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的态度系统研究
2011-04-08管淑红
管淑红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的态度系统研究
管淑红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指导,结合叙述学原理,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小说《达洛卫夫人》为例,探讨意识流小说叙事的态度系统及其体现以及它们如何推动小说爱情主题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该小说的叙事是关于人的,因而人物的判断被前景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被鉴赏;人物的情感也被评价。小说通过人物的自由间接思想表达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对态度进行评价;除词汇评价外,表概念意义的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成为了意识流小说重要的态度评价资源。诗意小说《达洛卫夫人》还通过许多的修辞设置,如典故、意象、通感、明喻、隐喻和象征等对小说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作为介入资源的自由间接思想,出现了许多的感叹句和反问句,传达了人物强烈的情感。该研究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意义。
《达洛卫夫人》;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介入;爱情主题
马丁等人的评价理论[1-3]是有关人际意义的,是韩礼德[4]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评价理论是赋值理论,它涉及“文本中协商的态度种类、卷入的情感力度、价值溯源以及说服读者的方法”[2]22。评价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态度次系统化为判断(judgment)、情感(affect)和鉴赏(appreciation)。评价的三大系统有其各自体现的语言资源,它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同时运作,相互影响,但在不同的语类中又各有偏重。近年来,评价理论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兴趣,纷纷撰文讨论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如对新闻话语[5-6]、小说[7]、法律话语[8]、科技语篇[9]、专栏语篇[10]、自传话语[11]等,但对意识流小说(小说的特殊语类)进行评价研究的文章却很少见。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小说家詹姆士·亨利、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士·乔伊斯等愈来愈关注人物心理活动及意识流动的摹写,以逼真地再现生活。意识流小说家要表现思想的随意性或潜意识性,一般都采用自由间接思想或自由直接思想,因而这两种人物思想表达方式成为了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常规模式[12]。伍尔夫于1925年发表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13](以下简称《达》)是自由间接思想表达的最高典范。自由间接思想成为了该小说叙事主要的介入资源。小说中,叙述的声音来自叙述者,叙述的视角来自人物,并且不断的变换,从一个人物的意识移向另一个人物。叙述者客观地呈现了人物内在的主观现实。小说的自由间接思想表达在语法上主要采用过去式和第三人称;语言成分上与直接话语相似,省略了引述句和引号,却保留了体现人物主体意识的语言特征,如感叹词、感叹句、疑问句、省略句、口语化或带感情色彩的语言成分。本文尝试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叙述学原理探讨意识流小说《达》中人物自由间接思想表达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及其爱情主题的构建。
1 《达洛卫夫人》的态度系统
伍尔夫(1924)曾在她的代表性的论著《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Mr.Bennett and Mrs.Brown)中宣称:“小说首先是关于人。一切小说都是写人物的,同时也为了描述性格,而不是为了说教或歌颂……”。[14]因而在她的小说《达》中,虽摈弃了传统的情节描写(仅描写了1919年的夏天,达洛卫夫人在伦敦一天的活动:从清晨离家为即将举行的宴会买花到子夜晚宴散席为止),但涉及人物却多达二十余人,并集中反映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达》的叙事是关于人的,所以人物的判断被前景化。爱情是《达》的重大主题。文本中的爱情涉及夫妻之爱、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以及青年女子之间的同性恋爱。卷入在这场爱情纠葛中的人物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克拉丽莎·达洛卫,她从前的恋人彼得·沃尔什、她的丈夫理查德·达洛卫以及她的同性恋爱对象萨利·赛顿,因而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被鉴赏。克拉丽莎对萨利的爱以及彼得对克拉丽莎的爱都投入了许多的感情,因此他们的情感也被评价。关于爱情主题,我们将围绕3个问题进行评价研究:1为什么克拉丽莎选择理查德而不是彼得作为自己的丈夫。2尽管彼得求婚失败,为什么彼得和克拉丽莎依然爱着对方?3为什么克拉丽莎迷恋于萨利。为此所选的语料均与爱情主题有关,对它们的阐释,主要依据评价理论。
2 《达洛卫夫人》的文本分析
2.1 人物的判断
判断是对人的品行进行评价的资源。对人品的判断有正面和负面,直接和间接之分。判断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两大类,社会评判涉及羡慕和批评,社会约束涉及表扬和谴责[15]。由于《达》前景了人物的判断,因而我们将重点分析主人公克拉丽莎和从前恋人彼得是如何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的。
2.1.1 彼得对克拉丽莎的判断以及克拉丽莎的自我判断
我们通过彼得的思想和评论了解了克拉丽莎。当彼得离开克拉丽莎的家,走在大街上。克拉丽莎的话“这是我的伊丽莎白!”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刺激着他的耳膜。
The way she said“Here is my Elizabeth!”——that annoyed him.Why not“Here’s Elizabeth”simply?It was insincere.…[13]49(以下黑体部分均为作者所加)
尽管没有引述句,但从上文背景和语言形式特征,我们推断这是彼得的自由间接思想。心理过程annoyed(惹恼)传达了彼得对克拉丽介绍她女儿语气口吻的负面情感反应。反问句“为什么不说‘这是伊丽莎白’呢?”强化了彼得心中的不悦之感。彼得谴责克拉丽insincere(不真诚)。
下面一段也是彼得的自由间接思想,评论了克拉丽莎的性格特点:
That was the devilish part of her——this coldness,this woodenness,something very profound in her,which he had felt again this morning talking to her;an impenetrability.Yet Heaven knows he loved her.She had some queer power of fiddling on one’s nerves,turning one’s nerves to fiddle-strings,yes.[13]60-61
彼得批评了克拉丽莎天性中的“可恶”之处。通过3个具负面含义的形容词的名物化,如coldness(冷漠),woodness(无动于衷)和impenetrability(深不可测),彼得负面评价了克拉丽莎的性格。连词yet却反了读者的预期“他不爱她”。通过认知心理过程动词“知道”,彼得把命题“他爱她”的责任归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彼得也认同了“上帝”的观点立场。彼得试图分析他爱她的深层原因:她有一种奇异的魅力,能拨动人的神经,能把人的神经栓在琴弦上。这个隐喻把克拉丽莎的魅力强化到极致。彼得积极地鉴赏了克拉丽莎对他的影响。彼得的话语yes联盟了语篇读者认同他对克拉丽莎的肯定评价。彼得对克拉丽莎的矛盾的评价暗示了彼得对克拉丽莎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
另外,我们通过克拉丽莎的思想及评论了解了她本人。克拉丽莎对生活的热情似乎与她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的不安全感相矛盾。她总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并试图取悦于他们。
…she had helped young people,who were grateful to her;had tried to be the same always,never showing a sign of all the other sides of her——faults,jealousies,vanities,suspicions,like this of Lady Bruton not asking her to lunch;which,she thought(combing her hair finally),is utterly base!Now,where was her dress?[13]37
这一段是克拉丽莎的自由间接思想。由于害怕别人的议论、不认同或拒绝,她试图始终如一,从不显露她内心黑暗的一面——错误、嫉妒、虚荣和猜疑。这些表达人的不良品质的词汇负面地判断了克拉丽莎。例如:布鲁顿夫人不请她赴宴这件事,已经威胁到了她的安全感,她心怀忌妒,甚至恼怒。对于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克拉丽莎感觉非常卑鄙。克的疑问“我的衣裙在哪儿呢?”暗示了她有点心不在焉,尽管她努力地遏制内心消极情绪的喷发。克对自己的负面判断印证了彼得从前对她的评价“她有保留”[13]78,是非常正确的。克拉丽莎很少把真实的自我表现给别人。特别是内心深处的情感:“恨”、“绝望”、“喜悦”和“敏感”等。她的大部分情感都保留在内心深处。
2.1.2 克拉丽莎对彼得的判断以及彼得的自我判断
彼得从印度回来,去看克拉丽莎。当他告知他爱上了一位印度陆军少校的妻子,克拉丽莎的思绪又波动了。下面一段是克拉丽莎的自由直接言语混合着她的自由间接思想。
For Heaven’s sake,leave your knife alone!She cried to herself in irrepressible irritation;it was his silly unconventionality,his weakness;his lack of the ghost of a notion what any one else was feeling that annoyed her,had always annoyed her;and now at his age,how silly![13]46
克拉丽莎抑制不住恼怒,在心中呼喊:“看在老天爷的份上,别玩那把折刀了!”传达她听到彼得计划再结婚的消息时的负面情感反应。感叹句加强了她的负面情绪。接着她通过强调小句“It was…that”负面判断了彼得的性格特征:他的放荡不羁、不谙世故,他的软弱无能,他对任何人的感情的茫无所知。彼得的这些性格特点引起了克的强烈的负面情感。表达情感的心理过程“惹恼”被重复2遍,加强了她不愉悦情绪的力度。表频率的高值情态附加语always强调了她负面情感的持续性。省略感叹句how silly!强烈地谴责了彼得在这么一把年纪又爱上一个已婚妇女的愚蠢行为。
下面一段克拉丽莎的自由间接思想反思了彼得的爱:
…There was a man,charming,clever,with ideas about everything….But look at the women he loved——vulgar,trivial,commonplace.Think of Peter in love——he came to see her after all these years,and what did he talk about?Himself.Horrible passion!She thought.Degrading passion![13]127
起先,通过一个存在过程,克拉丽莎积极地评价了彼得是一个“可爱又聪明的人,对什么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当她谈到彼得的爱时,连词But却反了读者的预期。祈使句“瞧瞧他爱上的那些女人吧”带有明显的不屑和鄙薄的口吻。她评价他爱上的那些女人为“庸俗”、“琐碎”和“平庸”,均携有负面的含义。这么多年后,彼得来看她,却又告诉她,他又在和一个已婚妇女在恋爱。克拉丽莎批评他自私,因为他老是在谈自己,谈他的爱,甚至在一个从前的恋人面前。接着她用引起不快感觉的形容词“可怕的”和“可耻的”负面鉴赏了他的爱。连续的2个感叹,暗示了克拉丽莎评论彼得时的愤懑情绪。彼得总是和不合适的女人恋爱。他的爱是自私的,占有的爱,这种爱毁了他的一生。
此外,通过彼得自己的评论和思想,我们了解了彼得。彼得感觉达洛卫和克拉丽莎在恋爱,他反思了自己对克拉丽莎的态度和行为。
For himself,he was absurd.His demands upon Clarissa(he could see it now)were absurd.He asked impossible things.He made terrible scenes.She would have accepted him still,perhaps,if he had been less absurd.Sally thought so.[13]63
这段是彼得的自由间接思想。他通过两个关系过程和两个物质过程,负面地评价了自己:他是荒谬的。他对克拉丽莎的要求也是荒谬的。他要求的是无法办到的事情。他老是和她争吵,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这里形容词属性“荒谬的”和形容词修饰语“不可能的”,“可怕的”均有负面含义。现在彼得明白,他总是从克那里索取,总是找克的茬子,印证了克先前对他的评价。虚拟句“如果他不那么荒唐,也许她仍会接受他”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所犯错误行为的强烈的遗憾感。彼得的自我评价通过萨莉的心理认知眼光“萨利也这么认为”,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2.2 克拉丽莎对萨利的情感
情感系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情感反应的资源的描述,属心理学范畴。情感的表达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表达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下面我们来分析克拉丽莎对萨利的情感表现形式。
…and feeling as she crossed the hall“if it were now to die ’twere now to be most happy.”That was her feeling——Othello’s feeling,and she felt it,she was convinced,as strongly as Shakespeare meant Othello to feel it,all because she was coming down to dinner in a white frock to meet Sally Seton![13]35
这段话融合了克拉丽莎的感觉投射和自由间接思想。“要是此刻死去,那将是莫大的幸福”是克拉丽莎的心理感知现象。描绘了她穿着白上衣,下楼去吃饭,将要遇见萨利的心情。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奥赛罗》,此刻,她感受到了奥赛罗式的情感。在这出戏剧中奥赛罗痴迷于他的妻子苔丝德蒙娜。文学典故的引用暗示了自己对萨利的不同寻常情感的积极评价。她对萨利(女人)的爱如同男人对女人的爱那般狂热。表感知的心理过程feel的变体反复出现了5次,前景了克拉丽莎对萨利的深厚情感。
一天,克拉丽莎、萨利、彼得和约瑟夫在露台上散步。萨利突然停下脚步,摘下一朵花,吻了克拉丽莎的嘴唇,接着就出现了克拉丽莎的自由间接思想和她的心理感知投射。
The whole world might have turned upside down!The others disappeared;there she was alone with Sally.And she felt that she had been given a present,wrapped up,and told just to keep it,not to look at it——a diamond,something infinitely precious,wrapped up,which,as they walked(up and down,up and down),she uncovered,or the radiance burnt through,the revelation,the religious feeling![13]35
“花”是爱情的象征,“吻”是示爱的举动。克拉丽莎对于萨利突如其来的示爱行为的情感心理反应是:整个世界天翻地覆!别人消失了,只有她和萨利。这本应是男女之间才有的爱的体验。克拉丽莎对萨利的情感,却经历着同样的感受,她感觉这是她整个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刻。接着克拉丽莎又通过感觉投射,进一步阐释了她对萨利强烈的爱。投射内容中的隐喻在表达克拉丽莎的情感状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礼物、宝石和宝石透射出的光辉都隐喻了性爱。强烈的宗教情感更象征了克拉丽莎对萨利爱情的虔诚。克拉丽莎对萨利的这种情感暗示她对男人,甚至她的丈夫都从未有过这种爱的激情。在这段话,隐喻和象征的使用积极地评价了克拉丽莎对萨利的情感。
下面一段是克拉丽莎自由间接思想以及对萨利情感的诗意的描写:
…For that she could dimly perceive.She resented it,had a scruple…;yet she could not resist sometimes yielding to the charm of a woman,… or some accident-like a faint scent,or a violin next door(so strange is the power of sounds at certain moments),she did undoubtedly then feel what men felt….Then,for that moment,she had seen an illumination;a match burning in a crocus;an inner meaning almost expressed.[13]31-42
模糊地意识到自己对萨利的爱情(同性恋),克拉丽莎感觉些许的羞愧、厌恶和不安。这是因为她生活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不认同这种情感。社会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作为传统女性的她,试图去压抑这种情感的表露。然而,接续词yet却让读者的预期落空了。她明确了自己有时抵御不了一个女人魅力的吸引。萨利对克拉丽莎的魅力恰似人们闻到一缕幽香(嗅觉)或听到小提琴的声音(听觉),是那般的奇特。她对萨利的爱无法遏制,相反却在不断地膨胀。接着,克拉丽莎描绘了她对萨利的爱为:一根火柴在一朵藏红花中燃烧。火的自然意象表明了她对萨利的爱是多么热烈啊!这段话中通感和意象的使用积极地评价了克拉丽莎对萨利的情感。
克拉丽莎还这样评价了自己对萨利的感情:
The strange thing,on looking back,was the purity,the integrity,of her feeling for Sally.It was not like one’s feeling for a man.It was completely disinterested,….It was protective,…(they spoke of marriage always as a catastrophe),which led to this chivalry,this protective feeling which was much more on her side than Sally’s.For in those days she was completely reckless;did the most idiotic things out of bravado;bicycled round the parapet on the terrace;smoked cigars.Absurd,she was——very absurd.But the charm was overpowering,to her at least,…[13]34
表心理过程的投射符号looking back标记了这段人物话语是克拉丽莎的自由间接思想。她就女人之间的感情和女人对男人的感情进行了比较。她认为两者是不相同的。通过4个表达“是”的关系过程鉴赏了她对萨利的感情:纯洁、忠诚、毫无私心、并具保护性,4个属性均携有正面含义。与此相反,克拉丽莎对异性之间的感情,却隐含地给予了负面的评价。当克拉丽莎和萨莉谈起婚姻,更是冠之以“灾难”。因为在婚姻关系中,男人总是处于支配地位,是对妇女独立自主的一种威胁。但是后来连续的3个物质过程却历数了萨利的不端行为。2个归属关系过程批评了萨利的不良行为举止:她是完全的肆无忌惮;她确实是荒唐。从克拉丽莎对萨利的负面判断,读者可能会预料克拉丽莎不喜欢萨利。然而连词But却使读者的预测落空,对克拉丽莎而言,萨利的魅力是无法抵抗的。尽管萨利的行为在许多方面有违她时代的常规,克拉丽莎对萨利依然充满了强烈的情爱。克拉丽莎的社会自我是一个非常遵从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女人,而内在的真实自我,却非常羡慕和钦佩那些敢于反传统,反常规,有着独立人格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克拉丽莎迷恋于萨利的深层原因。
2.3 物的鉴赏
物值的鉴赏涉及对文本、过程及自然现象的评价。鉴赏也有正面和负面,直接和间接之分。物值的鉴赏不仅针对具体的,还针对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的质量是抽象的物质,也可以被评价。这里我们将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评价克拉丽莎和理查德的婚姻关系。
2.3.1 彼得对克拉丽莎和理查德的婚姻的鉴赏
经历了与克拉丽莎的爱情煎熬,彼得继续想着对克拉丽莎的批评:
With twice his wits,she had to see things through his eyes—one of the tragedies of married life.With a mind of her own,she must always be quoting Richard—as if one couldn’t know to a tittle what Richard thought by reading theMorning Postof a morning![13]77
情态词had to携有客观的含义,外部的力量(传统的社会风俗)迫使她不得不用她丈夫的眼光看待事物,尽管她的才智超出他的丈夫2倍。高值情态词must也暗示克拉丽莎,一个保守党的妻子必须引用她丈夫的话,尽管她有自己的头脑。这里,彼得传达了克拉丽莎是一位驯服的妻子,为了丈夫的缘故,可以牺牲自己的思想观点。连词as if引出了一个虚拟语气,暗示一个人要想知道理查德的想法,只需读读晨报便可。彼得的评论再次确认了理查德缺乏想象力,暗含了对理查德的负面评价。理查德总是跟别人,而且是固执地,死板地学别人的样,他从未作过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而达洛卫夫人又跟丈夫的样,她的思想受到丈夫的左右,她没有真正的自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婚姻生活中,克拉丽莎一直声称“独立”和“自主”。因而彼得用“婚姻的悲剧”负面鉴赏了克拉丽莎与理查德的关系。
2.3.2 理查德对自己与克拉丽莎婚姻的鉴赏
当听说克拉丽莎从前的恋人彼得回来的消息,达洛卫心生忌妒。他感觉自己的婚姻受到威胁,但他努力说服自己,克拉丽莎满意他们的婚姻。
He had,once upon a time,been jealous of Peter Walsh;jealous of him and Clarissa.But she had often said to him that she had been right not to marry Peter Walsh;which,knowing Clarissa,was obviously true;she wanted support.Not that she was weak;but she wanted support.[13]117
克拉丽莎的丈夫,作为三角关系中的一员,去评价自己妻子和她从前恋人彼得的关系,未免显得主观且带有偏见。然而,通过三角关系中的另外一员克拉丽莎的心理视角,评价自己与彼得的关系却显得更加真实可靠。理查德借用妻子常对他说的话“她没有嫁给彼得·沃尔什是对的”,负面地评价了妻子与彼得的关系。关系过程“她这样说显然是真心话”表明理查德认同了克拉丽莎的价值立场。表欲望的心理过程“想要”表明克拉丽莎需要舒适,安定的生活。小句“她想要依靠”重复了2遍,强调了克拉丽莎拒绝彼得的深层原因。理查德能提供克拉丽莎所需要的一切,而彼得却不能。根据小说结尾萨利对彼得的评论:彼得什么都没有,没有儿子,没有女儿,没有老婆,到了这把年纪,连个家都没有,不知走向何方,甚至他还得依靠女人生活。因此,理查德通过引用妻子的话,从而间接地给自己与克拉丽莎之间的婚姻关系以肯定的鉴赏,同时还隐含地批评了彼得的失败。
3 结语
首先我们从语言的线索回应了2个问题:为什么克拉丽莎拒绝了彼得的求婚?尽管彼得求婚失败,为什么彼得和克拉丽莎还依然爱着对方?分析结果表明,他们互相之间的评价大都是负面的,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印证了对方的判断。实现人物判断的资源如下:1一些带有负面含义的形容词或名词评价了人物的性格特征;2一些归属关系过程直接判断了人物的品行,属性基本上是表达人物负面品质的形容词;3一些表负面含义的物质过程评价了人物;4一些心理过程表达了对人品的负面情感反应。由于这些负面评价,彼得和克拉丽莎最终未能走进婚姻的殿堂,但他们之间还有挥之不去的情感,特别是彼得。5表让步的连词but,yet,though等标记了反预期;6表情感的心理过程传达了彼得对克拉丽莎的积极情感;7隐喻正面评价了克拉丽莎的人品;8明喻表达了克拉丽莎对彼得的积极情感。
其次,我们理清了克拉丽莎迷恋萨利的原因。克拉丽莎非常欣赏萨利的性格。许多的修辞语言资源,如文学典故、隐喻、通感、意象和象征表达了克拉丽莎对萨利的异常的情感。表达积极情感的心理过程描写了克拉丽莎对萨利的爱。许多含有负面意义的物质过程和归属关系过程评价了萨利的不端行为。尽管如此,表让步的连词but和yet使读者的预期落空。表归属的关系过程积极地鉴赏了她对萨利的情感。
最后,我们从不同人物的视角评价了克拉丽莎与理查德的婚姻关系。彼得负面鉴赏了他们的婚姻状况,而理查德引用克拉丽莎的话,间接肯定了自己的婚姻。欲望型心理过程表明克拉丽莎嫁给理查德并不是她更爱他,而是她需要依靠。作为保守党议员的理查德能提供她依靠,彼得却不能。这就是克拉丽莎选择理查德的原因。
总之,通过《达》的态度系统的研究表明,除了词汇评价外,表概念意义的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成为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评价资源。由于《达》是一部诗意的小说,许多的修辞设置,如典故、意象、通感、明喻、隐喻和象征成为了小说评价的特殊资源。作为介入资源的自由间接思想,出现了许多的感叹句和反问句,传达了叙述者和人物的强烈情感。该研究扩展和深化了韩礼德和马丁等功能语言学家基于词汇语法的人际意义的研究,把小说的评价意义置于小句层和整个语篇层来阐释。
[1]MARTIN J 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in S.Hunston and 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42-175.
[2]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Longman/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3/2007.
[3]MARTIN J R,WHITE P.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4]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
[5]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04,25(5):31-35.
[6]李君,张德禄.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的韵律性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10,31(4):6-10.
[7]管淑红.前景化与意识流小说主题构建——试析伍尔夫短篇小说《邱园记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22-24.
[8] 张丽萍.以“评”说“法”:法庭辩论中的评价资源与实现手段[J].外语教学,2007,28(6):29-32.
[9]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态度系统研究[J].外语教学,2009,30(4):37-44.
[10]李荣娟.英语专栏语篇中态度意义的评价理论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5(4):30-33.
[11]李战子.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J].外国语,2004(5):56-63.
[1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WOOLF V.Mrs.Dalloway[M].San Diego:Harcourt,1981.
[14]WOOLF V.Mr.Bennett and Mrs.Brown[M].London:Hogarth Press,1924.
[15]IEDEMA R,FEEZ S,WHITE P R R.Media Literacy(Write it Right Literary in industry research Project-Stage 2)[M].Sydney:Metropolotan East Disadvantaged Schools Program,1994.
AStudy on theAttitude System i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FictionMrs.Dalloway
Guan Shu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On the basis of appraisal and narratology theories,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attitude system of the fiction and its realization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ove theme i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fictionMrs.Dallowayby Virginia Woolf.The study shows:Woolf’s narrative is about people,and so the judgments of characters are foregrounded;Their complicated relations are appreciated;Their affects are also evaluated.The assessments are made from different characters’points of view via free indirect thoughts.Apart from some lexical items,mental processes,relational processes and material processes are important appraisal resources of the fiction.By means of some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allusion,image,sensuality,simile,metaphor and symbol,the poetic fiction,Mrs.Dalloway,makes evaluations on characters and events.Many exclamations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 appear in free indirect thoughts.They convey strong emotions of the characters.In sum,this study will help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thematic meaning of the fiction deeply.
Mrs.Dalloway;appraisal theory;attitude system;engagement;love theme
H059
A
1005-0523(2011)03-0098-06
2011-04-1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Y0905)
管淑红(1966-),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叙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