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温病学》PBL教学方法的思考
2011-04-08高恩宇张福利马伯艳冷德生刘春红
高恩宇,张福利,马伯艳,冷德生,刘春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医/中西医结合·
关于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温病学》PBL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恩宇,张福利,马伯艳,冷德生,刘春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针对七年制学生《温病学》教学有必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而进一步提高七年制学生的临床纯中医思维与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温病学;PBL;七年制
《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是在以临床专业为主的学生中开设较晚的一门课程。我校七年制学生在第6学年第1学期开设此门课程,这一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中西医知识,并经过临床实习见到大量的病例,因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针对此期的七年制学生有必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而更进一步提高七年制学生的临床纯中医思维与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也正适应此期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倡导学生在问题的环境中去探索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温病学课程既有理论课性质,也有临床课特点,并与此期七年制学生的学习与临床实习相结合,可以促进《温病学》在七年制学生中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七年制学生的中医思辨性思维。
1 教学对象
七年制学生较普通本科生的高考成绩高,知识积累较为丰厚、记忆知识及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钻研精神,并能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有时思考问题方式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甚至难以令人接受,这些都是每届七年制学生的特点。如果这些特点在良好的教育方式下得到正确的指引,相信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七年制毕业生。同时,在开设《温病学》课程这一学期,学生已完成了中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四大经典课程已学习3门,并且在第5学年进行了临床实习,并已配备了导师,大部分学生日常跟随导师出诊,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见到了大量的病例,并对疾病的诊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从基础向临床过度的一个重要时期,并且已经跨入了研究生阶段,教育应避免本科式的大众化教育、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而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目前的学生缺乏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发问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水平下降,对中医的学习不到位,纯中医的诊疗水平不足,西化现象日趋严重,毕业生的临床思维局限于西医思维,中医思维浅显,思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所以,这一时期的七年制学生正符合以PBL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具有可挖掘的潜力。
2 课程性质
《温病学》是集理论与临床实践为一体的中医经典课程,属于应用学科范畴。经典课的目标应当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性思维,头脑中完全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去诊疗疾病,强调的是培养与建立中医的思维。《温病学》与其它3门经典课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它吸取了《内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部分内容,同时又有别于其它3门经典课程。在研究对象上,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其中包括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等;同时还要研究温病的防治手段,包括温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它具有独特的辨证体系与用药规律。渗透与贯穿着四大经典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会回顾《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而其在你中有我局面中,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会让学生开始就会有陌生感,而是循着以往的知识展开,逐步学习、逐步建立温病学的知识体系。
3 《温病学》中开展PBL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PBL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思想是将问题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起点[1],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形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较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有很大改变。因此,在进行PBL教学法之前,需要对教师、学生进行教育,促使其转变传统的教育及学习观念[2]。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与组织者,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渠道多途径获取信息,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对学生的讨论做出评价与总结[2]。
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温病学》PBL教学方法有很强的适应性。七年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中西医知识,同时又经过临床带教实习,见到大量的病例。《温病学》为四大经典课程中最后一门开设的课程,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大经典中的3门。因此,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完全可以凭借以前学过的中医知识展开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教师引导,步步深入,逐步完善,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掌握温病的知识,并在讨论中思想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例如,在春温篇中,讲到真阴亏损证的加减复脉汤,此方是由张仲景所创的复脉汤变化而来,可以以病例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去分析案例,教师引导,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结合病例来掌握复脉汤的适应证,而结合温病真阴亏损证,让学生思考这个方是否适用于此证,可以分组讨论或自主发言,通过阐述不同的观点而引出加减复脉汤。这样学生通过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又思考新问题,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通过两方对比,学生掌握了2个方剂适用的证型、病机与组方变化,在头脑中理法方药一线贯之,逐步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模式。而与传统的开局便讲加减复脉汤的证候、治法、方药上显得更灵活且更实用。
4 结论
《温病学》作为经典课程之一,在临床诊疗疾病中有很强的实用性。七年制学生在6年的学习中已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中医的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应当提高其中医的思维能力,此阶段的《温病学》教学也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中医的思辨性思维能力。因此,开展《温病学》PBL教学方法正适应此期七年制学生知识理论的需要与提高中医思辨性思维能力的需要,提高其临床中医的诊疗能力,对培养优秀的七年制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1]卿平,姚巡,程南生,等.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独立开设PBL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5):397.
[2]魏凯峰,杨进,龚婕宁,等.中医《温病学》PBL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报,2009,11(6):272-273.
R471
B学科分类代码320.7110
1001-8131(2011)04-0286-01
2011-03-29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