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我国的道德建设

2011-04-07

关键词:三化马克思主义道德

黄 燕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天津 300387)

论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我国的道德建设

黄 燕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天津 300387)

随着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新时期,党中央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对我国道德建设理论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道德理论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国的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需要,进一步创新道德建设内容。

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建设,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具体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亿万民众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不断推进,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自然也将对我国的道德建设产生影响。

一、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因为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成功,因为背离了中国国情、党情而教训深刻。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李大钊、陈独秀,到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毛泽东,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全面阐述、不断丰富和充实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还在实践上根据中国革命的需要大胆尝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正是毛泽东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功地以新鲜活泼的民族语言赋予了根植于欧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语言风格,才让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与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有机结合,使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有严密逻辑论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了我国普通劳工大众的生活。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学家、创新家、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最有效传播者,是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领头人。改革开放后,我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也开创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的道德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向全体公民发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号召,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新时期,我党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在全社会倡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在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中国道德建设意义深远,具体有以下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374;“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根本,传统优秀文化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道德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二”大开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到“三讲”活动,再到“八荣八耻”的全面推进,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鲜活的民族特色,还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方面具有特色。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适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日益成熟,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了新的含义,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新时期,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我党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贵德”、“尚和”精神以崭新内容,向全体公民发出了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的号召,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路径。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从时代要求出发研究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道德建设方面,我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与时俱进地创新道德建设,适时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观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在道德建设理念上,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理性赋予具体载体,倡导以人为本,增强道德的实践性;在道德建设重心上,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培养社会公众“规则伦理”习惯;在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上,改变“运动推进”为“制度推进”,建立了从全国公民道德到各行各业各区域的多层次道德实施细则;在道德建设主体上,强调道德建设的公民主体意识,将道德个体推进为“公民个体”。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人民群众只有在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才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进行不断探索,将党风建设和全体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道德建设的独到经验。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加强“三个建设、一个制度”,强调党员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在全社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这些,为提高党员觉悟,提高公民道德,自觉将社会主义道德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也应该看到,新时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道德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但是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生产力仍处在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体系与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出现了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公民之间由于收入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和道德困惑导致了新的道德冲突;从国际上看,中国参与国际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外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进一步加深,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涌入带来了道德价值多元化倾向日益严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某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有意无意地在道德体系上对我国进行干预、渗透和替代,以所谓的“普世价值”、“多元化”、“自由化”等思想误导公众,某些不良思想已经严重地冲击我国道德领域,让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怀疑,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不再向往;有些道德观念对一般民众的生活道德构成威胁,使普通大众和部分党员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是非界限模糊,对社会公众价值选择的可行与不可行缺少基本标准,有的人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都不遵循;在党内,某些庸俗、低下甚至腐朽的、肮脏的道德思想意识伴随着部分党员的堕落腐化正日益毒害着共产党的肌体,逐渐演变成社会公敌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弘扬正气,倡导远大理想,向全体公民加强共产主义教育日显重要。

二、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我国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我国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才有了改革开放后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又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要求。然而,由于很多原因,近年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道德建设方面不尽如人意:有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得很多,谈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道德体系建设可以自如地引经据典,却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引用而引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却并没有真正地读过几篇马列原著,学术功利性很强,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功底;有的学者对中国国情、传统文化研究有限,拿来主义、美化某些国家道德现象的片面性很强,否定民族文化倾向明显;有的学者虽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研究,也结合现实中国道德建设进行了反复思考,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规范与具体民族的道德发展研究不透,出现了理论研究上自我矛盾、摇摆不定等现象,表现为要么倡导儒家道德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要么以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为自己的理论基调,更有甚者将某些个别经济发达国家的道德奉为评判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准。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会导致民众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无所适从。

(二)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导我国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利益冲突,带来了道德认知的矛盾与困境。这是因为,其一,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面对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困境,必然会出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取与舍、是与非、好与坏等一系列道德范畴的新旧标准差异。其二,每一个民族的道德内容都是该民族长期积累的结果。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传承与创新、保留与吸收等一系列道德选择困境。作为一种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约束力、联系本民族的纽带和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性、规范性、秩序性的东西,道德来自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具有累积性,内容上具有继承性,承袭着传统以来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但在落后各国面临现代化建设任务阶段,在学习某些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常常对自身的传统和现状产生质疑。其三,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仍处在继续发展、不断变化之中,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内容、道德形式、道德追求也具有可变性,道德问题与发展趋向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及时跟踪并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规律存在着困难。

必须认识到: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到的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仍属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道德传承使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这些都需要道德建设研究工作、道德建设实践具有创新精神。显然,我国的理论工作者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导我国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这具体表现在:(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方法亟待突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于民众之中,需要教育者进行有效传播和宣传。但是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有的教育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弄得晦涩难懂、深奥莫测;教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归纳不够,传播马克思主义缺乏说服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宣传部门的口号方式方法过于假大空,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差异较大,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在信息接收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渴望;教育手段方式方法陈旧,空洞说教与枯燥训导常常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理论脱离实际给民众带来了新的困惑。(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内容亟待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浩瀚无边、道理深奥,涵盖着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大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满足于专业化的研究方式,将全体民众变成人人都是理论家。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生活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民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然而,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甚至一些政府报告中普遍存在新的“八股文”文风,马克思主义宣传文章变成了框框套套;写不出文章的人到处打着搞学术的旗号在文章中滥用排比句,使得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抽象的词汇和生僻的概念,远远离开老百姓和普通大众;有的教科书不看对象,将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学术探讨编进教材强制向学生灌输并严格考试,将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扼杀于卖弄“学问”之中。(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社会公民从思想上达成共识。但是由于一些文艺工作者、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具体学科建设者、经济建设的实践者和党的部分领导干部,长期以来只关注经济利益、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忽视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学习,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的言行与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目标渐行渐远,在广大群众中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些错误言行已经威胁到中国共产党的存亡。

总之,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中存在着被抽象化、教条化、专业化等倾向,导致了当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表面化、庸俗化、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仍有待提高。相反地,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仅未被有效抵制反而以所谓的通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的特点大行其道,其结果不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带来障碍,也给人们对真、善、美的评判带来困难,使低俗、恶俗、庸俗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不和谐音符,更使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不断在金钱、名利、女色等诱惑下失去其高尚、美好、正义的光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曲解和误解,最终必将冲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危及我国社会公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非常常见,是一项非常实用和便捷的施工技术。通过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操作,采用质量优良的施工材料和设备,按照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进行调配,并在施工完成后加强施工养护,注意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提高市政道路建设质量并延长使用寿命。

三、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我国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道德,中国道德建设之精神和灵魂也必然是中国人之精神灵魂。

(一)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道德理论创新

1.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全面研读马克思主义 这种研读应该是冷静的、深层次的、理性的,是还原马克思主义本来意义的研读,而不能是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为短期目标服务,更不能是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研读;这种研读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的,而不是对某个阶段年龄、某个层次官员、某个学历结构人的要求;这种研读还应该是全体国民的,不仅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人员或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也不仅仅是文科专业,而是全体民众的共同解读。

2.在继承传统优秀道德的基础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706-707一个民族的道德发展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洗礼,其内在稳定性决定了它具有延续性。在中国社会,儒、墨、道、法各家学派共同发展,“公家之利”、“公平无私”、“公正为民”、“天下为公”、“至忠而公”、“忠为报国”、“忠在恤民”、“忠先于孝”、“公而忘私”等传统道德之精华世代相传,人与自然取舍有度、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等中国特色思维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重义轻利、关心国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等优良传统凝聚着千万中华儿女;崇尚“仁义”、强调“亲民”、和谐发展展现给世界豁达、大气与成熟。但中国不能仅仅依赖已有的道德理论和道德思想来建设当代中国道德体系,尽管近年来儒家社会主义的主张和将孔子、老子的有关言论作为中国主流道德重塑目标的主张时而有之,但很显然其立论底气不足,很难得到社会共识。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严密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的理论,是经过近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检验的真理,它成为中国当代人的指导思想不是自封的,是亿万中华儿女实践后的选择,它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

3.及时总结我国道德发展的新经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后形成的。改革开放后,我国规范和系统化了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出台了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对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要加强研究,要及时追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现时代的新问题有机结合,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和新理论,构建出一个具有长期科学、规范可行、积极向上、符合人类崇高奋斗目标的道德体系。

(二)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道德建设实践

2.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出发,赋予道德建设时代内涵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已有30余年,其间遭遇过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不健全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也有过股份制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过程中少数人借转制之机的“寻租”时期;也经历了财富的积累并出现“富二代”以及中国对奢侈品盲目追捧的时期。喧嚣过后是冷静的思考,浮躁之后需要理性的研究。当前,要重视全球化下各国文化交流带来的问题,认真研究青年一代成长中出现的道德困惑,正视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利益冲突问题,认识信息社会下人们的思维变化、交往方式变化和信息快捷化带来的更加透明、更加民主、更加多元的道德观念变化。在我国道德实践中,要大力推进切合中国社会人文环境的道德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家庭、社区、学校、单位等组织,借助好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保障来进行道德建设。

3.把握公民需要,改进马克思主义指导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尽最大力量保护着本国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民主权利、平等权利,但各国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方式方法不同。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市民的道德生活更多和宗教活动等融为一体,但是在中国以及部分国家,由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各方参与,一直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例如新加坡,它在以法制来推进道德建设上的成就举世称道。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广东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社会风气时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3]在我国,《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教育部、宣传部对幼儿园、中小学乃至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育课建设的重视,党政军必须坚决贯彻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以及各行各业必须坚持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等,无不具有极强的强制力和国家政府推动力量。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保证了绝大多数公民坚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才使我国改革开放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才形成了新时期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但是要看到,中国今天的物质财富、社会生活节奏、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代,如何采取更加柔性的、灵活的、有效的方式方法,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在日常生活言行中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仍然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要任务。

(三)以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道德教育发展

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道德教育效果的研究 教育工作者要在普及、教育和转化上下功夫,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坚持理性和感性并重原则,在实现路径、传播内容、工作载体和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而不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人云亦云,更不能教条化、抽象化、空洞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换位思考,积极探求有效沟通与传播途径,使受教育者加强对教育者、传播者的信任力,增强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信念的感染力;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受教育者同时也可能是教育别人的传播者和有道德人格的影响者,增强受教育者的道德自我内化和主动接受能力;教育者特别要注意道德教育创新,既要总结我国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传播以来的经验和方法,借鉴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及时有效地宣传共产主义的经验,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传播功能,在第四传媒与传统传媒上寻找有效传播。

2.将马克思主义转化成大众化的语言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细致、大量的研究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相对于亿万民众而言,那些高屋建瓴、意蕴深刻的理论,那些动辄以反复统一进行知识点考试的做法,不仅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为马克思主义走进新生代带来阻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人民服务”、“五讲四美三热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荣八耻”等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感染和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道路,还使无论是受教育程度极高的知识分子还是文化教育水平极低的民众一道学会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为此,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面目,切实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诉求出发,对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在理论教材、宣传资料、文学作品等方面,要做到内容通俗化、语言中国化、形式多样化、表达方式生活化。二是改变学究气息,摒弃卖弄知识的自我炫耀倾向。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而不是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的一厢情愿,不是教育者自说自话,不是少数精英们坐而论道、闭门空想,而是要关注人口占大多数的草根阶层们的基本要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光、理解力、接受力为教育效果的判断标准。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语言的大众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做出了表率。例如毛泽东的诗词歌赋、论文专著、讲话报告、友人谈话等无不打上了中国人的语言、思维、表达方式印记,温家宝在答记者问上每次都以最感人的古文恰当地表达了他对中国国家的热爱。报刊文章、教科书、宣传材料、文艺作品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

3.动员整个社会资源,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正面宣传和教育 不必也不能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对全体公民搞运动式的强迫灌输和阶级斗争划分,但是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借助党组织活动加强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对全体公民倡导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力褒扬善行,积极宣传“道义、公平、正义、价值、合理取舍、应该”的道德标准既可行也必要。要在全社会大力反对各种落后的、无耻的、不符合中国社会大众整体利益的道德价值观念,摒弃庸俗化、低俗化、矮化与弱化马克思主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崇高的精神塑造人,才能保障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道德体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的实现。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责任编辑:张文光]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academe study of Marxism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and wit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continuingly,moral construction will necessarily be bettered to adapt to the era requirements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ackground.In the new period,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learly lodges again to great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Marxism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which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our moral construction theory innovation to accommod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o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grasp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both moral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o create new content of mo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mo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socialistic characteristics close to reality,life,and the public need.

Key words:moral construction;Marxism sinicization,;Marxism modernization;Marxism popularization

Guide Our Moral Construction with Marxism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HUANG 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B 822

A

1004-1710(2011)01-0028-06

21010-08-30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KS08-012)

黄燕(1965-),女,河南商城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

猜你喜欢

三化马克思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