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选择与政策建议

2011-04-04姚丽娟兰州交通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

■ 姚丽娟 兰州交通大学

本文系2011年度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低碳转型与甘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2010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甘肃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的成果。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必须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当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均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提前布局,以引领未来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从整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技术创新集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技术产业化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与传统产业线性、单一、低技术含量有所不同,其发展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跨产业、跨行业、跨企业间的高密度高精度合作,形成技术联盟,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合力攻克,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摆脱传统产业的技术壁垒和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度。通过技术分工的精细化,使产业链条不断延长,高度专业化分工使一个产品在某一个元件上,都可能集中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利,使产品性能更好,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我国的风电装置虽然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四,但大型风机组的轴承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为薄弱,大规模弃风,电网接纳风电的消纳能力弱;太阳能热水器及光伏电池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全国有5家光伏企业挺进世界十强,但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纤维素乙醇所需的高效生物酶等核心技术缺失;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在欧美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占54.6%,日本占10.3%,而中国只占0.7%,原创药物研发薄弱;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欧美日韩以及台湾、香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上因为广泛采取了技术联盟的方式,使其产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技术联盟、集成创新的道路必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困境,引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二)资源循环利用集成

在传统工业模式中,单向非循环的生产模式使资源利用率低下,粗放利用使资源中只有少部分利用起来加工成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传统产业“资源——产品——废品”简单线性生产方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涉及产品的研发、生产、物流、销售、消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资源的再利用、废品资源化以及次品再生产等环节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制造为实现环境友好型的清洁生产搭建技术支撑平台。例如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其不但会融入到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而且自身也会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许多产业通过生物技术可更好地造福人类。金昌围绕镍形成的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等八大产业体系和有色金属、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相继带动外围产业发展,使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融为一体,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和谐相处。

(三)绿色能源发展集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水能、地热能及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能等为源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保,是新能源的新特征。新能源或再生能源是常规能源即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既不会枯竭,又可减少碳排放,减少各类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除水电外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生的总容量已接近4×104mw,占全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太阳能发电在世界上已建成多个兆瓦级联网光伏电站,未来5年全球太阳能发电率将增长44.9%。地热能发电分布20多个国家,美日欧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军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为社会提供100多万个就业机会,创造数百亿元的经济价值。新能源产业是既能吸收大量投资又能创造大量就业的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可限量。

(四)制度创新集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风向标,是引导人才集聚、资金投放、技术研发和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由于新兴产业具有开创性特征,使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成熟的理论和路径,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技术的创新外,集中体现在制度的创新上。制度不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常常会由于新内容与旧体制、旧规范的摩擦而受阻。如建立健全创新生物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包括新能源发电配额的核定、交易及与之相关的监督、奖惩办法;对电网从系统上消纳间歇性新能源电源的相关成本进行补偿,实施全国同步电网战略;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等;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新能源产业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甘肃酒泉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颇具规模,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已初具雏形,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成为甘肃省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调峰电源和输配电网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和大型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2015年全省风电装机规模力争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达到36%。

新能源重点工程包括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800万千瓦风电场,推进武威、金昌、白银三个20兆瓦特许权光电招标项目建设,实施好嘉峪关、武威、张掖、白银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加快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同时,依托我省核工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核能,积极推进核能资源的商业开发利用。

(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围绕建设国家新能源基地,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整机及配套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核电用核级、非核级配套电机等,扩大新型风机生产能力。设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实施新能源装备成套和产业化。积极推进武威太阳能利用技术研发中心和新能源学院的发展。

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上依托国家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发挥省内企业作用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核心零部件加工和成套设备生产基地,扩大新型风机和成套集成生产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和大规模光热生产技术,加快太阳能真空镀膜、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大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技术研发和生产,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群。

(三)新材料产业

充分发挥甘肃基础原材料产业和能源工业比较优势,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能力,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产学研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引进、消化和吸收,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产业,推进新材料及下游产品产业链发展,努力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高性能镍及镍基合金、钴基合金、镍铜钴粉体、铜基多元合金、铅锌合金等有色冶金新材料;新一代稀土永磁、稀土贮氢、稀土发光、稀土催化、稀土抛光、稀有金属等功能新材料;镍氢和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材料;各类石化催化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特种润滑剂、精细化工、新型有机氟和聚氨酯等新型化工材料;高性能精品钢材、高性能铝合金、新型钛合金以及碳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结构材料。

(四)新医药及生物产业

甘肃是位居全国第三位的药材产地和种植大省,中藏药种类繁多、特色突出,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拥有中草药资源1527种,其中,分布面积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产量居全国前列的有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大黄、甘草、柴胡等品种。有利于加快甘肃发展现代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

当前,甘肃省还在依托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兰州生物制品所、中牧兰州生物制药厂、独一味生物制药公司等生物制品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治疗药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发展面向农业、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生物制造业。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兰州中医药产业园、陇西中药材物流园和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中医药临床前安全评价和新医药临床实验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生物产品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产品。并积极利用生物转化技术、生物育种技术,采用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现代提取技术,促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相关产业发展;推进重离子束治疗技术和设备产业化发展。

(五)信息技术产业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以电子集成制造为导向,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天水微电子产业、安宁特种电子产业、兰州高新技术软件产业三大集聚区,培育发展光电子—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打造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制造、电真空器件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生产等三大基地,建设兰州国家级软件产业园。推动半导体集成电路、元器件封装、电子专业设备、通用自动化控制设备、专用通信电缆、电真空器件产业化。发展集成电路封装、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等微电子产业,推进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芯片制造、封装及集成应用。

同时,利用国家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优势,积极支持军工电子装备及自动控制、信号处理、探测技术等特种电子产业发展,研制开发民用电子产品。加快大型DSP、FPGA、嵌入式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高端器件和系统平台的应用技术研究,形成电子专用设备、专用通信设备和微电子中间产品三大产业链;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短距离无线通信、组网和协同处理、数学建模、系统集成、数据管理和挖掘、协同控制等物联网核心技术,促进物联网应用市场和产业链形成。

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逐步改变支撑甘肃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结构,引领甘肃未来经济发展向新的方向前进。但由于自身投入不足、资金瓶颈制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甘肃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需要全省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技术、制度等领域的创新。

三、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协调指导,研究确定重大项目布局、产业政策、财政资金安排等重要事项。制定好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土地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体现政府的资金扶持性与政策导向性,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对先导科技研发的投入。借鉴美国等先发国家的经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以支持科技创新和先导科技企业的发展。

第二,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整合创新激励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产业创新协作机制,促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产学研协同攻关。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积极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使创新技术成果得以快速产业化。目前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原因在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府和企业应该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上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政府虽已出台大量鼓励创新的政策,但具体到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激励体系。通过对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整合,制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支持企业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研发第一线,对已经认定的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投资和增资扩股,同时鼓励科技企业和实施科技项目的企业以科技创新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分红,奖励科技研发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第三,制定并实施产业链整合战略。针对目前高技术产业上下游脱节、自主创新资源分散、整合能力不强,远未形成整体合力的现状,甘肃的龙头企业必须尽快通过产业链整合战略,提高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如酒泉、金昌、庆阳和天水地区的支柱性产业,通过最大程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旁侧不同环节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互动,加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合作,延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按照甘肃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专利的申请、购买、储备、加工、改进和产业化,进行集成创新,金昌镍产业的集成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支持大公司资产重组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公司,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公司通过跨国合作和跨国经营,提升企业在国际分工合作中的地位和水平。

第四,加大融资和财税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全面落实相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与国家政策衔接,尽快发挥创业投资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模式,建立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引入风险投资资金,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市场转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增加财政对信用担保资金的投入,以赢得银行部门能进一步放大信用的比例;对新兴产业投资者获取的投资收益,减征所得税,给予税收上的支持。

第五,制定产业的相关标准,扩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通过标准的制定,不断规范市场,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应考虑环保、安全、资源消耗、产品可靠性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标准实施后严格执行。产业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产业的良性运行,标准对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一个新标准就可能催生一个新产业。而市场需求是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高技术和高投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产业标准的制定、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支持产业不断壮大和创新发展的源泉。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特别是通过引导有效的市场运作和政府采购模式,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1]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志明.甘肃新型工业化道路[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特征.学习时报,2011年6月20日.

[5]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6]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改革.2010(07).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新兴产业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