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
2011-04-07李红军
李红军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总结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
李红军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不同层次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在总结经验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总结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地从实践到认识、从实践经验到科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
一、总结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是对各种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指导性结论的过程,包括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对经验或情况的科学分析,二是在分析中得出有指导性的结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和归宿。
首先,总结在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总结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没有分析和总结就不会有对于事物发展着的本质的不断揭示,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无论是发现、发明、创造还是前进,都必须建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还能够明确方向,给人们“一个推动力”。“什么事都需要经验,什么好的政策都是经验之总结。”[2]我们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策略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总结不仅形成和发展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而且“会给我们全党一个推动力,使我们的工作比过去做得更好些。”[3]总结能够明辨是非,明确方向;能够使认识深化,提高党的思想凝聚力,形成革命和建设的动力;总结能够使正确的经验得到推广,使胜利扩大。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在实践探索中创立、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基本上形成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为土地革命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4]665,对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指明了中国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学说。
其次,总结经验是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许多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联系的独特的经验,其中既有正面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反面的失败的教训。能否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既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得到顺利地发展,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得到顺利地推进。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即使有了经验,如果不善于总结,也不可能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因为如此,他把“善于总结经验”作为“领导者的任务”向全党明确地提出来。对于这一点,陈毅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言中谈到我党的军事思想时明确指出:“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战略战术特别发展。这种军事思想为什么又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起来?就是他能够根据这些特点,总结经验,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天才。”[5]444
二、从不同层次对中国革命进行不断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总结,因其对象及其特点,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总结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对事物认识的深入。
(一)在对单个事件的总结中提高执行党的政策的决断力
党的政策的形成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正确性的程度需要在执行中加以检验和完善。政策的执行往往受着复杂的因素的影响,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并在总结中提高执行的决断力。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皖南事变的总结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事例。
1940年冬,蒋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于“皖南事变”及击退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和党中央及时给予了科学的总结。1941年1月15日,就在皖南新四军被围剿、突围失败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结、检讨新四军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从我们自己方面来说,首先是由于项英、袁国平等没有反摩擦的思想准备,其次是指挥上的错误[5]594-595。这就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着重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策和策略的决断力和执行力问题。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斗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党内指示,指出“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抗日,并继续有效地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危险和反共逆流起见,研究和学习我党在英勇地胜利地反对这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所获得的教训,是完全必要的。”[4]781毛泽东系统阐述了“独立自主、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指出:“和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作战,需要一整套的战术,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但是斗争必须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三者缺一,就要吃亏。”[4]782-783“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将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没有或较少买办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将最反动的大地主和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区别,这是我党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4]783“有更多的同志不了解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不了解统一战线政策和阶级政策,从而不了解统一战线教育和阶级教育的一致性。他们认为在皖南事变后需要特别强调所谓统一战线教育以外的阶级教育。……我党对党内对人民所施行的教育,也是包括这两方面性质的教育,就是教导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如何和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各个不同的阶层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上联合抗日,又和他们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妥协性、动摇性、反共性作各种不同程度的斗争。统一战线政策就是阶级政策,二者不可分割,这一点不弄清楚,很多问题是弄不清楚的。”[4]784-785毛泽东的这一总结,极大地增强了党内团结,增强了党内对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政策的执行力,对后来的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胜利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推进理论的创新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理论。然而,伟大的理论不是自发产生的,必然需要伟大的思想家对伟大的实践进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不断地进行总结,逐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迫切需要对“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作出回答。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毛泽东经过深刻思考,在1927年8月7日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发言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毛泽东通过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着手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全面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关系的状况,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主要危险的关门主义,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必须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圆满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彻底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为指导原则,系统总结了建党以来18年的革命经验,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发动以来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第一高原状”[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总结了党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18年的斗争历史,并将其中的经验概括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法宝。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途径。这一系列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着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已完全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石仲泉.我观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556.
Experience Summarizing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Promote M arxism Sinicization
LIHong-j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sinicization,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is great at reviewing and constantly summarizing experiences from different levels in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and in the course ofwhich,explores the suitabl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road for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enriches and develops Marxism,and promotes Marxist sinicization.
summarize experience;Marxist sinicization;innovation in theory;methodology
A 81
A
1004-1710(2011)06-0018-03
2011-02-24
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黔规划10(08)]
李红军(1970-),女,山东菏泽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