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论

2011-04-07彭兴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贺龙根据地湘西

彭兴富,尹 慧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论

彭兴富,尹 慧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西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湘西这块红色土地上,积淀了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得的宝贵财富。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

湘西革命老区是贺龙、周逸群、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一块红色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湘西苏区红军和各族人民在此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成功策应和完成了党中央战略转移和中央红军长征。因而,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资源也凝聚成了新时代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思想教育资源。

一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是指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湘西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苏区红军和湘西各族人民,所形成的革命纪念馆纪念馆、纪念地、桑植红军民歌、红色诗歌、英雄事迹等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要素总和。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内涵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在革命战争期间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传统精神。这种革命传统精神既有革命战士特有的殊死拼搏、顽强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又融入了湘西革命儿女们特有的勤劳质朴、刚直悍勇的湘西民族精神,是带有湘西特色的革命传统精神。另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革命战士联合湘西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留下的革命遗址、文物作品等物质载体,如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等等。

二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教育资源的时代精神

(一)对革命执着不悔的追求精神

在革命斗争时期,湘西革命老区拥有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它蕴涵了湘西人民对革命执着不悔的追求精神和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不朽的精神支柱。

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西地区革命斗争同全国革命一样,处于低潮时期。然而,即使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湘西各族人民在贺龙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不惧困难,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所吓倒,仍然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3月,在桑植县洪家关,贺龙、周逸等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成立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建立县革命政权。为了推翻旧社会,湘西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坚定革命胜利的信仰,谱写了一曲曲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壮丽诗篇,体现了坚定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呈现了感人的为真理而求索的奋斗场面。如在湘西民歌中,融入了湘西儿女对红军的爱戴、对革命的鉴定信念。正是这些一曲又一曲的《马桑树儿搭灯台》、《红军歌》、《起义歌》等地方民歌,激励着湘西千万英雄儿女跟着共产党,跟着红红军,把中国革命从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回顾历史,正是湘西人民长期的对革命的执着不悔的追求精神,凝聚和积淀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为了革命胜利舍生忘死的斗争精神

湘西地处大山深处,地理环境恶劣,山高路陡。生存环境的艰难,造就了湘西人民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特有民族性格。湘西人民不仅面临艰难的生存环境,更要忍受旧社会剥削制度的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湘西人民把特有的民族性格与对革命的追求,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为了革命胜利敢于置生死不顾的革命斗争精神。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座座丰碑。湘西老区革命根据地人民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湘西人民参加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救会,支援协助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忍饥挨饿,为红军抬担架、运送物资、抢救和护理伤员。蒋介石对湘西根据地实行野蛮的经济封锁,红军面临极度经济困难。湘西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前线战斗。当红军部队急需食盐时,他们宁愿自己不吃食盐,把节省下来的食盐送到红军部队。据统计,3 000多湘西子弟参加贺龙红军,约一半左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土家族人民本着“要吃辣子莫怕辣,要当红军莫怕杀”的大无畏精神,跟着贺龙闹革命,广阔的土家族地区成为革命的热土,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相继在此诞生。在解放战争中,无数土家族群众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有的战场杀敌,有的支援前线,为打败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2]。正是湘西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坚定信念,正是湘西人民对为了穷苦大众打仗的红军的爱戴,正是大山造就的湘西人特有的民族性格,才演绎出了一幕幕为了革命舍生忘死的壮举。这种革命精神,不仅换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的复兴。

(三)怀抱革命胜利信念与逆境抗争的民族精神

湘西地处湖南边远地区,交通闭塞,在当时条件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而淳朴厚道的湘西人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充分彰显特有的民族性格,认准贺龙等领导的工农红军,积极投身革命,参加红军,与红军一道,克服重重困难,与不利的革命环境斗争,充分展现了敢于与逆境抗争的中华民族精神。

早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加上经济落后,缺衣少食,湘鄂西根据地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但勤劳勇敢不服输的湘西人民,与红军并肩作战,支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设,使湘鄂西根据地发展壮大,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1928 年底,贺龙率领的主力部队陷入了极端困难时期。他们在石门一带游击,几次受挫,全军只剩下200 多人,70 多条枪,但是红军没有放弃,从南北墩撤退到桑植与鹤峰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坚持斗争。国民党军队一个团600 余人,步步为营,层层封锁,对红军实行残酷围剿[3]。由于敌人围剿日益加剧,红军处境艰难,天寒地冻,红军缺衣少食,日夜行军转移,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红军就转移了23个地方。他们穿越深山密林,住山间岩洞,吃树皮,啃草根,也不放弃对革命胜利的信念,继续坚持与敌人战斗,保存革命力量。正是因为湘西人民敢于与逆境抗争的斗争精神,才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1929年春,贺龙率领红军解放了湖北鹤峰县城。同年5月,贺龙率领红军解放湖南桑植县城。在革命艰苦的环境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彰显出了伟大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骆驼精神”就是对党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任弼时同志肩负革命重担,长期劳累,任劳任怨,为了革命负重前行。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住的房子与普通群众无差,设施简单。这些实际上就是所有革命根据地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革命精神的体现,是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就是这样被“骆驼们”踩出来的[4]。贺龙、任弼时、周逸群等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召唤着无数湘西儿女的民族性格和革命斗志,形成了湘西人民怀抱革命信念敢于与逆境抗争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今天仍然激励着勤劳善良的湘西人民建设美好的家园,谱写民族繁荣团结的新篇章。

(四)结合革命实际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包括永顺、大庸、桑植三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龙山、保靖、桃园、常德、慈利等五县的部分地区,东西200多公里,南北120余公里,人口约50万,建立了县区乡革命政权,红军由7 000余人发展到近12 000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开辟,充分体现了贺龙、任弼时等领导湘西革命苏区人民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武装。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中共中央在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和局势后,做出大胆决策,决定让贺龙由上海返回湘西,开辟湘鄂西根据地。此后,湘鄂西苏区的党组织、红军和湘西老区人民,从1927年秋至1934年秋,不畏敌强我弱,敢于牺牲,前仆后继,在革命形势和条件极为艰难的环境里,坚持了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种结合革命实际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这些苏区领导人创建根据地的大胆决策上,也体现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如在开辟湘鄂西根据地期间,贺龙、任弼时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党组织的宣传工作。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取得群众对红军的信任和根据地建设的支持,一直都是根据地建设的难点问题。贺龙、周逸群到了桑植洪家关后,为了融入百姓生活,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利用桑植百姓爱唱民歌的习俗,专门组织创作桑植人民自己的民歌,在民歌中融入党的政策和宣传红军内容,在县城和洪家关的街头巷尾,组织教唱《农民协会歌》、《红军歌》、《卫兵歌》、《妇女歌》、《要吃辣椒不怕辣》等大量红色歌谣。这些歌谣似缕缕春风,像阵阵甘雨,如黎明的号角,洒在久旱的心田,唤醒了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正是因为湘鄂川黔苏区领导人善于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地方文化和民俗与宣传革命宣传红军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红军工作思路,才使湘西人民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红军真正是老百姓的军队,也才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深深地扎根于湘西人民的心中。

三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虽然已没有战争的喧嚣、不再出现屡屡因革命而为国捐躯的豪壮场面。但湘西这块革命热土无时无刻不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发生的悲壮与豪迈。这种承载着光辉的民族革命史与优良的革命传统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然闪耀着最为璀璨的光芒,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具备着宝贵的时代价值。

(一)历史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深刻了解历史, 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指导现实。我们不会忘记,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里,湘西革命儿女不畏险阻,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誓死效国。从1928年4月湘西桑植起义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刘家坪誓师长征,湘西革命儿女进行了8年的武装斗争,30 000多人参军,5 000多人英勇牺牲,其中包括贺龙的胞姐贺英和胞妹贺戊妹。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湘西革命儿女在战场上用奋死拼搏换来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需要高端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我们更需要革命先辈留下来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是当今社会进步与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会时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以此来激励自身,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不畏艰险,努力拼搏,发扬革命先辈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

(二)文化价值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种“活”的文化资源,有着很深刻的文化内涵,蕴含着非常丰富且宝贵的文化价值。本土的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紧密融合,使得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无限的探索空间与利用价值,至今都是人们乐于研究且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同时这种文化资源又具有“活”的文化形态,走在湘西的街头巷尾,随处都可以听到湘西革命民歌,逢年过节,我们依然能看到湘西传统舞蹈。湘西民族传统歌曲、舞蹈、诗歌、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与红色文化完美的结合,使得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流逝。可见,这种“活”的文化形态有着宝贵的文化价值,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的财富资源。

(三)教育价值

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生动直观、形式丰富多样,比抽象的书本教育更具优势。教育者可组织学生参观湘西革命老区,让学生亲临革命的壮烈与伟大,革命老区的每一处遗址遗迹与珍贵文物都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英勇事迹。它所折射出来的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与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比单纯的在课堂上灌输教育更为直观与鲜活。另外,邀请革命老前辈亲临课堂,讲授那段感人的历史,讲述发生在革命年代的感人事迹;组织观看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展校园红色宣讲活动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湘西革命老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是当今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0.

[2]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2.

[3]张建永.百年湘西百位人杰[M].吉首:吉首大学湘楚文化研究所,1997:129.

[4]郑广瑾,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86.

(责任编校:文中)

OnResourcesofIdeologicalEducationinRevolutionaryOldAreaofXiangxi

PENGXing-fu,YINHui

(Marxism Institute,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In the period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He Long and other old revolutionaries leaded Xiangxi people of each nation to struggle hardly. In this red land of Xiangxi, there were rich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se resources are valuable wealth of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volutionary old area of Xiangx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resources

2011-10-15.

湖南省教育工作委员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研究课题(09C25).

彭兴富(1965— ),男,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尹慧(1985— ),女,湖南长沙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642

A

1673-0712(2011)06-0106-03

猜你喜欢

贺龙根据地湘西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