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论语》中值得吸取的思想精髓

2011-04-08王其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论语儒家孔子

王其林

(武冈师范学校,湖南 武冈 422400)

试论《论语》中值得吸取的思想精髓

王其林

(武冈师范学校,湖南 武冈 42240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而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是《论语》。文章着重探讨《论语》中哪些思想精髓有利于当代学生的美德形成,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思想精髓的探讨,来说明《论语》中哪些思想精髓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美好品德。

《论语》;美德;当代学生

一 培养当代学生的凛然正气

孔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有崇高理想。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道出了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只有具备了崇高理想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才能真正做到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屈原的爱国思想让他从容赴死,美名永世传扬,岳飞的“精忠报国”使他无畏奸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勇气概,让外国列强无不胆战心惊、闻风丧胆。酷爱读书的匈牙利贵族查洛斯特公爵被推上断头台,押解途中他仍在看书,等到脖子被架上断头台,人头就要落地了,但公爵大人还没忘记给书中精彩句子划线做记号。可见在他心目中,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好句子却万万怠慢不得。生命就要结束了,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这个时候读书还有什么用呢?临刑时刻查洛斯特公爵却仍在认真地读,他实在是尽最大可能地延续自己的生命,因为读书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必需。所以面对死亡,他才能如此从容,毫无畏惧。孔子及其弟子在身处困境时,正是出于对自己理想的坚守,才化险为夷,其大智大勇令人折服。我们学习儒家经典,就是要学习这些圣人、先哲们这种凛然正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坚守理想、无私无畏的思想品质和精神。

二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但孔子主张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来致富。“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吿子上》)孟子认为在生和义的选择上,如果活着不合乎义,那宁愿选择死。优厚的俸禄如果来之不义,那对我又有何益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充分彰显了荀子等古哲先贤在义利面前鲜明的荣辱观念。

在2500多年前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对于义和利有着明确的取舍标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强调道德而忽视经济利益这诚然不对,那么在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为了金钱和利益,如果我们不讲社会公德和道德,泯灭良知,不择手段,舍弃我们的道德原则和做人准则,这种价值观同样是不可取的。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要通过对古人的义利取舍原则的探讨来培养我们当代学生正确的义利观。

三 培养当代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孝悌之道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孔子十分重视孝悌之道。

首先,孝悌是指敬爱父母和顺从兄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对父母只知赡养而不恭敬与养犬马无别,不是孝。孔子讲的孝不单纯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奉,还包括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因素、主观意愿和行为方式。对于孔子的孝悌之道,颜炳罡先生认为,有孝敬父母的爱心和强烈愿望比仅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更为重要,而后者才是孝的真正本质。(颜炳罡《孝悌之道与社会的和谐安宁》)

其次,孔子的孝要求儿女“无违”。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分析说:所谓“无违”,是不违背社会的规范,即坚持原则,对父母不迁就,但又不违子女对父母之礼,故不能太强硬,避免反目成仇。等到父母心情好时,再委婉劝谏。假如父母还不接受,做子女的虽心中忧愁,没有怨恨。(《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认为,相对于颜炳罡先生把“无违”理解成子女要无条件地绝对服从父母来说,郭齐勇教授对“无违”的解释更中肯,更得儒家精髓。他进一步分析说,儒家“孝”的观念中包含了不能陷亲人于不仁不义的内涵。“无违”就是不违背礼。注意,不是不违背父母的一切意愿。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所以,爱父母,孝顺父母,不是一切都听父母的,不是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而是在听从父母的话、满足父母意愿时,以社会公认的尺度、法则、规矩、规范来办事。如果父母让子女做非法的、不合理的事,子女做了反而是不孝,即陷父母于不仁不义。父母活着的时候,做子女的在礼的规范下,尽心竭力地服侍他们;父母死了,做子女的在礼的规范下,来安葬、祭祀他们。这是“孝”的本意。

对父母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一向推崇的传统美德。它要求我们不仅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还要让他们在精神上真正得到心灵的慰藉。真正的“孝道”,是让父母生前充分享受人生的安乐,死后对他们表达由衷的哀戚之情。我们如果过分强调传统“孝道”,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使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大大失衡,完全否定子女个人的主体存在及其价值,子女完全为父母而活,成为父母欲望和权力的牺牲品。这无疑是走向了一个极端。任何东西只要把它推向极端,就立刻会显现出它的荒谬。因此在愚昧腐朽的封建家庭里,“孝道”就往往成为“吃人的礼教”。但如果因为这一点或用所谓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甚至西方一些存在主义理论来彻底否定“孝”,这实际上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结果也是相当有害的。经济市场化,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导致当代中国家庭人际关系和相互责任普遍淡化。年迈贫穷的父母往往被视为子女的“累赘”,而有时竟成为子女漠视、打骂、禁食、遗弃、驱逐、甚至杀害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孝道已荡然无存。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所谓“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本”,它把孝视为做人的根本。就是封建帝王都标榜“孝治天下”,儒家则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视为“孝道”的最高境界。“孝”从其起源看,并不具有所谓的“封建毒性”,完全是发乎情,止乎礼。传统“孝道”中的内核“仁”(人道)与“爱”(爱心)可以成为“现代新孝道”的内核之一。“现代新孝道”的内核也有其现代性,那就是其中内置的人格平等、民主协商、互助互爱、交往理性等。只要我们对此科学地继承,那么,压抑个性、摧残人性就能转化成个性自由发展,父尊子卑就能转化为父子关系独立、平等、相亲、和谐。这对于培养当代学生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当然,在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无疑也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四 培养当代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当下有人把教师看成是高级保姆,也有相当多的人打心眼儿里就看不起教师,有些家长认为:我交学费给校方,校方就得替我管好孩子。师生关系简单地就如同店方和顾客的买卖关系,有的甚至把它看成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从这种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哪里还谈得上尊敬教师,还谈什么师生感情、师道尊严。类似学生殴打教师这样的事例常见诸报刊媒体上。例如:公元2007年6月11日,因制止某学生上课玩手机,湛江市第四中学高中班主任梁老师被该学生打得右眉弓、左下眼睑及双眉之间均严重破裂,鲜血直流。又如:阜宁县中学初一班教师姜丽华被身为警察的夫妇及其三名亲属打得大便失禁。更有甚者,2008年10月4日晚,山西朔州二中当晚巡视教师郝旭东,被一名正抽着烟的 16岁男生残忍杀害。且没有任何理由(2008年10月21日《三晋都市报》)。还有,湖南某高校一法律系大学毕业生将一名25岁的大学英语教师残忍杀害并实施奸尸,凶手对着被害者捅了13刀,“并对奄奄一息的被害者实施了强奸”。如果你在“百度”搜索条里输入“学生殴打老师”这字眼,你会惊讶地看到——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97万篇。你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吗?而据2007年2月2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将近一半的教师遭受过学生的殴打,90%以上的教师遭到过辱骂。(教师支持网)

透过学生中这些恶行及暴力的事件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的确师德缺乏、爱心缺乏、不能为人师表,但校园的血腥和暴力它所凸显的是教育的失败和无奈,更说明我们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光环早已丧失殆尽。而这种师道尊严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今天我们学习《论语》,提倡尊师重教,用传统美德重塑校园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非常必要了。

五 培养当代学生诚信待人的优秀品质

孔子把“信”视为做人的一项重要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古代的马车在辕前面有一个用以套牲口的横木,横木两头有一个连接车辕的活销(关键),大车的活销叫輗,小车上的叫軏,车子没有它,就套不住牲口,车子自然无法行走。孔子用这个生动的比喻强调,人而无信,便不能做人。所以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处世做人的道理,孔子把“言忠信”,说话要忠诚老实,放在第一条。(《论语·卫灵公》)朱熹也说过:“信者,言之实也。”(《四书集注》)可见,信在古人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儒家还把信作为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认为,即使治理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对百姓也要信而无欺,否则国家就会治理不好。子贡曾经问孔子,治理好国家要具备哪些条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既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还要老百姓相信这个政府。如果这三条不能完全做到,孔子认为,可以先去兵,再不行,去食,但信却万万丢不得:“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孔子强调君子做事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辞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他把义看作做人和处理事务的基本道理,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经途径。孔子所讲的“信”“义”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它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仍然是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它对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面对义与利如何取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少数人利欲熏心,颠倒义利关系,见利忘义时,我们难道就不能提倡孟子的“舍生取义”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吗?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说,要克服和抵制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坑蒙拐骗、钱权交易等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不道德行为,在中国需要提倡和弘扬儒商精神。他认为,儒商精神主要体现为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和“诚实守信”。因此,学习儒家经典就是要培养当代学生诚信做人。

六 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待人原则

孔子的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会面临诸如卫生劳动与学习、为班级服务与个人学习、寝室小集体生活与个人生活习惯、评先评优、考试作弊与诚信守纪、领导与教师的严格要求乃至表扬和批评等等一系列的矛盾,如果我们能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话,这样也就会少了许多误解、矛盾和痛苦;如果我们能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去无私地帮助、关爱别人的话,我们的学校生活也就会多了很多快乐和阳光。

七 养成学生反省自我、见贤思齐、勤奋苦学、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儒家学说提倡“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果我们能经常做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发现过失,及时予以纠正。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能积极向他看齐,看到别人有过失就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缺点,从而不断完善自身。有关勤学苦读的事迹,儒家许多名篇中都有大量记载。荀子的《劝学篇》通篇举例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都是儒家倡导的刻苦学习的典型事例;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要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实事求是、勤学好问的学风;在学习方法上,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学习与勤奋思考相得益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效做法;《三字经》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等劝学名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香门第”、“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知识熏陶、强调勤读苦学的重要性。

八 让学生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主张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年代,也就是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昭示天子政权旁落诸侯、大夫争相专权,甚至出现弑君犯上、血溅宫廷的残酷场面。鲁隐公四年,卫国国君定被杀,鲁恒公2年,宋君与夷被弑,鲁文公十六年,宋君杵臼被杀,晋君夷皋被杀等等。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子的这番话也体现了孔子主张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政治思想。他认为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治国之道也是以和谐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遵循和谐的原则。

儒家思想中还有很多珍贵的思想资源,比如舍生取义、公而忘私的奉献情怀;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气节;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等,对于教育我们学生如何做人、处事、立身、立业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校:张京华)

B222

A

1673-2219(2011)01-0072-03

2010-10-01

王其林(1963-),男,湖南武冈人,武冈师范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