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征及模式创新研究*
2011-04-04盛云
盛 云
(东北财经大学 学生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25)
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发生很大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日趋宽泛,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研究主体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征的十大嬗变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其特征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是享受着改革开放丰硕成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形势、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特点。
1.群体成分复杂化。首先,国家取消高考年龄、婚否等条件的限制,已婚育龄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群体将由不同年龄结构、成就取向、生活阅历和心理个性等多层次的人员组成。其次,很多高校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校区办学,同一学校有本专科生,也有研究生,有公办学生,也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再次,随着高校扩招,考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素质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在以上情况下,高校单一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成长过程矛盾化。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主要存在五对突出的矛盾:一是成才意识强、目标控制弱,尽管具有很强的成才意识,但通过点滴积累达到目标的能力比较弱。二是竞争意识强,心理素质弱,善于主动迎接挑战,但由于在生活经历中缺少磨难,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与调适能力。三是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权益意识空前加强,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日益弱化。四是市场意识强,社会公德弱,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非传统道德标准来判定事物,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却在遵奉公共伦理行为中存在知行背离的倾向。五是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弱,有投入实践的需求和热情,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尚不足。
3.就业形势市场化。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从“精英”转化成“平民”,就业形势也从统招统分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创业、呼唤创业教育的形势下,自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九所学校进行了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以来,全国的许多高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以市场为基础的创业教育虽然为大学生就业打开了一扇窗,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创业资金、理论指导和市场分析等因素成为了限制大学生创业的“短板”,而国家、社会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大学生创业的前景,有赖于国家、社会对创业资金渠道的疏通,有赖于社会、企业和高校的紧密合作,也有赖于各地创业园区等专职机构、组织的设立。
4.理财消费开放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当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模样了,而是积极在大学期间积累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现代人应该能花会挣”,但前提为“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消费观受到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交融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理性与感性相融合、易受导向性强和品牌忠诚度高结合等特点。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倾向追求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最优的回报。
5.人际交往圈子化。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交友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交往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同班会、老乡会和学生社团等形式,更多的是参加那些在网络上成立的个性鲜明的小组团体,如网络游戏中的公会、各种环保组织、讨论某一话题的论坛、旨在兴趣分享和交流互动的网络小组、甚至只是某个吸纳志同道合朋友的QQ群……各种圈子拥有自己的流行语、图标和统一服装,甚至有些小圈子还会有每周“网络例会”,大学生在参与各类小圈子活动的同时,结交天南海北的朋友。
6.阅读动机功利化。务实性与功利性交织形成大学生在进行阅读选择方面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学生希望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完善充实自己,渴望通过阅读来获取人格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希望自己的阅读是一种“合时宜”与“学能致用”的阅读,即他们希望了解社会的要求,并按照社会的要求模式塑造自己,尽量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取成功。这就导致在社会转型期文化格局出现多元趋势的情况下,大学生的阅读审美趣味也出现趋俗化的特征,对于经典的阅读有所下降,整体趋向于快餐阅读。
7.偶像崇拜个性化。偶像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而透过这些偶像的身影,我们可以看到偶像逐渐走下神坛,变成了我们亲近和熟悉的人。从马云到“什锦八宝饭”,大学生的关注点逐渐由全力追逐“个人成功”到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国、天下;从超女到百家讲坛易中天,大学生逐渐走出大众娱乐的圈子,开始对社会对历史的关怀与思考;从韩寒、周杰伦到感动中国、航天英雄和体育健儿,大学生不再全力仰慕特立独行,而是把全社会复兴的集体意识、奉献意识、拼搏意识和奋斗意识注入到自己的心田。这种变化过程是积极的,范围是逐渐扩大的,也是越来越富于社会责任感的,这昭示了社会的进步和青年一代担当意识的增强。
8.社会实践多元化。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从过去单一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调查发展为现在包括志愿服务、创业实践、专业实习和社团活动等形式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乐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实践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9.信息沟通网络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便捷迅速,学习的途径也从教室的小课堂扩展到了网络的大课堂。在新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发展背景中,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而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大学生在充分利用其大容量的知识来为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的同时,网络作为双刃剑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也需要引起重视。
10.评价标准弹性化。当代大学生不再固守“政治唯上”、“成绩唯上”的思维定式,“市场标准”、“多元标准”已深为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的学习、社交、实践和爱好等都存在着多元化的现象,大学生更加重实际、讲实效、有个性,传统的以“规范教育”、“统一教育”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效力明显弱化。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点
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笔者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实之间的四个“不相适应”是造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
1.目标与当今社会现实不相适应。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笼统、空泛和划一,学校之间、年级之间、专业之间的教育目标区别不大,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常常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规定和要求,忽略了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常常因为一时一事的要求确定活动内容,忽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需要。
2.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交往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涉及较少,内容单薄,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过分要求学生按照社会固有的、统一的目标模式行事,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3.方法与当今信息手段不相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僵化、缺少生机和创新,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还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双向交流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利用经济、法律、文化和传媒等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够。
4.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不相适应。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还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工作,愈干愈没有发展, “专职不专心,兼职不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复杂的新情况,既没有及时地补充新知识,也没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么专注事务,忽视研究;要么敏于思考、疏于研究;要么脱离实际、空谈研究;要么方法单一、不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术化程度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发展着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不能满足现代教育之需,其改革之势呼之欲出,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改革传统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几种路径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论工作者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孙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要强调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时机的重要性,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建议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间要素出发,建立 “TRSPCL”模式,即 T——Test——测 试, R——Respect——尊 重, S——Serve——服 务,P——Pardon——原 谅,C——Credit——信用,L——Lead——引导[1]。杨鑫铨等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要重视整体性,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空间入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即指学校、社会、家庭、大众媒体四个空间和场景要素,彼此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整体和体系,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最大化[2]。程桃英和韩迎春等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研究,还应当对工作理念这一前提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他们重点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念,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并对这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提出了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3-4]。冯惠民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立体化概念,不能将各种要素分割开来,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即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5]。总体看来,多数学者都认为想要克服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必须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坚持由对象型教育向主体型教育转变、由说服型教育向关怀型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创新能力型教育转变、由封闭静态型教育向开放实践型教育转变。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当从制度模式、目标模式、方法模式和环境模式四个方面考虑,分别探索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核心的契约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模式、以全员育人为核心的社会支持模式、以个性化指导为核心的咨询发展模式。
1.契约管理模式——制度模式。契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理论,其核心精神是强调人的价值。从本质上讲,人本主义理论也代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益、个性与需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契约关系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权益意识的增强,契约管理概念也逐渐引入高校。教育部于2005年3月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首次将学生的权利义务引入到学生管理规定中,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需要在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引入契约管理模式。高校对契约管理的践行既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依法治校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和学校双方的权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契约管理模式,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要符合教育规律;三是从学生的成才需求出发;四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注意科学、规范、全面和实用。加强对大学生权益问题的研究,科学界定学生和学校的权利、义务,并逐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契约管理模式,对于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确保学校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全面素质模式——目标模式。人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历代教育家都关注的话题,中国古代孔子以“六艺”教育三千弟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要求通过和谐的体育、德育、智育来使人的理性发展和体魄健全;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要求培养个性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提出了通过智育、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张;卡尔·雅斯贝尔斯倡导“全人”教育,认为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只是具有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人,而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有独立性和个人责任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个性特征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高等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民主政治的倡导和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人有更强的竞争力、适应性、创新能力和自主精神,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应当树立“全面素质”的理念,探讨卓有成效的全面素质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不仅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当今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潮重新抬头,引导人们不是从教育中获得陶冶、获得智慧、获得理性,而是引导人们利用教育追名逐利。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审视全人教育理论,研究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咨询发展模式——方法模式。咨询发展模式的构想可以溯源至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一词肇始于胡塞尔的《笛卡尔的沉思》,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主体间性理论是与主客体理论对应而言的。主客体理论强调向学生灌输特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突出单向性和强制性,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了教育者与学生相互分离、彼此对抗、交往表层化等不良后果;主体间性理论作为哲学现代发展的一个新内容,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地位平等、关系协调,克服了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中的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而是体现为交互主体间性,师生之间对话沟通,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美国联邦教育部调查显示:“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可以对孩子的幸福产生长期影响,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够帮助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在提高学生成绩、加强班级团结、强化老师管理班级能力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6]咨询发展模式具有早期性、个性化、服务性、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咨询应当涵盖权益保障咨询、职业生涯咨询、学生事务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学业发展咨询和经济扶助咨询六个方面,在载体上的运用则应该包括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和面谈咨询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开展事务相通、精神交流、心灵对话的活动,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任何一方的主体性都不应当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应当共同发挥其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点也与咨询理论相互契合。因而,咨询发展模式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
4.社会支持模式——环境模式。人的发展是教育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在现代社会,环境的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环境影响的功能正在不断强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家庭、传媒和社会是三个最具影响力的环境。首先,家庭教育是社会支持模式的重要环节。日本的“母亲读书会”、家长—教师协会等都是家庭教育支持高等教育的突出例子。《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教育战略规划》中明确规定所有家庭和社区均充分参与到与学校分担责任的伙伴关系中来,共同支持学生的成长。其次,传媒担负着社会支持的重要功能。在现代社会,媒体应当在传媒与宣传、交流与沟通、教育与引导、示范与榜样、娱乐与审美等五个方面担负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责任。最后,社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关键环境。社会各界应当通过公民体验教育、军事训练、社会服务、纪念性活动和模范进校园等活动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导向和感染功能,积极探索社会支持模式,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孙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RSPCL”工作模式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
[2]杨鑫铨,洪源渤,李明,等.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5,(2).
[3]程桃英,刘昌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式管理模式探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3).
[4]韩迎春,王建新.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 理论探讨,2005,(4).
[5]冯惠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3).
[6]康州教育部.综合性学校咨询——综合性学校咨询项目发展指南[R].美国康州教育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