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应用
2011-04-08周维鹊戴巧玲
周维鹊 戴巧玲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人际关系理论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应用
周维鹊 戴巧玲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文章从人际交往基本理论出发,简要探讨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如何发展形成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个人的全面素质,为其顺利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际关系;大学生;应用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交往是信息和对象的相互作用,并伴随着情绪状态的交换,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表现和形成人际间的相互关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一般认为,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即:社会知觉与自我认知。
(一)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或团体特性的知觉。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以社会知觉的结果为基础。个人的社会知觉主要受个体对他人形体外貌的认识和动机、感情、意向、性格等内在品质的认识、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自我、他人角色的认知和对角色期待的认知、社会及人际关系的因果认知情况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自我认知
心理学家康布与斯尼格在研究中认为,在一定的情景下个人的行为受下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自我知觉。又叫自我认知,是指自己知觉自己所面对的情境和自己知觉自己本身的方式。它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逐步产生的,并对自身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二是场合。场合常常是指礼节性与风俗习惯性的范畴,它确定了一个人的态度和动作。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人们交往行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 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
在社会上,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建立人际交互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人际间的吸引和时空上的接近与否这两种因素。
(一)人际间的吸引
人际间的吸引是主体主观上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时间或空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影响人际间吸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五个因素:一是外表的吸引性。个体外表越吸引人,越为人所喜爱;个体对于那些与自己外表和风度相类似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深层人际关系。二是态度的类似性。态度和价值观类似的人,不但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而且容易预测对方的感情与反应倾向。所以,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人际关系。三是需求的互补性。即双方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彼此社会增强作用的满足和彼此心理特性相反者的互补作用。彼此的社会增强作用,即个体能否透过交互作用而获得动机的满足,对双方的人际关系的持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四是情感的相悦性。即人们愿意和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建立人际关系。相互间的赞同和接纳,是彼此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五是才华的敬仰性。一般来说,比较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敬仰。人们往往喜欢和有才华的人交往。才华与外表互有相补性。
两岸的草已经枯萎,一棵瘦瘦的枫树在岸边蜷缩着,叶已落光了。河水也已干涸,一块块石头或分散,或集中地嵌在淤泥里。淤泥很细腻,很自然,但不是水平的,是一块一块的,保留了水波的形状,似乎是水波的化石。浅浅的水在河中犁出一条条小沟,一些沟已经干了,最中间的位置,还有一条稍宽的沟,有河水亮亮地流淌。表面被泥沙涂了一层防晒霜的鹅卵石,一半坐在水里,一半露在水面,河水绕着它们缓慢向前流去,让人分不清是水在流,还是石在动。
(二)时空上的接近性
时空上的接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时空上的接近往往表现在居住距离的远近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频率这两方面。一是距离远近。人与人之间地理位置接近者,容易自然发生人际交互关系。距离较远的人,其形成或维持友谊的机会就比较少。二是相互交往的频率。人与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或工作的需要,相互交往的次数愈多,则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和共同的话题,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对于陌生人在相处的初期,地理位置和交往的频繁,对建立人际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 人际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应用
大学生处在开始脱离家庭,即将踏入社会的转折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迈入社会的必要准备。然而,大学生却普遍存在不善交往的现实状况。一些人常常被复杂的人际交往所困惑,为不善交往所带来的后果而苦恼。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人生的重要转变,适应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呢?
(一)人际交往中不忘法律道德的约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人际交往的双方的一切交往活动首先必须是合法的,符合人伦道德的,对他人和社会无害无损的。也就说,大学生首先在建立人际关系之前,要权衡人际关系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本身的性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清醒地明确自己是在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增强法纪、道德观念,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个人行为的自觉性的标准。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以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以正确的法纪观、道德观权衡人际关系,积极建立对己、对人、对集体有益的人际交往,杜绝违法乱纪的,有损伦理道德的,伤害他人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产生。
(二)培养个体良好的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即对人的好恶喜厌,集中表现为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悦纳和积极态度。所以,人际吸引是个体双方心理互动的基础,个体的魅力是人际吸引的根本,这种互动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着友谊的深浅和长短。
一是提升个人的才华。人们都喜欢聪明能干、富有才华的人。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群体,应珍惜大学良好的环境,抓紧时间,努力培养自己全面素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全面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知识,全面了解人际交往中的禁忌、人际交往原则、人际交往风度、人际吸引魅力等常识,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果。另外,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学习,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对他人的认知能力、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和个体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为个体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是注意养成良好的仪表。虽然说不应以貌取人,但仪表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喜爱美、渴望美的天性使人们在生活中很容易为靓丽俊美的外表所吸引,甚至产生晕轮效应。因此,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仪表更美的个体,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好评和喜欢。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要在学好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博览群书,了解有关培养个人仪表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服饰、表情和谈吐的得体,达到一种内心和外表的和谐美,并让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改进和树立起自己良好的仪表形象。
三是培养个人良好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持稳定、长久个人魅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所以,正直的人在结交朋友时,都会非常注重对方的人格品质。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应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努力培养个人真诚、可靠、热情、友善、宽厚等具有吸引力的人格品质,杜绝虚伪、说谎、冷酷、自私、嫉妒等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的滋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恪守诺言,言而有信,说话算话。
四是改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都希望在交往中满足一定的需求,或是感情上的、或是物质上的满足。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交际双方在精神或物质上最大可能的互利,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关系才会长久。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人际思维习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从内心中真诚的喜欢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积极感情,增强对你的喜欢;杜绝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中心利益观,把对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善于从对方的立场和位置思考、处理交往问题,及时给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满足对方的情感和物质需求,增强个人的情感的相悦性和需求互补性。
(三)积极参加人际交往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生的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也是一门与生俱来的社会实践课程。人的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大学生要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社会人际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首先,大胆尝试人际交往实践。大学生自己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选择地理位置合适的对象,多次交往,尝试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人们在地理位置相近的个体之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利用大学便利的环境资源,在同班、同专业、同系同学之间,找寻合适的对象,发展人际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合作等活动,多次频繁接触,双方从认知对方,双方建立感情,到建立人际关系。这样,大学生不仅可从中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可锻炼、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不知如何与人进行恰当的交往。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人际交往书籍,了解一些必要的交际常识。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文化活动,在社会交往中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个人社会技能知识增长的重要方式。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中谈到,由于人的替代经验,使人类个体不必经过实际操作而仅仅通过观察在替代经验的基础上就可以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通过在不同的社会活动行为观察、切身体验,可以迅速总结归纳出不同交际场合下的交际行为方式,个人交际技巧可以实现质的提高。
第三,掌握一些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人际冲突是指人际环境中个体或一部分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人或者一部分人受到挫折的社会心理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非所有的时候都是一帆风顺。由于每个人具有独特的经历、观念、感受、动机和行为模式,出现矛盾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可以掌握一些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人们常用的人际冲突处理的方法有,妥协、权威评判、拖延冷处理、不予理睬、转移目标、压制冲突、重建人际关系、教育缓解冲突等。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人际冲突问题,灵活应用不同的冲突处理方法,合理处置人际问题,改善人际关系。
[1]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文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贺淑曼.人际交往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4]刘晓新.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儒德等.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D432.62
A
1673-2219(2011)04-0091-03
2010-08-01
周维鹊(1984-),男,湖南武冈人,西安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事心理学。
(责任编校:燕廉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