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
2011-04-07肖锦凤
肖锦凤
(怀化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怀化 418008)
试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
肖锦凤
(怀化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怀化 418008)
运用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二个最高准则:“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自我实现”和指导性原则“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生活方式,可发现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蕴含的深层生态意识为:人类和自然是平等且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如果人类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善待自然。弗罗斯特反对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反对基于科技、工业化和商业化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倡导一种田园生活。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深层生态意识
自然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生态意识也显示了作者的前瞻性与责任感。生态批评家克鲁伯(Karl Kroeber)在其《生态文学批评》一书中提出了“诗意生态系统”、“为自然而艺术”的文艺主张,文学应当倡导生态思维、生态学视野。美国学者鲁克尔特也曾提出:文学要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文学家与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的视野[1]。这要求文学作品应尽可能地体现出作家的生态责任感,文学作品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符合生态理念,引导读者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反对过度的工业文明,善待自然,回归简朴生活,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诗歌就具有这样的文学价值。他的诗歌形式简单甚至传统,但却能借自然描写解释社会认识,寄寓其深刻的、象征性的甚至某种宗教式的观感和意义。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引领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和共生,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并倡导田园生活。尽管当时人们对其作品的生态思想不甚了解,仅仅把他理解为一个大自然的爱好者,但他作品所体现出的生态批评思想,尤其是他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意识,的确值得我们对其作品重新评价与把握。事实上,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是他留给世界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弗罗斯特的诗歌,理解他的诗歌艺术,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身边的大自然,领悟大自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因此,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是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探讨的。为此本文通过运用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二个最高准则:“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自我实现”和指导性原则“手段简朴,目的丰富”[2]68的生活方式来系统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蕴含的深层生态意识,从而引导人们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该领域的一个探索性研究,能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有意义的思路,同时也能让读者对弗罗斯特有一个更新更深的理解。
1 人类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
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告诉我们,若无充足的理由,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毁灭其他生命,当然我们也就没有权利毁灭自然,也不可能毁灭自然。深层生态学强调万物平等,自然中所有生命存在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诗人把自然和人类置于平等的地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也就是人类沙文主义,人类沙文主义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王,是价值之源等,这种观点深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2]68。然而弗罗诗特认为人类并非万物之王,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当对自然中其它的存在物有怜悯和敬畏之心。如在《致冬日里遇见的一只飞蛾》[3]446中,诗人为一只振翅飞翔而筋疲力尽的飞蛾而担忧,表现出了他超前的深层生态意识。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还体现了自然的神秘性和不可征服,人类不能洞察自然之意图。如在《小河西流》中,诗人写道:
我们生命的跌落托起时钟。
这条小河的跌落托起我们的生命。
太阳的跌落托起这条小河
而且肯定有某种东西托起太阳。
正因为有这种逆流而上、回归源头
的向后运动,我们大多数人才在
自已身上看到了归源长河中的贡品。
我们实际上就是从那个源头来的。
我们几乎全是。[3]330
根据生命科学理论,人类的源头在水中。为此小河的跌落托起我们的生命。而太阳的跌落又托起这条小河,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托起太阳,弗罗斯特在这里暗示肯定还有更高层的某些东西,但显然不是人类。弗罗斯特把人类置于低于小河(自然的象征)的层面上,表明他认为人类并没有比自然中其它存在物高人一等,人类应当敬畏自然。这是对长期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挑战。
2 善待自然实现自我
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应当善待自然,把自然当作我们的朋友,杜绝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欲望,让自然顺其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把自然和人类置于平等的地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弗罗斯特笔下的人物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呢?当我们依靠自然谋生的时候,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呢?诗人通过几首诗歌如《越橘》《花丛》[3]39,《再见并注意保冷》[3]295等告诉我们应当适度利用自然,恢复自然原貌或顺其自然地发展。他倡导“只取自然愿意给予的”[4],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都警示人类不能对自然索取过多,而应合理地适度利用自然。如在《最后一片牧草地》一诗中诗人描绘了“最后一片牧草地”[3]339,“最后”二字隐含了人类对自然过度索取的担忧。又如在《采树脂的人》中,诗人也暗示向自然过份索取是错误的。
他让我看那些芳香的树脂块,
它们像尚未雕琢的宝石。
它们的颜色在齿间呈粉红,
可在上市之前却是金黄。
我告诉他那是一种惬意的生活:
终日在阴暗的林间树下,
让树皮贴近你的胸膛,
伸出你手中的一柄小刀,
将树脂撬松,然后采下,
高兴时则带着他们去市场。[3]186
诗人和采树脂的人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诗人认为采树脂的人懂得适度利用自然,过的是一种惬意生活,他用“一柄小刀”去撬树脂,高兴时拿去市场的树脂块“像尚未雕琢的宝石”。他不会贪得无厌一次就把树脂全部撬完,那样既破坏了自然,也毁了自己的谋生之路。因此人类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的馈赠。苏珊·格里芬这样写道:“我们需要自然来赖以生存:空气、食物、温度等缺一不可…仿佛自然仅仅是为我们提供生活必需品的。”[2]1事实上,自然并非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不仅破坏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会使人类陷入绝境。只有适度利用自然,才能达到人类的自我实现,人类与自然是休戚相关、不可分割的。
3 回归“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生活方式
“手段俭朴,目的丰富”是深层生态学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它倡导对生活质量的赞赏,而不是追求一种不断提高的更高要求的生活标准。它号召人们回归俭朴生活主要是由于不断增长的生态危机。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他的“回归自然”也是由于生活中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改变,尤其是技术层面上的改变。在弗罗斯特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所谓的“机器文明”给人类的生活和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它摧毁了平静的乡村生活,毁灭了人性。为此作为“工业社会田园诗人”的弗罗斯特在工业时代借助诗歌来呼吁人类保护自然,反对基于科技、工业化和商业化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倡导一种田园生活,这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体现。如《孤独的罢工者》一诗讲述了一个因为“没赶上大门关闭”而被辞退的人,一般而言,一个人被解雇时会比较伤心,但此人一点也不伤心,因为工厂无人性化的管理及工作环境让人心寒,“一声声敲响像一道道催命符”“工厂的厂房虽有许多窗户,但令人不解的是全都不透明,”当他想到一片美丽的森林时,所有的工业文明在他眼中都不值一提,“他知道一条需要去走的路。”在诗的结尾,被解雇者说道:
要是将来果真有那么一天:
由于他曾经对工厂弃之不顾,
由于现在工厂缺少他的支持,
工业看上去就可能永远消亡,
或甚至仅仅是看上去一蹶不振,
那就来找他吧——他们知道地方。[3] 347
以上诗行表明被解雇者已下定决心远离工业文明,回归自然。同时也暗示工业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人类应当回归自然,过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田园生活。又如《收落叶》是描写诗人辛勤劳动的诗篇。诗人写他收集的落叶“它们几乎没用处。/但收成总是收成,/而且又有谁敢说/这收获啥时能停?”[3] 304, 尽管收获颇微,但诗人在寻常的劳作中传递着他对大自然的关怀。这种只重耕耘,不问收获也成了他的一种人生哲学———简朴的生活方式是对自然的最好报答。
总之,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理,体现了深层生态意识。通过对弗罗斯特诗歌的分析,我们发现弗罗斯特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坚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这与深层生态学所提倡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不谋而合;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弗罗斯特要求我们适度利用自然或顺其自然发展,这符合深层生态学所提倡的自我实现原则。尽管弗罗斯特不是一位像奈斯那样的生态学家,他也倡导一种“手段俭朴,目的丰富”的生活方式。他在诗歌中不断提醒我们要反对工业文明并回归简朴的田园生活,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1]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4.
[2]DEVALL B, SESSIONS G. Deep ecology[M]. Salt Lake City: G. M. Smith Inc, 1985.
[3]普瓦里耶,理查森.弗罗斯特集(上) [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4]LATHEM E C.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the collected poems, complete and unabridged[M]. New York: Holt, 1969:61.
(责任编校:文君)
OnDeepEcologicalConsciousnessinRobertFrost’sPoetry
XIAOJin-feng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 Huaihua Institute, Huaihua 418008, China)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deep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Robert Frost’s poetry by employing Allen Magnus’s theory of deep ecology, especially the two ultimate norms: “ecological center doctrine equality”, “self-realization” and the guiding principle: “simple in means, rich in ends” . Frost regards that man and nature are equal, interacted and in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achieve self-realization, man should treat nature properly. Frost doesn’t approve the lifestyle of his age which pursues excessive material standard. He opposes the richness of material wealth brought about by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and advocates a pastoral life.
Robert Frost; poetry; deep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2011-09-10.
湖南省怀化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HHUY2010-36);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1C0997).
肖锦凤(1979— ),女,湖南邵东人,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I106.2
A
1673-0712(2011)05-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