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1-04-04赵建华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 赵建华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在对外开放新阶段,浙江新型国际化进入战略提升期,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战略导向更加明确,以“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外需、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缓解省内产能过剩和资源短缺矛盾,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与单个企业“走出去”相比,集群式“走出去”更体现了政府的引导或参与,这也在逻辑上使得企业的选择和政府战略导向趋于一致,也使得通过集群式“走出去”来实现产能过剩行业转移、减少贸易摩擦、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有了现实意义。同时,基于中小企业居多,产业集聚发展的浙江特色,谋划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新方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浙江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浙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浙江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多元化布局基本形成,行业优势逐步凸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工业园等业务发展模式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企业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为集群式“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2010年,浙江国际资本的净流出值 (NOI:Net Outward lnvestment)仍为负值,但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后浙江NOI的增长率,即(NOIt-NOI(t-l)/NOIt,呈现明显逐步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2008年浙江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以后,NOI出现负增长。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IDP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浙江对外投资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底,浙江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4564家,累计境外投资总额83.6亿美元,累计中方投资额71.8亿美元,对外投资境内主体数和境外机构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2010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跃居全国大陆省市区第一。在对外投资快速发展阶段,集群式“走出去”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二)投资主体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浙江对外投资主体实力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对外投资大项目明显增多,跨国并购发展迅速。近五年来,浙江境外投资项目单体平均规模从2006年的92万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533万美元。2010年,浙江中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大项目共有299个,投资额约占总量的80%。跨国并购项目从以往平均每年3-4个,到2009年的20个,并于2010年迅速增至43个,并购规模占到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75%,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居全国大陆省份第一。投资主体实力增强,示范和带动效应逐步扩大,有利于推动省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三)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浙江对外投资合作已遍布六大洲129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区域集中度还相对较高。截至2010年,浙江企业对中国香港、瑞典、美国、越南、俄罗斯联邦、德国、刚果(金)、泰国、澳大利亚、蒙古10个最大投资目的地中方投资额累计53.71亿美元,占全部中方投资累计额的74.8%。2010年当年,浙江对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中方投资额占比达到96.6%,其中亚欧两洲达到81.8%。投资区域的相对集中,为浙江集群式产业转移提供了深度挖掘的市场基础。
(四)行业优势逐步凸显
浙江境外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电子、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15个行业,其中纺织、机械、电子等浙江传统优势行业占一半以上。国际承包工程领域从原来的住宅建筑、市政交通等施工承包为主,进一步发展到建筑、制造加工业、石油化工、电力水利、设计咨询等行业,且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走出去”行业优势逐步凸显,为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浙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一)主要模式
从功能上分,目前浙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营销网络型集群式对外投资,主要形式为境外商城、境外品牌展示(贸易)中心等;二是生产加工型集群式对外投资,主要形式为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
1.营销网络型集群式对外投资。浙江境外营销网络机构数量多年来居全国首位。1998年,浙江中华商城有限公司在巴西独资创办全国首个境外商城,此后几年中,浙江企业先后在喀麦隆、俄罗斯、荷兰、阿联酋、美国、蒙古、英国、智利、芬兰等国家建立了15个境外商品城,带动近500家企业“走出去”。境外商城是浙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最初模式,已成为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浙江政府大力推动境外营销网路建设,不断创新形式,如建设海外浙江品牌展示(贸易)中心,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名特优新产品以更高附加值抢占海外市场,同时推动浙江境外商品城的转型发展,发挥和借鉴义乌、绍兴国际商贸市场建设、运营的优势和经验,转换经营模式、提高商品档次,努力形成浙江产品的全球分销中心。
2.生产加工型集群式对外投资。目前,集群式“走出去”的主体还是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主要目的是规避东道国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国内产业转移。目前,浙江生产加工型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的主要载体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截至2010年底,浙江已有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其中经商务部批准的国家级合作区3个(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越南龙江工业园),经省一级核准的省级合作区4个(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博茨瓦纳纺织工业园、通领科技集团美国工业园)。7个合作区规划面积15.9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4亿美元,带动入区企业68家,累计投资5.2亿美元。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模式,各类浙江企业得以在跨国经营的业务功能上形成支持和配合关系。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正在成为浙江企业集群式境外投资的有效平台,是浙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主要特点
我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
1.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运作模式。与单个企业“走出去”相比,集群式“走出去”更体现了政府的引导和扶持。2010年,浙江出台《浙江省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实施办法》,浙江品牌产品海外展示(贸易)中心,境外浙江商品城列为重点支持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省高访项目,并明确规定获得支持的条件和标准。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建设的基本做法是由政府牵头,与政治稳定且同我国关系较好的国家政府达成一致,然后以企业为建设经营主体,由该企业与国外政府协议和签约,在国外建设经贸合作园区)开展对外招商,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在国家级合作区建设中,通过审核授权后,国家将给予2-3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因此,集群式对外投资一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原则的运作模式,是一种政府扶持下的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2.载体建设主体为实力较强,跨国经营经验丰富的企业。浙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载体的建设主体为境外投资经验丰富,且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如泰中罗勇工业园投资建设单位华立集团在美国、法国、俄罗斯、阿根廷、印度、泰国、菲律宾都设有制造基地、分支机构,在非洲十多个国家也设立了业务机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的投资主体康奈集团目前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设100多家专卖店;龙江工业园投资单位管理层有多年在越经营管理工业园区的经验,与越南各方有广泛联系与合作基础;股东海亮集团有限公司在越南已投资建设工厂,有海外投资运营的经验等。
3.“走出去”主体为相关联的产业或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以主要投资模式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例,我省境外合作区定位多以利用当地要素优势,建成中国优势产业在当地的产、供、销集群中心为主。如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区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引导国内企业入区发展,实现两国优势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拓展和增强国内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合作区建成后将成为集生产、商贸、会展和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经贸合作区,成为中国优势产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重要的产、供、销集群中心。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定位是建成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最终形成为合制造、会展、物流和商业生活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园区。龙江工业园以工业发展为主,将把工业、贸易、保税、物流、服务外包、出口加工、100%外销等多种功能集聚起来,兼顾公共服务和居住服务,向综合型产业基地发展。这将有利于加快浙江优势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境内外产业优化重组和浙江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总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4.投资行业集中于轻工、机电、资源等领域。从投资行业看,浙江集群式“走出去”企业多集中于轻工、机电、建材、资源等领域。如泰中罗勇工业园依托泰国这个东南亚汽车生产中心,把产业规划主要定位于汽配,还有机械、建材、家电和电子等产业。在大力引进汽车、摩托车配件相关企业入园的基础上,园区将引进如机械、建材、家电和电子等其它有比较优势的中资企业;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区定位于轻工、机电(家电、电子)、木业等产业,面向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及欧洲市场,主要生产加工销售国内优势产业的纺织、鞋类、家电、家居、建材、木业等产品。越美集团致力于在尼日利亚打造纺织工业园,选择棉纺、织造、印染、服装等企业,构筑合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龙江工业园以引进中国大陆企业投资商为重点,着重吸纳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含家用电器)、建材化工等产业。
三、加快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规划指导,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建设。强化规划指导,尽快出台浙江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建设管理意见,进一步明确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发展目标、建设原则、产业投资和地区布局要求。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覆盖区域广、市场潜力大的地区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浙江开发区建设主力军——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区投资管理公司凭借开发区建设经验优势成为境外投资的主开发商和管理者。在境外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基于合理的功能定位,突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构筑,选择优势企业入驻,形成海外产业链优势,为浙江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打造一个真正有效的投资平台。
第二,大力宣传推广,营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发展氛围。通过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各种平台和各种媒体多形式、多途径加大境外商城、贸易中心、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等的宣传和推广,重点推介境外商城、境外园区的区位、政策、环境和服务优势,加快招商进程。广泛发动,引导企业结合本企业过去的出口市场范围、本企业产品特性,密切关注我省境外商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开发企业的招商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上门辅导。不断激发企业抱团出击海外市场的热情,营造集群式“走出去”的发展氛围。
第三,建立双边工作机制,建立稳定、安全和优惠的投资环境。坚持互利共赢发展原则,推动浙江与境外园区所在国当地政府建立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或者建立外交友好关系。针对我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开发区(园区)建设的援外培训班或在有经济条件的国家举办专题研讨会,解决观念问题,传播开发区(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致力于形成双方共同发展的愿景,争取东道国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审批等多方面的支持,不断加大协调解决问题的力度,使我省境外园区发展有一个更为稳定、安全和优惠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第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步伐。在用足用好国家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省级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和规模,降低专项资金使用门槛,拓宽扶持范围。同时,针对合作区(园区)投资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突出问题,与国家开发银行浙江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分行、中国信用保险分公司建立合作机制,为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争取金融、保险支持。一方面,简化程序、降低担保门槛,进一步扩大境内银行对外担保的额度和权限;加快国内金融机构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所在地设立支行或办事处的速度,为企业提供本地化的金融服务;探索企业以境外资产、股权、矿业开采权、土地等作抵押,由境外银行出具保函,为境外企业在国内取得贷款提供担保的“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和东道国政府沟通,尽力为企业获取在东道国融资的便利。
第五,优化公共服务,有效保障企业集群式“走出去”。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主体建设,着力发展多样化的专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政府机构,由企业组建的行业协会、商会和其他社团,以及商业性中介机构为主体的集群式“走出去”公共服务工作网络。进一步丰富、优化公共服务内容。首先,着力强化公共信息服务,通过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做好“走出去”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准确及时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市场现状、行业发展前景等有关投资项目信息;政策、宗教信仰、消费习惯、法律环境等国别贸易投资环境信息;跨国经营企业典型案例等等。其次,通过重点培育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以及跨国并购信息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法律、理财、评估、信息咨询等“走出去”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