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满人间:《老子》永远活在人们的思想言行中

2011-04-08周远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老子论语孔子

周远成 周 纯

(1.衡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法律系,湖南 衡阳 421008;2.衡阳市华宇现代电器批发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5)

大道满人间:《老子》永远活在人们的思想言行中

周远成1周 纯2

(1.衡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法律系,湖南 衡阳 421008;2.衡阳市华宇现代电器批发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5)

文章为作者新著《〈老子〉今说》的导言。《〈老子〉今说》以王弼《老子注》为基础,从体例、界说、异说、讨论等方面广泛搜集版本、考校异同、探求原意,充分汲取前贤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一书作了排校、比勘、直解,可作为《老子》研究的参考。

道家;《老子》;《〈老子〉今说》

自古以来,老子是一个谜,老子的《道德经》中“德经”、“道经”次序或分章也是一个谜,而老子《道德经》的流传影响和对后世作用更是一个谜。后世运用老子的思想观点,上至君王,下至臣儒,都喜欢“外示儒术,内用黄老”。然而,又似乎有些躲躲闪闪,以及自他的出生、身世到著作写就流传,简直给人迷雾重重,恰如后世人所说的“李耳伯阳即老聃,其人其事俱难言。或云春秋老莱子,或云战国太史儋。闻道东周守藏史,愁煞西汉司马迁”。[1]

读《老子》,人生就变得淡定、从容,富有诗意;读《老子》,生活能充满快乐、幸福、美满韵味;读《老子》,人们的生存空间会如此广阔、自然、无为。《老子》之所以富有如此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其蕴含道德哲学、自然哲学、道术哲学、政治哲学、认识哲学、人生哲学、养生哲学、艺术哲学、教育哲学等丰富的生存智慧、祥和宁静内涵。阅读《老子》,如同与一个广博精微、睿智深刻又富有才情的世故老人在促膝谈心,交流各自的人生体悟、生活经验和处世大法。大凡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艺术大师或企业家等,都与《老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都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理路上对《老子》有其深刻的感悟或独到人生体悟和理解境界。

《老子》一书,提出贯通全书“德”、“道”概念的宇宙人生论。老子以慈、俭为人生第一推动力,贯通一个人从初始入世到终极人生的智慧结晶,并以有(物质)、无(时空)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推动激荡成形外象,是一种自然无为、生态生存的理想追求境界。在老子看来,道,是创生动力;德,为生长品质。也就是道创生万物,分化为德;德是道之一体,生命根源之地,老子正是立足贵生需要,欲从深刻的生存忧患中,超脱出来,顺其自然,从虚、无之德,到体道安全之德境界,以求得人生的自然安顿和精神的自由快慰。

《老子》,是笔者最为喜爱的一部书。主要爱其三点:一“少”,字数不多,仅五千文;二“博”,博大精微,无所不包;三“广”,广阔胸怀,大慈大悲。1978年来,它就伴随我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给了我们无限的人生智慧、给了我们生活慰藉、给了我们生存力量,还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等等。当初,买、读到的是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修订本)》,虽然纸质较差,但我很珍惜,尽管不时翻阅,至今仍如新书。至2009年12月,收购齐了任老的4种《老子》译本。久而久之,总觉有些问题与任老的解说有不一致的思维看法。为此,一方面开始大量搜求有关的“完说本”,一方面就为己研究之用而积累,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写了一些有关文章,[2]这本书也就是这数十年来积累资料而撰成的。

数十年来,我们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收集,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关老子的碑帖墨迹,如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楷书《道德经》、元刻楼观篆书本《道德经》等,这些都是研究《老子》一书版本、文字演变发展轨迹之原始材料;一是宋元以来老子旧注版本,如宋代范应元《老子古本集注》、宋刊河上公《老子章句》、敦煌本《老子五千文》等;一是其他各种刻本或老子名注影印版本,如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明正统《道藏》本;一是出土和今人研究注释本,如高明《帛书老子校注》、杨树达《老子古义》、朱谦之《老子校释》等;一是有关老子的综合研究本,如孙以楷《老子通论》等等。

大凡《老子》各种版本、各种注释本,在所见范围都一一检视,最后,以通行本武英殿王弼《老子注》为底本,为保持《老子》原貌,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只有少量的稍作勘正,而校勘以帛书本、竹简本、宋本、元代遗存的墨迹和碑刻本等,都一一罗列于各章异文、或参考文献之中,以备查考,故在尽量广集前人之说基础上,参合己意,集翼成裘,撰而成册,名之曰《〈老子〉今说》,作为方便自己研究之参考。

(一)体例

分为原文、今说、题记、异文、思想源流、纵横链接、心语等,是为本书的基本框架结构。原文主要采用王弼《老子注》为主;今说与原文对应,以直译为主,辅之意解,尽量追寻老子原本之义;题记,或概述、补充解说,或有不同见解、文字的叙述等;异文,即校勘异文集说录要,主要在武英殿王弼本的基础上,校以宋刊本河上公《老子章句》、帛书本、楚简本以及范应元本等;思想来源:一般列出老子以前或老子同时代的文献,有选择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附于各章之后;纵横链接,即道即儒即释即俗,是把平时所读所见的一些语录、谚语、格言、对联、成语、俗话等分别摘录在大致相对应的章节之下,不求完备,聊供自己开阔思路,为研究参考之资。心语,即自己见闻感悟之语。

(二)界说

关于“道”、“一”、“有、“无”等术语。“道”,一般作自然规律、法则、原理、方法等;“一”,不作“道”解,在《老子》中,有“太一”,本原、本始、元始等,也有“一致”含义。“有”、“无”,是道的两大互化元素,如同《易》之“阴、阳”变化。在老子看来,有,是有形体的物质,无,是无形体的空间。“三”,老子认为,一生天地(即一个时空形式、持载万物),而成为“三”,包括“一”与“天”、“地”之生化关系,相当于催化元素(气虚、虚空),是阴阳、有无以至于万物的生化关系之载体介质——气虚。

(三)异说

在解老和老、孔关系中,存在不少分歧。如“绝学无忧”、“绝圣弃智”,后句在竹简本中作“绝知弃辩”,对于《老子》原意,不能凭空划分唯物、唯心,或贴上阶级之类的分析法,这样有违远古老子思想表达的原意。所以力求客观,或以老解老,或追索老子思想之原初含义,以提供研究参考线索。如“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中的“绝”,并非杜绝、抛弃等意,这里是“最高明的”、“最好的”意思。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这怎能说是老子反智的理据?也无须为老子强为辩说解脱。事实上,老子并非反对智慧,而是要求人们顺其自然规律行事,抛弃那些伪智、伪识、奸诈等之强行人为的害人巧智、诡辩而已。

(四)讨论

思想内涵异说例举。当代,在老子译解中,有四大阵营:唯物、唯心、阶级划分法和自然法则等,一般不离这四者。如任继愈先生四译《老子》,笔者首先接触的是其《老子新译》(1978)、至2009年12月花了数十元邮购到《老子今译》(1956)后,以及陆续购到《老子全译》(1992)、《老子绎读》(2006)等共4种译本。《老子今译》是用唯物主义译解的,而《老子新译》翻译却改为唯心主义为主的,受到了古棣先生的批评,后来的两个译本有些折中,但都是以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和译解《老子》一书的,对于老子的“道”,任老终其一生,认为“老子自己没有讲清楚”[3],尽管各家争论不休,唯物也好,唯心也罢,谁也没有说服谁。至此,还没有完全理清老子“道”论的真正内涵之义。古棣是用阶级分析法的,在《老子校诂》、《老子通》就如是,本来好好的,标签一贴就变味了,这种分析虽有可取,但有失公允。在众多的今注今译本中,朱谦之先生《老子校释》搜集勘正很详尽;杨树达先生《老子古义》“搜检诸子古史之说《老子》者,附益之,合为一帙”,“学术源流,庶几无悖”,汇集古文献史籍中有关老子之说至为丰富;陈鼓应先生译文很美;高明、李零两先生考辨很精,新解独见迭出,使人如入宝山,受益多多。尤其是孙以楷先生在《老子通论》中的分析,客观允当,受益良多,使人们认识并看到一个真正的有“道”的老子形象,睿语精彩纷呈。对于这些,大多采录在题记、或校勘异说之内。

老、孔先后说略。胡适先生把《老子》放在孔子《论语》前,冯友兰先生则把《老子》摆在孔子《论语》后。胡适应是正确的,笔者同意其看法。从《老子》全书读来,或古文献记载表明,孔先老后并不成立,一是老、孔对“名”、“礼”的反省。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必也正名乎?”老子则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无名”。据史籍载,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连孔子的弟子都如斯说,儒家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记载;二是《老子》一书,没有一个“性”字,更没有“性善”的观念。而老子却是第一个人性善论者,老子的“善”,是自然无为,像水一样谦下。但“性”字的流行,乃在战国初期以后,所以《论语》中也只有两个“性”字。[4]三是孔子《论语》中的“道”、“水”看法,与《老子》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老子表达的是春秋前自然无为的思想,而孔子述说的是春秋末仁智观念。同时内外证也不少,对于“水”,老、孔的看法也不尽一致,老子取其博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胸怀气度;而孔子则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自己个人体验的风格(《论语·雍也》)。四是《老子》虽属于个人专著,而有如《诗经》体裁,是集当时智慧、格言、警句、俗语之大成。就诗体发展来说,《诗经》中就有个人的作品(如许穆夫人《载驰》),诗化语言的《老子》,正反映了当时那种语言快速传播的时代特征,其中的大量格言、警句、俗话等,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这种诗化语言是时代精炼表达,有利于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大众化、通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语言。五是老子主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而孔子则做不到这一点,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是反对老子的“以德报怨”主张的(详见《老子今说》“六十三章题记”、《论语·宪问》)。六是“圣人”、“君子”演变发展,可为老子早于孔子又证。在《老子》一书中只有“圣人”、“善人”、“侯王”、“民”等非具指人名词,这是老子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吸收,也是当时带有普遍性词语,没有具体的人物指代;其中“君子”只在第三十一章出现过,而“圣人”频繁出现;而《论语》中是“君子”多于“圣人”,孔子不知“善人”是什么?他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第七》)。七是据蒋锡昌先生《古代引老经最早之人考》,认为最早引《老子》的是春秋末与孔子同时代的叔向(引《老子》四十三、七十六章句),其事见于刘向《说苑·敬慎》记载。《论语》中的“无为而治”、“有若无,实若虚”等语本于《老子》(《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就其著述的各自流传体系来说,整部《老子》除了自绘道者之形象外,没有具指对象的人物形象描述;与《老子》相较,而《论语》涉及的人物众多,虽非孔子亲自留下的东西,却其中人物形象各异,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妙趣纷呈。

《〈老子〉今说》以王弼《老子注》为基础,参校帛书(及其他传世本)稍作订正。《老子》的传世本,分为河上公的民间系统与王弼的文人系统。传说河上公是住在黄河边上的隐士。他把原来不分章次的《老子》编为上、下篇 81章。上篇《道经》共37章,下篇《德经》共44章。而王弼整理并注释《老子》,使其文字更精炼晓畅,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河上本、王弼本相反。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种)好似节选本,共两千多字,为目前存世最早的《老子》版本。相比之下,传世本《老子》虽不能无误,但比帛书本、竹简本却文从理顺,内容清楚,音韵生动,气势绵延,更适合今人研读。[5]

识读《老子》,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心态的人,收效都会各一。对于《老子》,从不同角度可以读出不同的韵味,得到不同的收获体验,有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可用西式的原理来解读,也可从中国传统文化去解读。从唯物去看,是朴素辩证客观的;从唯心看,有唯心主观的形而上学;从阶级分析看,有阶级的内涵;从兵家看,有兵家大略;从养生学看,可以修身养性;从教育看,“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从管理学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似乎是一面镜子,人们总能借它照见自己的长相,等于是你在一本经典之作里面看了半天,所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样子;它好像镜子一样,至于老子本身有什么用意,不见得说得清楚。”[6]这就是《老子》博大、丰富和深远的精神生长魅力。

数千年来,对于《老子》原著,有解说的、有注释的、有综合研究或发挥的,达数千家之多,虽为后人认识、了解、考证《老子》原义提供了便利,但“古今毕竟异时,新旧究实不同”,也会解《老子》则《老子》失,注《老子》而《老子》误,并非老子的本来面目。在这众多的批注、解说本中,竟然到处充斥着迂解和曲解,简直令人吃惊,不可思议。显然,尽管站在前人肩膀上,自可省力多多,然事实却告诉我们,任何解说《老子》的版本,都不是老子的原意,即使最为接近,也有说解者涵养、主观理念干扰、或时代意识之差距。所以,读《老子》,必读原著。同时要结合《易经》、《庄子》来读,也可与《墨子》、《论语》等参读,今人有“庄无老无以溯其源,老无庄无以扬其波”(严北溟)之说,[7]是有其道理的。

总而言之,不管今人对《老子》解说得如何完美,都永远是今人在看《老子》、在读《老子》,在说解《老子》,甚至于在肢解《老子》内蕴、语言的原汁韵味,而非庐山真面目,故特将此书名之曰《老子今说》,其意可明了。然《今说》是否稳妥不敢说,却有助于致力《老子》研究者免于查找翻检之劳,有开阔研究思路之功,是不烦多言的。知我罪我,任凭世俗各取所需。让我们记取: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1]黄玉顺.咏老子[DB/OL].confucius 2000网.

[2]周远成.无为无不为——老子的管理境界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孙以楷.老子解读[M].合肥:黄山书社,2007.

[6]严北溟.从道家思想演变看庄子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7]傅佩荣.老子的智慧[A].道家二十讲[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张京华)

B223.1

A

1673-2219(2011)01-0069-03

2010-11-10

周远成(1956-),男,湖南衡山人,管理学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大成管理学、大成管理哲学以及《老子》、《论语》等文史哲管会通研究,著有《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大成管理哲学与〈老子〉今说》(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等。周纯(1985-),男,湖南衡山人,市场营销经理,从事市场营销管理与《老子》研究。

猜你喜欢

老子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