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曜经》与其异译本《方广大庄严经》语词比较

2011-04-08邹伟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双音词佛经用词

邹伟林

(长沙学院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 长沙 410003)

《普曜经》与其异译本《方广大庄严经》语词比较

邹伟林

(长沙学院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 长沙 410003)

文章以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和唐代地婆诃罗《方广大庄严经》这两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根据异译比较了“寐”、“捐”、“立”等三组词语在这两部佛经中的用词情况,并结合同期的其他佛经及中土文献例证,试图发掘这些词由西晋至唐代的发展嬗变轨迹,为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发展变化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线索。

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同经异译;词语比较

不少佛经曾不止一次的被翻译成汉语,重复翻译的主要原因,朱庆之先生在《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提到“后代译者对旧译的质量感到不满,所以重译或改译。虽然新译在质量上总会高于旧译,但是或由于旧译流传已广,或由于新旧译本在文字方面异同较多而被看成不同的典籍,有不少的异译本与初译本同时流行。”由于初译本与异译本译出的时代不同,译者不同,它们的语言就会带上各自时代的特征和译者个人的言语特征,如果对它们仔细地进行对比研究的话,我们很可能得知语法、词汇、音韵发展演变的情况。

《开元释教录》谓《普曜经》总有四译,即(1)《出三藏记集》卷四《失译杂经录》所载蜀《普耀经》八卷(阙);(2)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八卷;(3)《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宋智严、宝云共译的《普耀经》六卷(阙);(4)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出三藏记集》卷七也提到《普曜经》之异译本为唐代日照(即地婆诃罗)所译之《方广大庄严经》(又称《神通游戏经》)。在此我们选取西晋时期译经大师竺法护所译《普曜经》(以下简称《普》)与唐代译作《方广大庄严经》(以下简称《方》)来进行同经异译的对比研究,以期窥探某些词语由西晋至唐代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译师个人的用词风格。下面我们将选取几组词来加以比较:

一 “寐”在《普》《方》两经中的用词分析

“寐”在《方》中共出现3次,一次单用,“弦歌奏清音,尔乃从寐起。”(《方》614c)(本文佛经主要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同时辅助以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与中华佛学研究所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凡引用的佛经中的例句,其后都在括号内依次标明经名、页号和栏号,凡括号内没有标明经名的则指《普曜经》,以数字标明其卷数、页号,以a、b和 c标明栏号)。一次与“梦”构成动词“梦寐”,“乃至梦寐无邪心,未曾怀孕至贞洁。”(《方》561b)一次与“寝”构成动词“寝寐”,“我见三千界,弘敞广严饰,每于寝寐时,诸天来赞我,贪瞋等烦恼,结使皆销灭。”(《方》549a)考察唐代其它译师例如义凈的译经也很少出现“寐”的用例(《大宝积经》出现5次,《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无,《杂阿含经》无,《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无)这有可能说明“寐”在唐代已不是一个活跃的词素或词,直至今日“寐”已成为比较书面化的词语,在日常口语中很少用到。然而在《普》中“寐”共出现19次,既可以单用,也可以与其它词素构成词,如:“寐梦”、“熟寐”、“卧寐”、“眠寐”、“寐卧”等,可见“寐”在西晋时期还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词和构词成分。那么随着语言的演变,“寐”逐渐为哪些词语所替代呢?我们可以从《普》《方》两经中相应的句子中找到一些痕迹。

“父王白净,寐梦睹见菩萨出家,乐于寂然诸天围绕,又见剃头身着袈裟,时从梦觉,即遣人问,太子在宫不?”(502c)“寐梦”即“梦寐”的同素逆序词,意为睡梦。在《方》中直接用“梦”替代,“菩萨是时现梦于输檀王,王于梦中乃见菩萨,剃除须发行出宫门,无量诸天围遶而去,时王从梦寤已问内人言,太子今者为在宫耶?”(《方》569c)

“菩萨从座起,则住空中犹如鴈王,城中男女皆疲极寐,凫雁鸳鸯孔雀赤觜,异类众鸟亦疲极寐,不见众色,象马骑步诸释族姓,兵仗宿卫诸师寮属,亦皆熟寐。”(507a)“尔时菩萨见城中人皆悉眠寐,察欲夜半即便起立。”(506c)“熟寐”和“眠寐”都是熟睡的意思,“熟寐”是偏正结构的双音词,“眠寐”是并列结构的双音词,在《方》中皆以“惛睡”替代。“惛”,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惛睡”是睡得很昏沉之意,它是偏正结构的双音词。“于是静慧天子及庄严游戏天子,于迦毘罗城令一切人民皆悉惛睡……作如是言:我无伴侣,此城内外所有四兵,释种群臣王及王子,耶输陀罗后宫婇女一切惛睡,无有知觉今欲何去。”(《方》575c)另一处,“眠寐”为“睡眠”所替代,“尔时大爱道自告侍从,宿夜然灯烧香勿得眠寐,今者离垢不乐在宫,必欲出家,悉共遮护勿得使去。”(504a)“是时国大夫人摩诃波阇波提,于王宫内集诸婇女,而说偈言:汝等于今夜,无令着睡眠……汝等守太子,如人护自眼,勿使弃世间。”(《方》573a)

“我在常处晏然卧寐,城门已闭,于时菩萨以柔软音,告我言,车匿疾被白马,城中万民时皆眠寐,悉不闻语。”(508b)“卧寐”是同义连文,即睡。此词在汉代既有使用,如:“食气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状若痴。”(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卷上)在唐以后的译经中此词已很少使用(仅道世《法苑珠林》两例、《宋高僧传》一例)。在《方》中单用“睡”替代,“是时宫女奏于父王,今夜睡寤不见太子。”(《方》576a)

另一处,“佛语比丘,时魔波旬闻是颂教,卧寐梦中见三十二变。”(517a)在《方》中没有与“卧寐”对应的词,“佛告诸比丘,时魔波旬闻是偈已,复于梦中见三十二不祥之相。”(《方》590b)又如:“闻天人所言,卧寐见恶梦,若皆众中说,闻者自投身。”(517c),在《方》中亦无与之对应的词,“大王若不从臣谏,如梦所见终不虚,大王不可犯仙人,宜且收兵还本处。”(《方》591a)

“悉达寐卧时,不敢妄呼觉,鼓琴发歌音,尔乃令寤起。”(535b)“寐卧”与“卧寐”是同素逆序词,意为睡觉。在《方》中用一个上古词“寝卧”替代,《庄子·天运》中用到“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方》中如是“我子在家时,寝卧常使安,弦歌奏清音,尔乃从寐起。”(《方》614c)

从以上一组对比中,我们发现“寐”从西晋至唐在口语中由活跃而渐消的状态,“寐”在口语中表达睡觉意的使用领域中已逐渐为“睡”所替代。

二 “捐”在《普》《方》两经中的用词分析

“捐”在《普》、《方》两经中都是较为活跃的词根或词。它可以单用,也可以同其它词素构成双音节词。在《普》中,“捐”单用 6次,其中以“弃国捐王”的短语形式出现 5次。与其它词素构成双音词:“弃捐”(15次)、“捐弃”(1次)、“唐捐”(1次)。在《方》中,它单用1次,与其它词素构成双音词:“捐弃”(2次)、“捐舍”(2次)、“唐捐”(6次)。捐,放弃,舍弃。《说文·手部》:“捐,弃也。”由它构成的双音词都含有这一基本意,但各词在语言演变中的消长却各不相同。

“捐弃”作为古语词在两经中的使用差别不大。“唐捐”意思是落空,虚耗,虚掷。《大词典》例引的最早书证为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普》中的用例将它产生的时代提前了,如:“承事诸佛积德无量累劫勤苦功不唐捐,今悉获之。”(523a)但作为一个新词,“唐捐”的运用在西晋并不普遍,直至姚秦以后才在佛经中得到广泛使用,唐代译经中用例就很多了,那么此前这一义项,竺法护是用哪些词语来表达的呢?我们可以从两经相应的句子中找到一些痕迹,如:“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不能了知,唐捐其功无所利益,是故我应默然而住。”(《方》603a)在《普》中使用“唐苦”表达这一义项,“吾设为说斯义本末,万物无常有身皆苦,身非为身,空无所有,众人不解,唐苦疲劳,所有亲戚家属悉非人所,正言似反谁肯信者,不如默然耶。”(527c)“唐苦”有徒劳,虚掷之意。“唐苦”最早出现在东汉,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作事仓卒,不豫熟计,为之不谛,亡其功夫,败悔在后,唐苦亡身。”(卷3;T12,p0295b)三国时期支谦亦用,“古昔诸仙王,唐苦而无功。”(《佛所行赞》卷4;T04,p0037c)至唐道世《法苑珠林》中仅存一例,“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卷91;T53,p0957b)其后鲜有用例,而“唐捐”的用例达几百之多,或可说明,至唐代,“唐苦”已为“唐捐”所取代,在口语中流通。

“弃捐”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抛弃,废置。《战国策·秦策五》:“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在西晋时期,它在口语还相当活跃,《普》中“弃捐”的用例有15次之多,出现的地方有陈述部分,也有对话、偈言,运用范围广泛。但在《方》中“弃捐”一次用例都没有。我们还调查了另一位唐代译师义凈的部分律藏部译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柰耶》、《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根本萨婆多部律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羯耻那衣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随意事》,对于这些译经的口语价值,俞理明先生在《佛经文献语言》中进行了充分论述。就是在这部分口语性很强的唐代译经中,我们也仅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找到“弃捐”一次用例。由此我们推测“弃捐”由西晋而唐已逐渐从口语中消亡,那么它将由那些词语所替代,我们在《普》与《方》相应的句子中可以找到一些轨迹,如:

“我身弃捐百千玉女,心无所贪,不慕世荣,第一思惟欲成佛道。”(510a)在《方》中用“舍”替代,即舍弃之意,“世间诸荣位,欲求寂灭故,舍之而出家。”(《方》579c)

“尊敬听法会,灭欲烧尘劳,弃捐大贡高,执持无谀谄。”(488a)在《方》中以“弃”替代,“又闻最胜法,灭除诸贪妄,弃憍慢贡高,调柔行质直。”(《方》545c)

“(王后曰)时节和适国土太平,应八关斋,当抱慈心,不宜瞋喜,敬身爱彼,弃捐悭嫉爱欲邪见……妾等亦当奉戒顺命,弃捐愚冥,抱欢豫心,常自将护,彼乐围遶永得安隐。”(488c)在《方》中用“远离”、“离”来替代,兼有远离舍弃之意,“(王后颂曰)我今欲陈微妙愿,从是恒起仁慈心,当持八关清净戒,不害众生如爱己,三业十善常修习,远离嫉妒谄曲心,愿王于我莫生染,闻此禁戒非随喜,恐王长夜婴苦报,惟愿令我得别居,宫殿香花自严饰,诸善婇女常围遶,鼓乐弦歌演法音,凡鄙恶人令离我,淫秽香花皆不御。”(《方》546b)

“太子谓师,是六十四书,欲以何书而相教乎?时师选友欢然悦豫,弃捐自大,说是偈言。”(498b)在《方》中用“去”替代,有去除之意,“如上所说六十四书。欲以何书而相教乎。是时毘奢蜜多闻所未闻。欢喜踊跃自去贡高。而说颂曰。”(《方》559c)

“(魔)九见其大鼓箜篌乐器破坏断绝弃捐在地。”(517a)在《方》中用“委掷”替代,含有拋舍之意,“(魔)十二者见其宫中钟鼓琴瑟箫笛箜篌种种乐器悉皆断坏委掷于地。”(《方》590c)

替代“弃捐”的一组词中,有单音节词“去”、“弃”、“离”,也有双音节词“远离”、“委掷”,它们在经文中都有舍弃之意,但本身意义稍有差别,是一组近义词,由此可见“弃捐”在《普》中是内涵较大,运用较广的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它表弃舍的义项逐渐从口语中消亡了。

三 “立”在《普》《方》两经中的用词分析

“立”在《普》中是一个活跃的词,它既作单用(用例35次),又可作词根,与其它词素结合构成多个双音节词,如:“存立”(1 次)、“成立”(1 次)、“起立”(1 次)、“兴立”(5 次)、“建立”(21 次)、“立造”(1 次)、“造立”(5次)、“住立”(2次)、“修立”(1次)。而在《方》中它的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单用20次,仅组成两个双音词,“建立”(5次)、“住立”(1次)。“立”在古今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或词根,在同经异译的两经中使用差别如此之大,我们或可归结为译师用词习惯使然。竺法护在《普》中不仅选用了以“立”为词根的多个旧词,如“存立”、“成立”、“建立”等,还创造了四个新词,“立造”、“住立”、“修立”、“造立”(注释见前文),其中“住立”、“修立”、“造立”后世沿用,“立造”则少有流通了。我们选取其中的几个词,比较它们在两经中的用词情况,可以一窥两位译师的用词风格。

以“兴立”、“造立”为例,如:

“时白净王亦在其上,兴立宫宅严好如天。”(491c)在《方》中地婆诃罗用“造”替代“兴立”,“其王亦为菩萨造妙宫殿,绮饰精丽人间所无。”(《方》549c)

“天于虚空而出声曰:今日女欲兴立大祠,有大菩萨在于精思勤修苦行,已从坐起,汝本有愿当先饭之,食之充满,尔乃逮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512a)在《方》中用“设”替代“兴立”,设有建立、开设之意,《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其聚落神于昨夜中告善生言:汝常为彼清净之人设大施食,彼人今者舍苦行已,现食美食汝先发愿,彼人受我食已,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583b)

以上两例“兴立”均为同义单音词所替代。

“时四天王诣白净王,而谓王言:大王安意,今我等身当为菩萨造立妙宅。”(491c)在《方》中没有以同义词替代“造立”,而是另用一词“取”,“时四天王来至王所,作如是言:惟愿大王善自安隐勿思此事,我与菩萨取妙宫殿。”(《方》549b)两者意义有差别。

“不谄蔽行,不逼短气造立清净,不动摇行而不相掁,以不强项性不卒暴,所行高下自然平等。”(513a)在《方》没有与“造立”对应的词语,“不匆遽行,不迟慢行,不沉重行,不轻躁行,不浊乱行,离垢而行,清净而行,无过失行。”(584b)《方》中不但没有与之对应的词,甚至内容也稍加改变了,更为充实,用一系列的句子来替代《普》中简短的语词,由“造立清净”扩充为“不轻躁行,不浊乱行,离垢而行,清净而行,无过失行”。

从全经的用词来看,以上文为例,地婆诃罗在重译时,较为追求语言的雅致流畅,而竺法护则在忠于原典的同时,行文质直而稍嫌晦涩。

如上所述,同经异译对深化佛经语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发展变化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线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由此探寻不同译师的个人语言风格。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语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3]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四川:巴蜀书社,1993.

[4]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5]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J].中国语文,2002,(6).

H03

A

1673-2219(2011)03-0179-03

2010―09―17

邹伟林(1976―),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责任编校:周 欣)

猜你喜欢

双音词佛经用词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关于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
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的形成方式与词义演变例释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