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美学意义

2011-04-08伍国正

关键词:中国馆美学建筑

伍国正

(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2.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美学意义

伍国正1,2

(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2.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通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形象特征、设计理念、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的解读和分析,论述了中国馆体现在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建筑美学意义,突出了中国馆多元丰富性的建筑美学内涵与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指出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在适应自然条件、社会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筑本土化意味着地域性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实现;建筑的国际化揭示了建筑审美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以及建筑技术与环境观对建筑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馆;设计理念;建筑美学;审美价值;审美取向

建筑艺术创作体现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建筑艺术形象地反映了一定地域的传统的和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科技特点和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多种价值.历届世博会展馆建筑,尤其是主办国的展馆建筑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一定地域的建筑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建筑艺术审美观的变化,是人类时代建筑思想的大成,是其后建筑创作的“典范”和“摹本”.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永久保留的建筑之一,中国馆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艺术形象、建筑技术、建筑环境及其所反映的设计理念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美学特征,以及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具有多元丰富性的建筑美学内涵,是新时期建筑思想的体现.从建筑美学视野出发,探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特征,对于确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美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建筑美的特点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体.建筑美学是建筑学和艺术美学相交而成的研究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属于现代“应用美学”中“审美设计学”范畴,体现了建筑技术美学与建筑艺术美学的统一以及美学学科的应用化拓展.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1]建筑美学以建筑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艺术美的本质与生成机制、建筑艺术的审美属性与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与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建筑艺术审美的心理过程与文化机制等诸多方面.从美学应用的理论形态上分析,建筑美学属于实用主义美学.

建筑的审美属性在于建筑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三个方面.建筑的自然适应性是建筑和建筑美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建筑的社会适应性是建筑和建筑美得以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建筑的人文适应性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化精神的具体表征,主要反映在通过对建筑的群体组织、形体和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织、平面和环境布置、立面风格处理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是建筑和建筑美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所在,也是决定建筑美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的重要因素,是形成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建筑的审美特征(建筑美的表现形态)表现在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建筑造型的意境美、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和谐美、建筑内外空间的功能美等方面.建筑美的生成机制来源于建筑(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取决于人(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产生于(建筑审美活动中)人对建筑的生命情感的价值活动.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客体或客体属性能满足主体需要的肯定性,因此,从审美价值角度分析,建筑美在本质上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相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2]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环境、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不同且日趋多样化,所以建筑审美标准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发展变化的.在审美特征上,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物质形态)在精神意义上的体现,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内容的统一,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2 中国馆的建筑美学特征

在当今建筑设计追求“本土化和国际化”,注重“个性与特色”的时代潮流中,中国馆以其“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在建筑形体、空间、环境和精神等方面凝练了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精神内涵和建筑艺术特征.同时,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古”意“新”解,透露着新鲜的时代气息,洋溢着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是人类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的成果,是建筑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2.1 建筑艺术形态体现多种统一

2.1.1 规划布局象征“寺墩古城”式的太阳宇宙模式象征性是建筑艺术和许多其他门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性之一.西方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把艺术发展史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视建筑为一门最早的艺术,并把它作为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的代表.他认为:“建筑是与象征型艺术形式相对应的,它最适宜于实现象征型艺术的原则,因为建筑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它里面的意义.”[3]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精神内容通过物质形式得到表现(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重精神意义而轻物质作用,他将“美”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寺墩古城”是4200~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城规划模式.1936年在浙江良渚镇首次发现,所以称良渚文化.1973年10月,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郑陆三皇庙村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古城规划格局是:古城东西宽约900 m,南北长约1 000 m;中心为直径约100 m,高约20 m的圆丘形祭坛;祭坛周围有一圈河道环绕;河道外侧为墓地;墓地以外是居住区;居住区外侧又有一圈河道环绕;祭坛的东西南北各有一条正方向的河道,连通内河与外河,将墓地和居住区分割成四个象限.

据张光直和吴庆洲教授研究,“寺墩古城”格局是中国古代天地宇宙观、生殖崇拜和太阳图腾崇拜的象征.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古城方形以象地,圆丘形祭坛以象天,并以突兀的圆丘联系天地;古人以昆仑山象征女性和母体,具有创生的能力,故古城中墓地靠近昆仑山——祭坛,以象征灵魂回归母体得以再生;而中心的“”符号,在亚述、印度和中国古代都是太阳神的象征,故寺墩古城布局是太阳王国的象征,是太阳文化崇拜的载体.[4]

中国馆由国家馆、省区市馆、香港馆、澳门馆和台湾馆组成,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视觉中心地段.国家馆居中架空升起、层叠悬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的构思主题——“东方之冠”;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在四周水平展开,汇聚人流,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5]地区馆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其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寺墩古城”式的太阳宇宙王国模式,以高耸的国家馆喻“天”,以平卧的地区馆喻“地”.整体布局寓意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天人合一,以及社泽神州、富庶百姓的盛世大国形象,展现了中国文化、东方哲学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是中华智慧的结晶.[6]体现了建筑艺术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内容方面的统一.

2.1.2 总体形象表现多种精神内容建筑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空间美、造型美、意境美、环境美等方面.建筑艺术体现了建筑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容的统一.“建筑的象征性是建筑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座充满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常常是一座历史的碑石,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甚至会超过环境和造型.”[1]以勒·柯布西的朗香教堂为例,为了创造天主教仪式和活动的特殊气氛,他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黑勒尔·肖肯(见 Jencks,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1977,Rizzoli,P49)和 V·斯卡里(见Le Corbusier,1987,Princeton,NJ,P.53A)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朗香教堂建筑艺术形态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容,突出了其建筑艺术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中国馆充分利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造型简洁,雕塑感强烈.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悬挑,总体形象综合象征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蕴涵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超越时空的想象.由4组巨柱托起的倒金字塔型主体建筑,从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很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一个古代量测谷物的“斗”或“升”或一个储存谷物的“仓”、一个传统木构建筑中的“坐斗”、一个古代乐器的“缶”,又酷似一只古代巨大的烹饪之器和立国重器的4足“鼎”,被誉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和“中国器”.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兼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说,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福泽神州、富庶四方.在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看来,国家馆居中升起、架空悬挑,地区馆水平展开还构成了一个“福荫庇护”的层次丰富的城市立体公共活动空间,集中体现中国精神与东方气度.“东方之冠”自上而下,体现刚性,传达力量感和权威感;而建筑表面镌刻着中国古代叠篆文字的地区馆,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也体现了“开放、柔性、亲民”的国家形象.向人们展现着热情欢迎、包容接纳的姿态.[7]而以大面积的“中国红”——“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且沉稳大气,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易被世界理解和接受.

中国馆整体形象的综合象征表达,内含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象特征的民族性强,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联想,精神内涵丰富.整个中国馆,通过对建筑的群体组织、形体和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将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在隐喻多种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的文化元素的同时,象征性地展示了当代中国庄重详和的国家形象.体现了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体现了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一.

2.1.3 结构与构造转译传统营造法则国家馆居中架空升起,上大下小的建筑造型,蕴含了“东方之冠、世界舞台、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传承开创、鼎盛中华”的设计理念[7].在建筑构造上,层叠悬挑,制拟斗栱.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和敏感构件,由斗、栱、升、昂四个部件组成,起承托和悬挑屋檐的作用,是木构建筑中屋身和屋顶的过渡部分,也是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和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层叠出挑,上大下小的国家馆形似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斗和升,但对传统的斗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人民意志.而主体四周外露的梁头和屋顶平台纵横交错的建筑梁架,又转译了《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九经九纬”之道[6].其建筑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共同演绎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和建筑形态要素的当代传承,体现了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2.2 建筑设计理念突出时代精神 世界博览会是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日益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憧憬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驿站.世博会建筑已成为建筑思潮和建筑技术的领航者,其本身就是一种展品,从1851年开始,历届世博会各国的建筑都以当时最新技术和材料来展示本国的历史文化、科技成就和设计理念,突出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如:1851年伦敦的水晶宫,开创了建筑工业化;1889年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展示了工业技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1929年巴塞罗的德国馆,成为现代建筑中流动空间的典型;1958年布鲁塞尔的原子塔,引领了现代结构工程技术,成为了比利时国内团结和西欧联合的象征;1967年蒙特利尔的“栖居67”公寓,预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1968年圣安东尼奥的圣安东尼奥河滨水空间的整治,成为城市设计的成功先例;1970年大阪的节日广场和太阳之塔,推动了膜结构的发展等.[8]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博会主题多以人类居住、环境、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展示为主,突出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是时代建筑的基本特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演绎“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中国馆主题,何镜堂院士与他的设计团队将其定位为“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两个基本原则.在演绎和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要素的同时,中国馆也从各个方面诠释了时代发展的精神与要求.

2.2.1 建筑技术表现未来人类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在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代社会,文化、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建设的主题.节能、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中国馆不仅从多个方面演绎和表达了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文化要素、营造法则和精神内涵,而且其建筑技术也充分利用了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主题思想.如: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外墙材料;能反射热量,降低能耗的LOM-E中空玻璃门窗;地区馆厚达1.5m的屋顶平台覆土层绿化;国家馆屋顶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路面的排水体系;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的照明系统和冰蓄冷技术等.不仅如此,建筑体形和室内空间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地区的气候特点,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国家馆的形体本身就是一个自遮阳体形,经过计算,5~10月除早晚外,其余时段阳光均无法直射室内,而在较冷季节则相反,阳光能较好地投射室内,更好地满足节能要求;自然通风的架空中庭空间系统使公共活动空间获得良好的热舒适环境.”[9]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引入和科学的空间环境设计,使中国馆的设计和建设体现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的“低碳未来”城市发展理念,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特性,是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2.2.2 建筑环境师法自然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演绎,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建筑空间的艺术特征明显.通过组合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空间,国家馆中心对称的仪式化空间,呈现出层次递进感强烈的空间序列,与中国传统城市礼制空间相对应;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非仪式化空间,在建筑边界上引入江南园林的设计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化的可把握的自然秩序.两种空间模式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利用地方馆33 m高的屋顶平台(近30 000 m2)打造的“新九洲清晏”城市空中花园,根据地势与气候差异把典型景观分类,抽象成“田”、“泽”、“渔”、“脊”、“林”、“甸”、“壑”、“漠”8区,环绕在中国馆的主体国家馆周围,组成一幅中国当代环境景观矩阵.[10]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意境美”、“和谐美”与“自然美”特征,是东方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的理念体现,展示了“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

2.2.3 建筑空间体现现代理念中国馆在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建筑空间也体现了现代国际建筑设计理念.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的平坦延伸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创造出流动的现代空间效果.在国家馆63 m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 m完全挑空,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加强了主体空间与四周空间的联接.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的平坦延伸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为人们提供了四大交流平台:南侧的“城市广场”、9 m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13 m高的地区馆的屋顶平台(即“城市花园”)、63 m高的国家馆观景平台.空间的开放性与公共性是现代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通过设计交流平台,建筑得以“软”化,空间得以渗透,人与自然得以交流.何镜堂院士说:“建筑本身很‘硬’,很雄伟,有时会给人一种压抑感,通过设计交流平台将其‘软’化,达到人与建筑的和谐,这四大平台的设计正体现了现代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即开放性和公共性.”

3 中国馆的建筑美学意义

3.1 建筑审美属性突出审美价值 “建筑艺术主要以其巨大的形体和严密的数理结构来表现它们所服务的精神内容,同时表现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精神风貌、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11]如前所述,中国馆充分利用了象征和隐喻的设计手法,在建筑布局、空间组织、形体塑造、环境布置、构造做法、技术特点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演绎,体现了建筑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特征.其建筑的审美属性很好地体现了建筑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突出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精神.

3.2 建筑审美属性体现新的建筑审美取向 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认为“实用、坚固和美观”是建筑三位一体的基础,并把它作为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尽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侧重,但这三个不同因素,今天依然被当成优秀建筑中至关重要的因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特征清楚地表明,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关注形式和风格的形式美创新,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和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体现了新的建筑审美取向.

3.2.1 形式和风格形式和风格是建筑的审美特征的外在表现形态.对照建筑美的规律,如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等,建筑的审美特征也表现为建筑的性格美、造型美、结构美、风格美、色彩美、环境美、空间美、材质美、装饰美等,主要是通过建筑的体型设计、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立面处理、技术应用、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等方式来实现.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总是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性的,它体现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随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因此,建筑的审美特征应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3.2.2 本土化和国际化建筑的本土化体现的是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建筑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统一.建筑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自然适应性,而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形体特征,则更多地体现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在建筑美学视野中,建筑本土化意味着建筑地域性格的凸现、民族风格的彰显、文化传统的高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实现,其根本意义在于发展建筑美的多元丰富性内涵以满足人们丰富的且日趋多样化的建筑审美需求.建筑的国际化体现的是全球建筑文化的趋同性和创新性,表现为各民族在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思想和建筑经验的同时,积极开拓视野,主动借鉴国际建筑的先进经验、文化思想和设计理念,努力实现世界建筑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建筑美学视野中,国际化意味着建筑材料的先进、建筑技术的高尖、建筑设计思维的创新和建筑文化的融合,表现为建筑审美文化的整合与适应,其根本意义在于揭示建筑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以创新建筑审美文化.[12]

3.2.3 科技与环境世界建筑发展到今天,在关注建筑的实用、安全和美观问题之外,还有更多其他的建筑课题需要关注,如文化问题、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审美态度问题等等.

建筑学具有理工和人文的双重特色,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体.建筑艺术通过时代技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建造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成为可能,它提高了人们的建筑文化素养,改变了人们的建筑思维方式,推动着建筑观念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建筑价值观、道德观和建筑“审美判断”的标准.促使人们在关注建筑的实用、安全和美观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重新诠释“建筑、环境和人”的关系.于是一种新的建筑审美价值观和建筑“审美判断”的标准得以培育和产生,这是建筑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建筑美学视野中,关注建筑的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意味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审美理想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建筑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更新,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展示建筑美学是建筑技术美学与建筑艺术美学的对立统一,以体现建筑审美取向的辨证发展观.

4 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观历届世博会的展馆建筑,其本身就是一种展品,体现了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建筑审美价值观的变化.虽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其方案原则通过之时,就引起了众多的争议与质疑,如有人认为它仿古形象过重,与上海的国际形象和世博会的宗旨更是格格不入;有人甚至认为如果这个建筑实现了,将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但正如设计团队所定位的,中国馆的设计坚持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两个基本原则,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了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突出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分析中国馆的形象特征、文化内涵、设计理念和美学特征,有助于理解其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建筑教育价值等多种价值内容;有助于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建筑美学体系——生态与可维持发展的建筑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价值.

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确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美学价值观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要在充分了解本民族建筑文化“硬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软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思想和建筑经验,实现从建筑本土化的“硬继承”到“软继承”,以丰富建筑美的多元丰富性内涵,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建筑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设计的国际交流和对话,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技术,在“融会”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做到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贯通”,从而创新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审美文化,丰富人类建筑文化的总宝库.

[1]彭吉象,郭青春.美学教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5-120.

[3]黑格尔.美学(第三册):上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9-30.

[4]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0-61.

[5]章勇.时尚科技风绚烂世博梦——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馆精品展示之中国馆(一)[J].中国科技财富,2010(1):58-62.

[6]刘颖,徐蒙.东方之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理念解读[EB/OL].[2010-10-19].http://www.expo2010.cn/a/20080529/001802.htm.

[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馆创作设计团队.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创作构思[J].南方建筑,2008(1):78-85.

[8]郑时龄.世博建筑巡礼之一:世博建筑记忆中的丰碑[J].广告大观:标识版,2010(1):39-41.

[9]何镜堂,张利,倪阳.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J].建筑学报,2009(6):10-13.

[10]何镜堂,张利,倪阳.东方之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J].时代建筑,2009(4):60-65.

[11]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9.

[12]唐孝祥.建筑美学视野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J].新建筑,2004(1):47.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ignificance of China Pavilion in the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WU Guo-zheng1,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By interpreting and analyzing the form characteristics,design ideas,culture connotations and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a Pavilion in the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the regional,national and times’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ignificance of China Pavilion were discussed,and the multiple and abundant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connotation of China Pavilion and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s merit of architecture art were emphasized.The ideas that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style which adapt to its nature condition,social and human circumstance have important effects,the architectural localization means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nation culture traditions,value concepts and aesthetics ideas,the architectural g1obalization reveals the conformity and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culture,the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influence the aesthetic value concept,were proposed

China Pavilion;design idea;architecture aesthetics;aesthetic value;aesthetic trend

TU-8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

A

1004-1729(2011)03-0246-06

2010-11-02

伍国正(1972-),男,安徽庐江人,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0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中国馆美学建筑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