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语言精确性的提升
2011-04-08李科燕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湖南永州425100
李科燕(湖南科技学院 美术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摄影艺术语言精确性的提升
李科燕
(湖南科技学院 美术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人类拥有丰富的语言,除了文字以外,还有图形语言,身体语言,而摄影是一种“图片语言”。“图片语言”相对于文字既有其直白的优势也有它的不精确不确定的一面,即模糊性。因此,摄影语言精确性的提升,需要长期艰苦的实践和学习。本文意在梳理和总结出有助于提升摄影语言技巧的几个实用观点。
摄影;语言;突破口;评判标准
人类有一种普遍的心态——爱好收藏世界。(包括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我们的先祖在衣食无着的原始阶段,就已经将所见所感刻画到洞穴的石壁上,为后来人们研究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而十九世纪美学家马拉美也曾经最具逻辑性地说:“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是为了终结于书本,如今万物是为了终结于照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类对于万物及精神、心灵的刻画,最初是以文字和书画的方式来实现的。20世纪以来,人类又发明了一种新的刻画途径——摄影。如何把握好摄影这门艺术,以充分实现人类刻画世界的目的呢?在此提供以下几点思考:
一、应以选材和立意作为突破口
任何一幅摄影作品的精美与否,都与其技术品质密切相关。胶片时代,人们偏重于讲究拍摄制作上的技巧,比如“F64小组”①“F64小组”由著名摄影家亚当斯、韦斯顿等人发起的,他们几乎只使用镜头特小光圈来拍摄,他们的作品具有清晰的影纹、丰富的层次、优美的影调、强烈的质感,其影像品质是普通摄影师所难达到的。就明确声明,要以技术上的无瑕疵来证明摄影这一手段可以成为艺术。而“纯影派”以其高品质和耐久性保存,获得了经久不衰的魅力。直至现在,“F64小组”的大画幅摄影与印放技术也难以被超越。然而,随着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时代的来临,摄影技术高度发展,摄影器材广泛普及。对于普通摄影师来说,原来技术上不可逾越的难题,数码相机就很容易克服了。如今数码相机使用的技术、技巧已经不再是摄影表达方面的问题,要获得质量上乘且曝光准确的照片已属易事,随之而来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衡量作品的眼光开始转移。今天,人们尤其注重对摄影作品内涵的审视。由此,选材和立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摄影创作中的选材,是摄影师精心选择自己认可的拍摄题材的过程。一个特定的对象,不止生发一种固定的含义,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摄影师如果想要真切传达某种意念或者想法,就必须在选材时有意地对所选择的具象含义进行定位。(这是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一种素质)也就是说,要根据摄影语言的特点,慎重地选取适合摄影表达的且在摄影表达中显得较为典型的拍摄题材。对此,加拿大有位著名摄影家的经验是:由远及近,由外至里,由小到大,由一般到个别;美国著名摄影家布赖恩·彼得森的经验是“尽可能在看似寻常的景象中获取不一样的感觉”。
另外,摄影作品可以表达的含义,可以说是没有范围限制的,比如一种思想、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觉等等。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大量的作品,之所以不成功或不够成功,其原因就在于立意上的失败,主要是表意的范围不明确,我们从画面中看不出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如何克服这种败笔?对一幅具体的照片来说,摄影师不可贪大求全,不可面面俱到,表达要有节制有分寸,什么都说了,就等于什么都没说。如果一幅照片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一种感觉,那么可以采取多幅画面的组合来集中表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采取组照的形式。事实上,摄影不仅仅是拍照片这么简单,用相机也不单单是复制现实存在的影像。照相机就如同作家的笔一样,不仅要让人物思想得以表现传达,而且要拍出作者的观点、认识、甚至是在作品中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一张照片要的不单单是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照片所反应的内容以及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灵魂,及其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类的关注以及记录。
二、以广博的知识做为思想武器
为什么摄影学到了一定程度就给人一种很难前进的感觉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摄影者不知道从哪里作为切入点。说到底,这还是因为摄影者的知识、修养不够用。因此,摄影切入点的精确,需要摄影者在知识、修养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认淸世界,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适合表现的题材,并得心应手地通过照片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大凡在摄影领域里有所作为的人,在思想上首先就是“高人一等”的。摄影家要让照片出来说话,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照片表达出来。要表达出理想的思想深度来绝非易事,每一副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表达上的奇迹。理想的思想深度需要摄影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人文知识。比如20世纪的著名风光摄影家、摄影教育家、“区域曝光法”的创始人安塞尔·亚当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以及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他们之所以能享誉世界都跟自身高深知识修养是密不可分.因此,摄影家要提高对摄影语言的应用能力,就必须以以广博的知识做为前提。
三、借鉴评判标准提升摄影能力
有人说,摄影五分钟学会,可一辈子难拍好照片。也有人说,摄影难就难在它太简单了。那么,要评判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北京电影学院唐东平先生的话很好地概括了笔者的意思 即“难易程度、创新程度、思想深度和美感程度”这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理解分别阐述这几个评判标准。
1、就难易程度这一点来说,“F64小组”在黑白方面的摄影成就就是前人所未企及的,提起“F64小组”摄影人都知道,代表人物有亚当斯、韦斯顿等,其影像品质是普通摄影师所难达到的。因此,其作品也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崇拜。另外,摄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就是的毅力、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比如,美国著名的“用生命赌影像”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他一生痛恨战争,想借影像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不再彼此杀戮,为了这些宝贵的新闻照片他几度出生入死于枪林弹雨中,用血肉之躯去换取莱卡相机里的一张张底片,他说,“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只能说明你离炮火不够近”。他在二战期间拍摄的战争照片迄今依旧无人超越。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在印度拍摄时误踩地雷,被炸得尸骨不存,可见,他是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照片的。
2、创新在摄影领域是知易行难。由于摄影以照相机作为创作媒介,它的表现手法有所制约,摄影创作中出现相同题材难以避免。费劲脑汁想到的题材,别人已经尝试过了,你认为当下最前卫的,传统知识的宝库早就存在了。因此,要想做到有“独到的见解”,就得广泛涉猎,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去审视四周,对所有同类作品预先有个评估,然后才能出推陈出新。
3、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其思想往往确切地蕴含在作品里,然而读图不比看文章,人们更难从图片中获得最准确最直接的摄影者的原始想法。因此,除了摄影时选材的精准之外,必要时还可以在图片中加以文字说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两者都需要在选材和下笔之前拍摄者有足够的思想深度。
4、在决定摄影作品美的品质和创作者的审美高下方面,美感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幅好的作品在形式上的美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形式的美体现着思想和内容美,与内涵美相得益彰。学者们把这种相得益彰归纳为不同的类型,如优美、壮美、凄美等等。
结 语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在创作过程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运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去探索生活的实质,摄影者创作的前提是对于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观察、体验、思考和评价。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理念才会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1]唐东平.摄影作品分析[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2]罗兰·巴特著,赵克非译.明室[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2003.
[3]苏珊·桑塔格著,艾红华,毛建雄译.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G426
A
1673-2219(2011)08-0198-02
2011-03-24
李科燕(1981-)陕西西安人,助教,西安美术学院 2009级艺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教学。
(责任编校:何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