,自汗,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以归脾汤加减治疗。③脾虚湿盛型:多见饮食恣嗜肥厚,形体肥胖之人。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四肢困重,头昏如蒙,胸闷脘痞,恶心纳呆,咳嗽咯痰,大便溏薄,苔白厚腻,脉濡或滑,以重、闷、呆、腻、濡为特征。治宜健脾渗湿化痰。以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④脾肾阳虚型:多见于体质偏弱,活动少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嗜睡,伴少气懒言,纳呆便溏,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补脾肾,以金匮肾气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⑤阴虚火旺型: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之人。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潮热多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颧红唇赤,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养阴清热为主。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

亚健康者还应注重日常养生保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起居有常、加强锻炼、缓解工作压力等,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还可转移或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小 结 中医学在对亚健康状态本质的认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较现代医学具有全方位的优势,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见,深入挖掘中医药学这一人类伟大宝库,并加以提高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将有重要意义。中医学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巨大宝库,继承、发掘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方面的认知经验,充分发挥中医学优势并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将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理想及重要途径。

[1]魏育林.压力→压抑→亚健康状态[J].中老年保健,2002,(10):37-38.

[2]钱会南.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析中医药防治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589-591.

[3]王同兴,杜才聚.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河北中医,2009,31(2):218-219.

[4]蓝毓营,唐振宇.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81-82.

R228

A

1002-2619(2011)03-0378-02

朱鸣琴(1963—),女,副主任医师,学士。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2010-10-26)

·临床报道·

猜你喜欢

亚健康中医学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猪群亚健康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