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艺术与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
2011-04-08邹冬梅毛浩然
邹冬梅 毛浩然
(1.福建经济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批评话语艺术与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
邹冬梅1毛浩然2
(1.福建经济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文章综述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内涵和成因,剖析了批评情绪化、泛滥化和急躁化等误区,提出逆反心理防治应做到两个转向,一个结合,情感投入,方法创新,强调思想教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多管齐下,重在“八性”,并论述了什么时候批评、应该批评什么、如何进行批评等批评话语艺术。这些措施将有效增强逆反心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青少年;逆反心理;批评话语;思想教育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 negativism,《英汉辞海》把逆反心理解释为:“1、否定的态度、怀疑主义,一种心理状态;2、违拗症、抗拒症,一种拒绝所要做的事,按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或任意做某件与所要求的事不同的事的倾向。”[1]这一解释将逆反心理既归结为心理状态又归结为行为。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应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2]。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3]。在逆反心理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构成要素中,对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即现实生活中理通情不通的现象,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有三种:“一是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人们的好胜心理,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如青年人的偏执、好表现自己,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三是生活定势作用的影响,这指在一定的客观形势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定向认识。”[4]
一 逆反心理的成因
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受教育者在原有心理定势支配下,对不符合原有心理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所持的抗拒心理,或对内容相同、形式单调的信息过量传播所持的抵触、反抗的心理倾向。[5]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有评价逆反、情感逆反、行为逆反等三种表现形式:评价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作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持相反性倾向。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宣传不认同、不信任,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不公正的事例或阴暗面以偏概全地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宣传的正面形象作反面评价。情感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在其工作中蕴涵和表现的情绪、情感倾向性的拒斥、反感。行为逆反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采取与教育者所要求相反的行为。三种逆反心理是相互联系的,评价逆反可以激发情感逆反,进而导致行为逆反,而情感逆反可以引发评价逆反,只是三者表现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6]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玉汉辉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素养,难以做到“晓之以理”。第二,教育主体形象不良,缺乏威信。第三,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第四,教育方法违反民主原则。第五,教育氛围与教育内容不协调。这种观点把教育者方面的因素列为主观因素,而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之外的其他因素列为客观因素。[7]田丰指出主观上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客观上,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有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的影响。[8]而戴艳君等将逆反心理的成因分为超限、信度、禁果、自主四类[9]。(1)超限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强,过于集中而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的心理。(2)信度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态。(3)禁果逆反心理。“禁果分外甜”。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做。对于那些内容反动下流的文艺作品,越是告诫青年学生不要看,他就越是千方百计地非要看不可。(4)自主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指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而为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受教育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二 逆反心理的防治
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加强防治。
(一)两个转向,一个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批判型”转向“建设型”,由“行政型”转向“服务型”,从追求“同—律”,向“同—律”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观念转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特别是忽视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二)情感投入,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是情感的传递者、沟通者,才能为克服逆反心理提供有力武器。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投入积极的情感,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指导思想,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在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方面要实现三个转变: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互动型的方法转变,从显性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防堵型”向“疏导型”方向转变,教育者要力争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理,艺术疏导,而不是简单禁止,以减少“禁果效应”逆反的发生。
(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防治消除逆反心理,就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多管齐下,多法并举,可供选择的方法有明理法、融情法、身教法、适度法、缓冲法、参与法等,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力戒“假、大、空”,做到讲真话、讲真事、讲真理,不言过其实,更不能凭空捏造、虚构典型。要给受教育者以缓解心情、思想的时间和机会,使受教育者在参与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10]实践证明,无意识教育法也有利于防治逆反心理:(1)运用“自己人效应”,与被教育者保持“同体现”,缩短双方问的心理距离。(2)依据“进门坎效应”,注意隐蔽教育目的,就可以运用“无压力屈从”的登门坎技术来纠正逆反心理。(3)运用艺术感染法,避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直接接触,避免生硬的说教,用艺术美来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消除逆反心理。(4)运用环境熏陶法,在教育中注意教育环境的塑造与变换,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转移学生的兴奋点,消除逆反心理。5)运用兴趣化解法,把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受教育者感兴趣的活动中开展教育,淡化逆反心理所指向的兴奋点,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多管齐下,重在八性
(1)教育内容真实性。即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递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信息与内容。(2)教育目的内隐性。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教育目的隐蔽、间接的教育方法,可以使人们消除不平等感和逆反心理,容易使人们敞开思想,教育效果才能更巩固持久。(3)教育方式多样性。即要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行,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11](4)教育情感人文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人文关怀中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5)教育方法创造性。即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当今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育方法,变单一型、封闭型的教育方式为复合型、开放型教育方式。(6)教育类别层次性。即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大一统。(7)教育者人格魅力性。即教育者要以自身过硬的人格特征、精神境界、知识底蕴和综合素养去影响、教育受教育者。(8)教育激励综合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不能落入单纯的物质奖励的单一俗套中。
三 批评的误区
“玉不琢不成器”,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许多教育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和学生好好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甚至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学生犯错了,到底该如何批评?教育者在批评学生时都有哪些误区呢?
(一)批评情绪化
一旦学生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或教师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手舞足蹈,分贝高,语速快,狂风暴雨,酣畅淋漓!可教育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当自己大费口舌的时候,学生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教育者在呵斥学生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学生马上条件反射:“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如此痛快的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学生惟一的选择就是等待这声暴风雨的结束!其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教育者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学生的尊重,又如何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痛改前非呢?
(二)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家长或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非得来个秋后算账,扯到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都要进行镜头重放,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说得学生翻眼皮,撇嘴角,低脑袋,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因此,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绝不翻“陈年老账”,否则不仅会让学生对教育者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旁涉太多就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
(三)批评急躁化
很多时候学生犯错后,教育者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许多时候学生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育者却已经急不可耐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不知者还不为过呢!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教育者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学生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可能就是由于教育者过早过多的干涉、频繁琐碎的干预、急躁泛滥的批评,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四 批评话语的艺术
“话语通道涉及到谁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境下说什么,并将对受众产生何种效果。”[12]批评话语要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语境的特殊性为基础,“注重德育话语的目的意图(何故)、话语对象(何人)、话语切入点(何事)、话语时机(何时)、话语场合(何地)以及怎么说的话语修辞艺术(何如)。”[13]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者的知识和双方的共享知识,说话人能够采用简单的策略推测出听话人的知识。“语境不仅是客观的社会情景,而且还应该包含主观成分,必须要容纳和话语参与者相关的交际环境。”[12]具体到批评话语艺术,涉及面众多,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什么时候批评
当学生第一次犯错误后,教育者只需要告诉学生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才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学生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学生也尊重教育者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能让学生不被失败的阴影所束缚。
如果学生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学生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进行适当的批评。
(二)应该批评什么
在学生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谅解,第二次错了就可以选择严肃批评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情合理的。“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出更多是由于态度问题所致。所以批评是针对重犯的态度而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教育者要给学生第一次改错的机会,如果第一次犯错就批评,就操之过急了。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教育者更应该做的是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甚至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往往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三)如何进行批评
如果学生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严重影响功课,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次犯错说理约定。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教育者应该耐心说明开导,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急于大发雷霆,动辄打骂!而要和学生约定一个方案,要求学生保证,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2)再次犯错可选惩罚。当然学生毕竟是孩子,可能挡不住诱惑又偷跑出去玩游戏了。此时教育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你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另一种是根据约定,让学生践行承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此时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学生还可能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第三次,但也不可否认,学生可能更讲“义气”,在信任和尊重的人文关怀中,学生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也会更愿意选择事先与家长或教师先打个招呼。
当然,有的父母根本不让学生玩游戏或上网,又有点过犹不及,可以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学生玩游戏或上网,要疏堵结合,才能收到实效。其实,学生的错误更多是由于教育者教化不当造成的。遇到学生出问题时,教育者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是失礼无能、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的表现,只会让学生看不起。所以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育者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能否和学生先说一声“对不起”。很多时候,在表达了对学生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 语
教育者恨铁不成钢,但是不知如何才能助铁成钢者不乏其人。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家长与教师并不好当,但是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把它做到最好。在学生面前,教育者必须考虑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意味着什么。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学生从教育者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学生不是一块任我们随意雕刻的石头,而是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天性的个体,家长与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扬长避短甚至扬长补短,因材施教,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学生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可能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也就不足为奇。我们期望学生健康成长,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教学相长,才是教育的真谛之一。我们不要忽视教育自身的局限,要给学生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家庭与学校教育十分重要,但不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同龄人和社会的影响,学生真正的成熟还需要在独立生活中探索。对于学生,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知晓无法左右。我们只需要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到最好。放下多余的负担,还学生真正成长的空间,消除逆反心理,去实现教育的真谛: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1]王同亿.英汉辞海(下)[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2]陈新.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2).
[3]田丰.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01,(1).
[4]龙惊云.奇妙的逆反心理[J].心理世界,2005,(6).
[5]陈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逆反心理分析[J].求实,2005,(2).
[6]宋绍成.关注逆反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7]玉汉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J].党政干部论坛,2000,(8).
[8]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3).
[9]戴艳君,李为君.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求实,2002,(2).
[10]陈传银.逆反心理与疏导艺术[J].领导科学,1999,(2).
[11]邹建良.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
[12]毛浩然,徐赳赳.话语、权力及其操纵——《话语与权力》评述[J].外国语,2009,(5).
[13]邹冬梅,毛浩然.“五性”原则建构有效的大中专德育话语[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4).
The Ar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d Control of Negative Juvenile Mentality
ZOU Dong-mei1, MAO Hao-ran2
(1.Fujian Economic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The thesis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and formation of negative juvenile mentality. Overly emotional, misused or impulsive criticisms prove to be inefficient in the long run 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gative mentality, with more emotional input and through flexible innovative methods should be made a point of. The art of critical discourse like what, when and how to criticize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the hope that the negative mentality could be cured with a clear purpose and in a practical way.
juvenile; negative mentality; critical discour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G44
A
1673-2219(2011)08-0161-04
2011-05-18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类项目(项目编号JA09380S)。
邹冬梅(1970-),女,福建霞浦人,福建经济学校讲师。毛浩然(1972-),男,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