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教育架构

2011-04-08王中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原生态自律网民

王中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6)

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教育架构

王中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6)

网络文明自律培育不仅需要自在的“内化”,更需要通过外在的“教化”,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教育架构,需要了解网络文明教育的价值,理清网络文明教育与网民自律的内在关系、网络文明教育的基本范畴,探讨架构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基本路径。

网络文明;自律培育;教育架构

网络文明建设网民自律培育时,在倡导人性化关怀的前提下,不仅需要发挥“自化”内在能动作用,还需要通过教化的能量来强化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培育。有效地架构适应网民自律培育需要的网络文明教育的理念、范畴及其实施范式,通过依托网络文明教育这种特殊和大众的教化来进一步增强和培育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提高网民的网络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发挥网民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一 网络文明教育的价值

1 网络文明教育的基本价值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来说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人的自身发展和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变化的活动。而广义的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这种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之中。也就是说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皆可称之为广义的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属于广义教育的范畴,是社会对网民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文明应用网络的方向努力。

网络文明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是人的第二生存空间,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但是它也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如网络欺诈、信息污染、色情泛滥、黑客猖獗和网络犯罪等等,这些网络无序行为给网络社会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道德危机、信用危机和安全危机,极大地妨碍了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对于网络社会存在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德性失范问题所致,而人的网络德性养成,仅仅依靠自化的能量是不够的,更需要教化的介入。以网络文明建设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网络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2 网络文明教育与网民自律

网络文明教育作为网络德育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先进文化的重要因素,对网民个体素养教育,增强自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网络文明教育是提高网民自律意识和能力的首要条件。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人们的综合素质的范畴得到了有效拓展和延伸,即网络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自律意识和能力是人们网络素养的核心要素所在,是规范网民网络行为的有效法宝之一。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实质上是对人的全方位网络虚拟世界的文明素质教育。

其次,内化是提升网民自律需要内在驱动。网民的行为文明与否关键取决于人自己的思想支配,网民的思想认识是否严格遵守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关键是人本身的内化修养。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是虚拟世界道德文明教育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能力。

再次,网民自律有利于促进和谐文明网络社会的构建。网民自律是构建和谐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倡导网络文明教育的缘由。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是培育高尚、守法、文明网络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根本所在,必须依靠网络先进技术,抵制网络“三俗”,倡导网民“慎独”,恪守良好网德。

二 网络文明教育的范畴

范畴属于哲学话语,是经过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网路文明教育的主要范畴包括:网络道德文明教育、网络法制文明教育、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精神健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政治文明教育等。其中网络道德文明是相对于传统道德文明而言,是处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文明准则,更加注重以“慎独”,个体自律形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网络道德文明规范是具体的网络礼仪的一种升华,即网络社会中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网络法制教育对网络虚拟信息环境下,进一步加大网络法制的宣传与实施,确保对网络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是指网路环境中,由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与基础设施以及网络政策法规和网络文明等文明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有机整体。网络交往文明教育主要是促进网民文化知识和素质能力的提高,增强网民的心理健康,以营造良好的人格形成环境。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教育理念,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使网民学会文明交往的行为准则,不断优化良好的网络环境;增强网络文明的育人功能。

三 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基本路径

1 网络文明自主教育

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和自由性,对网民开展的网络文明教育范式应当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范式。网络文明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以网民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承认并尊重网民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他们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网络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内省,以提高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和养成主体人格。有了这种主体素质,才会达到网络文明的自律境界。这种主体性教育思想是针对正规课堂教学而言的,但是,这对今天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同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怎样才能将主体性教育思想内化为网络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需要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网民自主教育范式,还有待于研究与实践。

2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的一种美好期望就是让学生在建立教学生态系统方面成为研究者,这也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所要追求的理念。通常来说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者。在网络文明的自主教育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网络的功能和资源倡导,组织网民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主要有丰富学习体验、发展探究兴趣、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将网络平台视为网民学习的课堂,通过网络信息的调研去获得值得开展研究的课题,以激化网民养成研究性学习习惯并发展学习力与创造力的基本机制。

3 网络文明的期望教育

期望教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实现某种教育目标, 有必要发挥正常功效的“教师期望”,并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智慧加以推广应用。网络文明自律培育中的期望教育就是借鉴期望效应理论,在网络文明教育实践中提出期望的方法来影响网民,使之相信自己有自律的能力,相信自己在网络环境里可以表现得更好。这种教育就是网络文明教育的期望效应范式。

网络文明教育者要建立期望教育观,发挥积极的期望效应,首先要把握和理解网民的发展变化都源于其原有的基础及潜在的能力,重新研究、发现网民是前提,必须尽力去寻找网民的长处,充分了解网民潜能,针对其实际水平的基础,提出一个可为他接受且易于实现的要求,以期望借发挥其长处来弥补其不足。其次,网络文明教育者需要铺设一定的台阶,将教育的期望目标与要求划分为一个个层次递进的过程性要求,使网民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有信心向高一层次的要求进取。再次,网络文明教育者更要调动网民内部动力系统,形成网民的自我期望。

4 网络文明的原生态德育

“原生态德育”是一个非主流话语的新概念,是当今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其实,不管人们对原生态德育是否认同,但是它的确存在于实际教育之中,并且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来陶冶着大众学子的德性。我们认为,在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教育构架中,也应当注重原生态德育的理念与实践。“原生态德育”,从字面上看要涉及到“德育”与“原生态”这两个基本术语,也可以说它是在综合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复合概念。

作为一种话语,原生态德育概念的提出无疑受到“原生态文化”概念的启迪。原生态文化意旨在现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较少被现代文明冲击或保持着较多原始生活习俗或民风的文化形态。原生态文化以其质朴、净化人们心灵的魅力登上文化的舞台,以一种不争的事实显示其魅力所在。一般说来,原生态德育具有无意性、主体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化的原生态德育就是在网络环境中,网民的思想品德无疑会受到影响和陶冶。例如,网民从互联网上看国内外房地产市场的负面新闻,可能会产生伦理道德方面的话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和理性思辨。房地产市场新闻表面上看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无关,实际上却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民的伦理道德思考。这其中便有了德育的原生态。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成了德育的载体。相对学校的制度化德育来说,网络德育是一种原生态德育。

在网络文明建设中,我们认为应当重视互联网的德育内涵与功能,甚至可以构建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化的原生态德育范式。网络时代是属于草根阶层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自然、拙朴和真性情的网络原生态影响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正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德性才自由、真实地表现出来。网络文明所产生的原生态德育,往往会使学生网民感到它是“身边的德育”,是自我成长需要的德育。它那“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人感到它的质朴和让人快感。以人为本的网络文明建设,正需要这样的体验。

对于网络文明教育中的原生态德育的广阔视野和自由选择,我们必须要尊重网民对信息的自由选择和沟通,要相信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体验时,能够逐渐学会自己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网络文明教育中,我们需要让网民获得自我教育的德育环境,他们应当而且能够在网络活动过程中按照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来选择知识、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成为一个能够自律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

在网络文明教育中,我们要坚信网民是有灵性和自主性的,他们虽然会在虚拟环境里犯犯错,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正是他们学习的原生态功课。他们美丽而稚嫩的心灵,喜怒哀乐的个性,渴望发展的期望,恰恰是德性成长中得以萌芽的种子。在倡导网络文明原生态德育方面,我们需要解放思想,需要着力造就一个“自主教育的网络课堂”,让学生网民在虚拟校园里自由呼吸德育的空气。

反思式原生态网络德育,其实存在于所有的网民思维中。尤其对于有思想的大学生网民,不可能不对自己的伦理道德或思想品德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在反思中,他们自己会对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问题做出判断或评价。许多人能够在伦理道德的领域内自律而无需他人的限制,这与反思式原生态德育的潜意识有关。

在网络德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留给网民一定的反思空间。对于现实中的德育现象或德育问题,网民可以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不要过早地形成定论。德育现象或德育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也正是这一不确定性和多元性,才使得反思式原生态网络德育有其广阔的空间。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王蕾.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1999.

[3]吴克明.网络文明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光斌﹒政治学导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G20

A

1673-2219(2011)04-0104-03

2010-12-10

2011-3-2

王中军(1971-),男,湖南宁远人,中南大学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

(责任编校: 凌 云)

猜你喜欢

原生态自律网民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原生态静宁苹果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以他律促自律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