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分层视阈下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2011-04-08黄生成邓永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分层校园大学生

黄生成 邓永芳

(江西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社会分层视阈下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黄生成 邓永芳

(江西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阶层呈现出越发多元化的发展状况。社会分层直接表现为贫富差距,这种差距在高校最为突出。校园的贫富差距直接关系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给校园的和谐氛围带来挑战,也成为了高校一个最该关注的新问题。透过社会分层现状,分析高校校园分层衍生的不和谐因素,探讨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校园朝着和谐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分层;贫富差距;和谐校园;校园分层

一 社会分层及其现象

社会分层是指把社会成员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区分,并通过这种区分来观察社会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社会分层体现了群体之间结构的不平等,分层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例如财富、声望、医疗、教育等)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由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结构。以前我国实行一种严格的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干部级别制度等构成的身份制度,“该制度将户口、家庭出身、工作时间、单位所有制等作为社会分配的基本指标,对社会群体进行区分”[1]。这种区分方式影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身份制开始解体,经济分层地位开始提升。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贫富差距都有了大幅度上升。国内出现了一些新阶层,如“新富阶层”、“新贫阶层”、“高层管理者”、“自由职业者”等。这些社会阶层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引起广大人士的关注。在中国社会里中间阶层人数所占比例太小,就社会结构的合理性而言,应该是一种“橄榄型”分布状态,即最富有和最贫穷的人数较少,而中间生活水平的人数较多,如此而构成的社会状态是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是比较有序的。而事实上,现在我国社会阶层分布呈现的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小、上层更小的“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直接体现在最底层的人收入低,占有社会资源少,而处于最高层的人收入高,这些少数的高收入人群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

这种社会分层及社会资源分布现象,在高校有着最为明显的体现。少数学生生活上浪费,多数农村学生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阅历不丰富,他们当中的贫富分化让他们有的会产生一种“仇富”、有的产生“歧贫”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我们要注意寻找消除这种对立方法,减少同学之间因为贫富引发的不必要冲突。

二 高校校园分层的表现及其衍生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分层的种种表现

(1)在消费水准方面。贫困生与富家子弟的差距十分明显。普通学生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是600-700元左右,而富裕家庭的大学生每个月的伙食花销基本上在1500元以上,个别学生月花销甚至达到了3000元以上,而且不包括购买的额外生活用品。

(2)在学习条件和设施方面。普通大学生及贫困大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接受四人或八人寝室,年住宿费在800-1200元不等,而较富裕的学生住外租房,或留学生公寓,或外事楼,月租费在1200元。普通学生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子词典、数码相机、mp3,等等,设备先进而且齐全,大多数为国内外知名品牌,而较富裕的学生除了以上的档次更高的电子数码产品之外,更带有私人轿车,私人洗衣机,电视,豪华音像,简直是家居设备一应俱全。

(3)在社会活动、交流圈子和交友方式方面。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开始流行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比如,在同学聚会、外出旅游或相约逛街时,大学生以群相聚的现象就十分明显。富裕的同学通常与家境条件相仿的同学在一起,相约去逛高消费的商城,而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和他们一起去消费,觉得心里有落差。面对50元的份子钱,有的学生不屑一顾,认为这么少的钱不可能有什么好玩的,而有的学生则觉得消费太高,望而却步。

(二)校园分层衍生出的诸多问题

(1)在教育上出现了分层。校园分层意识的产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学生对教育这个平台起点公平感的失落上。社会在每个时代都会存在贫富差距和分层现象,但在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学生对教育有一种强烈的起点公平信仰,这种信仰体现在:无论自己多穷别人多富,可那只属于上代人,坐到同一个教室里也就站到同一起点上,穷学生能通过个人奋斗站到精英行列,富学生不努力的话也会落后。这种起点公平感让学生们对既有的社会身份和家庭背景保持一种平静、淡漠和从容的心态,问题和矛盾不会凸显出来。但是自从大学扩招以后,许多在高中学习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学生只要多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与自己平起平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接受同样的知识技能培训,甚至许多时候发展的机会比自己更多、更好,这样,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

(2)在选拔学生干部的问题上出现了分层。大学失去了一种整合学生原初身份的权威,尤其体现在不正当竞争上。在以前,不管你进大学之前的身份是什么,富家子弟、官员子女抑或大城市学生,在大学都面临着同样的标准:学习专业知识,修养道德品质,沉淀人文思想。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也就越能得到赞赏,越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可大学校园分层的现实表明,大学正失去这种判断标准。在大学里,进学生会需要“有人”,入党需要“有人”,当班干部需要“有人”,甚至得奖学金也需要“有人”,这都是公开的秘密。在大学里,个人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上代人的资本,这使得许多想通过努力工作、勤奋学习而得到发展锻炼机会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机会,使他们对老师、对学校、甚至对社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产生了怀疑的心态。

(3)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分层。在当今社会就业难、压力大的现实状况下,大学生找工作凭关系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多数用人单位,特别是待遇比较好的事业单位往往更是注重人际关系。因而,贫困生即使经过高等教育也很难摆脱上代人的贫困;而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关系越多,子女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工作收入。当感觉到大学平台上的起点根本不公平时,学生对贫富也就失去了理性态度,很多学生也把精力转移到其他方向,开始想方设法托父母、亲友寻求关系网,而一旦逊人一筹时便灰心失落,自哀自叹。尤其是在提到某某学生家境显赫,有较强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时,很多大学生往往生出一种钦羡之感,这在八十年代是不可以想象的。

(4)在爱情问题上出现了分层。大学生的爱情观也在贫富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分层,大多数学生都想交一个有钱又有势力的男、女朋友,以便将来可以在生活中以及事业上帮助自己,特别是在近几年里,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都希望找一个门当户对,甚至能高攀的对象,学生更看重的是对方家里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像我们的父辈那样,把人品、才干、学识、能力和家庭出身看作第一位了。普通家庭孩子的择偶对象通常也是普通的家境,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也只能接受与自己身份和层次相符的对象。

(5)对学习的态度出现了分层。大多数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他们每天不按时上课,不完成作业或论文,很少去图书馆借阅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也很少参加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考虑未来的出路,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对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极度厌烦,对未来的打算一片渺茫,也并没有忧患意识或紧迫感,因为家里会有能力为他们安排一切。而普通学生大多都有明确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二、国三,普通话考试,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以及各种资格认证等等。他们每天按时上课,及时复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自己会适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变化,有选择性地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为将来的就业加码。

三 社会分层使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师生间的“腐败”问题

虽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但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非正常现象进一步加强。腐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的学生受到父辈的影响,在学校里把“腐败”用的淋漓尽致。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在以前无论学生家庭背景如何,在学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标准:学习专业知识,修养道德品质,沉淀人文思想。这些方面做得好的学生才能被选为学生干部。可现在高校失去了这样的标准,想在学生会谋得一官半职需要“上面有人”,需要请客送礼,但这些投入也不是没有回报,老师会把每年仅有的一些荣誉颁给学生会的干部。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除此以外,入党需要“有人”,考试通过需要“有人”,甚至连拿奖学金都需要“有人”。

这些负面思想第一时间出现在校园,给那些努力学习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上面没人”在这个社会是活不下去的。这是对这些好学生的一种侮辱,对教育的一种亵渎。如果广大学生都学习这种因市场经济运行而出现的“道德滑坡”和“道德失范”现象,那紧跟着的就是诚信意识的缺失,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精神的弱化,高校何谈和谐可言。

(二)高收费问题

高收费,扼杀了农村孩子上学的希望,妨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圆大学梦的事例屡见不鲜。

教育本身是社会再分配体系,不让富者恒富是教育面临的头等问题。就拿英国这个教育强国来说,每个重点大学都有专门扶助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几十年前就推出了中学校长推荐制度,贫困学生会经中学校长推荐得到特殊面试。就在2008年8月,牛津大学公布了一个惊人计划,入学导师选拔学生时格外注意学生的住址,如果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将会优先对待。牛津作为私人赞助的私立大学,比中国靠纳税人扶持的公办大学更注意教育资源欠缺的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这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三)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

社会分层让一些不具备硬性知识条件的学生因为父辈的关系,进入高校。他们的知识条件不够,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很多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不具备刻苦学习的精神条件。这些学生来到高校多半是为了一纸文凭,从没认真考虑过自己选的专业将来就业方向怎么样。这一部分学生通过“关系”选择了热门专业,好就业的专业,势必影响其余一般学生的升学机会。这种缺乏目标的学习是很可怕的。但缺乏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其实是最可怕的。大多数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具有吃苦精神,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图书馆、自习室,积极参加自己专业的实践活动,无非是想积累经验以后找个好工作,通过努力工作来摆脱上代人的贫困。由于大量社会资源被上层人士把握,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子女的工作越好解决,甚至可以得到较高收入的工作。这样当代大学生对贫富差距可能失去理性的态度,让他们对社会的公平公正性产生怀疑。

(四)心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就业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经济原因,贫困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力求把握读研深造的机会,用知识来改变贫困。在此情况下,这些贫困学生缺少了一种与同学沟通的能力,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

社会分层的流动机制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竞争机制的强化,变化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生活紧张度的增加,使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据有关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增大,“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约占1%,而且心理障碍的比例有上升趋势。”[2]产生了诸如焦虑、抑郁、浮躁等心理困惑。

对于身处贫困阶层的大学生而言,贫富差距的巨大落差以及经济上的重负,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和事心生恨意。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有的学生心灵扭曲,产生“仇富”心态;有的学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个别的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稳定有序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如上所述,社会分层给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师生间的“腐败”、高收费、学习与就业、心理等诸多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迎接挑战,化解矛盾,已刻不容缓。

(一)和谐校园的创建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对于创建和谐校园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一切从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相信和依赖广大师生员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每一个人得到尊重,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心情舒畅,让每一位教职工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主动做好本职工作,主动为学生服务,主动为学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以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上下有序,运行平稳,学校制度完善,运转顺畅,工作思路清晰,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相互协调。

(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做到个体身心和谐

当代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是不可避免,而由竞争而带来的合理的社会分层也属正常现象。社会分层对社会生活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要强调社会分层的正功能,树立正确的社会流动观。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学生以公平的手段参加竞争,坚决反对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资源,遏制各种“腐败”。既要树立“爱拼才会赢”的竞争意识,又要倡导诚信的价值理念。要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努力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有效途径。

(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确保校园和谐

大学生最富激情和创造性,作为学校的主体,他们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生力军,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社会分层对和谐校园建设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学校必须把行政人员、广大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的力量整合起来,集中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条件。

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通过政府投入、多方筹措资金等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解决其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炫耀性消费,要正确引导其消费行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针对大学生求学过程中采取的“实用主义”态度,要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化解由社会分层所造成的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大学生之间的摩擦、矛盾和冲突;针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要通过个别化辅导等措施帮助其完成学业;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针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存在的不足,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通过素质拓展,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观念和创优精神;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知识、技能、心理准备和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特别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毕业生就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从基本意义上说,我们一方面应该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视社会分层现象以及伴随而来的和谐校园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遏制社会分层在校园内的不良影响,寻找一种基于“和谐”理念下的意识与机制的融合,确立起一种合理的学生阶层结构,确保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1]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

[2]王小锡.思想道德修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

D669

A

1673-2219(2011)03-0097-04

2010-11-10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社会分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9KS202)。

黄生成(1967-),湖南洞口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邓永芳(1973-),湖南娄底人,哲学博士,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责任编校:周 欣)

猜你喜欢

分层校园大学生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