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530”旋风

2011-04-04贺海峰

决策 2011年6期
关键词:尚德无锡创业者

■本刊记者 贺海峰

从“530”到“后 530”、“泛 530”,再到“千人计划”,江苏无锡2006年一个看似无法实现的揽才计划,一次次被刷新突破。

从计划的30人到现在的1287人,外界一边议论着无锡的预估有些保守,一边则惊讶于这个二线城市旋风般的聚才速度——短短5年时间,一批领军人物已使当地光伏、物联网、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乡镇企业发祥地的传统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如今,处于沪宁苏杭人才高地夹缝中的无锡,又在着力打造“人才特区”和“中国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高端人才翔集,无锡有何秘诀?2011年5月,《决策》记者专赴无锡实地探访。

续写“神话”

“‘530’的源头在尚德。‘尚德神话’坚定了我们转型发展、海外揽才的信心和决心。”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戴锡生告诉《决策》。

2000年10月,留学澳大利亚的年轻华人科学家施正荣,怀揣着“让清洁的太阳能发电产品早日走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梦想,来到无锡。当时,他身上仅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几页商业计划书。施正荣找到政府说,自己想在无锡创业,做一个当地官员几乎闻所未闻的产业——光伏,而他需要政府帮助他迈出第一步。此前,他连续跑了秦皇岛、大连、上海,都碰壁而归。

“我们感觉风险很大。”无锡一位官员回忆,“2000年,国内电力并不紧缺。搞太阳能发电,在国内看不到需求,也不了解海外市场。”不过,无锡还是决定注入600万美元国有资金。

最初,尚德公司举步维艰,随时可能猝死,政府几番出手相救。2005年,尚德需要在纽交所IPO以求更大发展,政府国有股退出予以支持。在美国成功上市后,尚德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光伏电池片生产商,施正荣也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首富”。

2006年4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无锡考察时,从“尚德神话”中敏锐地发现海归人才在科技创业中的特殊爆发力。“江苏省在未来几年要引进100名像施正荣这样的领军型人才。”他当场叮嘱陪同考察的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希望无锡率先放大“尚德效应”,在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到江苏创业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紧随其后,无锡市提出在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他强调,“要以‘千金买马骨’的精神招才纳贤”。这就是无锡“530”计划的肇始。

5月12日,《无锡市政府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这份经由杨卫泽亲自修订的文件,将引才的范围锁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5个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3个先导产业。“不是那种毫无重点的全方位引才。”负责起草文件的官员刘正焕透露。

文件还明确提出了三个“100”、两个“300”: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给予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

2006年 5月 21日,“530”计划高调亮相。

当天,杨卫泽亲率代表团抵达纽约。此后一周,他们接连走访了美国4座城市。这场处子秀赢得了一个漂亮的“碰头彩”。“无锡作为中国的二线城市,能够来美国大规模招募人才,在当地华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场面之大、人数之多、氛围之热烈,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每场都有400多人参加。”刘正焕回忆。

此后,无锡官员频频“周游列国”。作为无锡“530”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戴锡生每年都能亲身感受几次海外人才的热浪。“哪里有人才,就到哪里去。澳洲一次,日韩两次,还有美国、英国、德国和加拿大。”一位留美科学家因为没有赶上杨卫泽在美国的宣讲会,甚至追到加拿大来提问。

海外科技人才的热情也有效转化成落户企业的数字。2007年,通过严格项目评审、获邀来到无锡创业的海归人才,已经多达61人。

恰在这时,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土地、资源、生态诸多“红灯”格外刺眼,使得无锡原有的“大投入、大产出、大招商、大发展”的发展路径走到了尽头。在这个背景下,“530”计划更是被寄予厚望。

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杨卫泽再次奔赴美国揽才。面对海外学子,他将金融危机带给无锡的机会称之为赛车场上的“弯道超越”,超越的关键之处就是批量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而无锡政府的角色,则是“成立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导师,成功之后做保安”。

魅力何来

在商业语境中,人们更习惯于把那些帮助创业者迈出第一步的人或机构,称为“天使”。天使投资,对于嗷嗷待哺的初创企业而言,恰如甘霖雨露。而这,才是无锡“530”的吸引力所在。

2006年11月,留韩博士廉仁淳来到无锡,创办了首家“530”企业引速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他在上海创业,开发出了适合中国服装企业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然而,在技术产品化之后,他的积蓄也花光了。营销所需的资金,成为棘手的难题。这时,无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廉仁淳拿到无锡给予的资金、贷款,一下子把公司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5年下来,无锡给创业者的财政补贴满打满算也就是9个亿。现在修1公里地铁的成本是7亿多元,9个亿也就是1公里多地铁的投入。不过,一旦企业成长起来,政府获得的回报就不知道是多少公里地铁了。”戴锡生援引尚德的例子说,当年,无锡主导投入了600万美元,而现在尚德每年上缴给无锡的利税,就已高达十几亿元。

“光有帅、没有将”,是“530”企业面临的又一挑战。技术不是海归人才的瓶颈,疲于应付各种关系往往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留美博士冯向光是落户无锡的首批“530”创业者。当时,市科技局副局长金光弼几次去企业拜访他,发现他都陷于具体事务性工作而无法抽身,根本顾不上公司的科研和市场。于是,金光弼亲自为他物色了一位副总,最终把冯向光解放了出来。

由于毗邻上海、南京,“530”企业招聘和挽留人才的难度非常大。这几乎是这些领军人才抱怨最多的话题。“提高工资,周一晚上班,周五早下班,报销往返车票。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仍然留不住人。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宁可在上海赚5000元,也不愿到无锡赚10000元。”米高科技董事长方平感慨道。

为此,《无锡市“530”企业紧缺人才目录》紧急出炉,并且每年更新一次。无锡还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签定“7+1”产学研联盟,以便为“530”企业举办高校招聘会、安排高校毕业生到“530”企业实习。

而关乎初创企业生死的最大挑战,则是如何打开市场。

戴锡生说,虽然这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政府不能也不应该过多介入,但还是要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组织“530”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主流会展,政府出资租赁展位。又如,倡导首购首用“530”产品。剑桥大学博士、悟莘科技董事长吴俨记得,他在企业注册前一个月,与金光弼首次见面。金光弼竟直接把无锡市交通局、轨交办两家潜在用户的领导请到了办公室。“当时我连产品的影子都没有,金局长就这么冒着风险给我牵线。”吴俨感叹。

如果说在最初3年,无锡提供更多的是点对点的服务,那么,伴随“530”企业几何数级增长,就必须着力于政策的系统化、服务的体系化。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加快实现“530”项目的产业化。

2008年10月,“后530”计划横空出世。

对此,杨卫泽有个公式:“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家”,即要在科学家的脑子里植入企业家的“芯片”。“后530”,就是在3年内选择30个或更多的“530”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使其最终引领无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如,为已经申请到银行贷款的企业提供贴息;对入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的企业,再提供100万元的补贴。

而其最大亮点,是为“530”企业量身订做了7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比如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就是生物医药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无锡和邦生物科技公司一直使用它的仪器设备开展研发。董事长杨建良说,这里的设备他们根本买不起,单单一个生物疫苗与动物实验室,就要投资3000多万元。“现在,我们每年付20万元租金就行了。”

另外,无锡市政府还自掏腰包,选送创业者到海外接受商业培训。森莱浦光电科技公司董事长沈立,就与其他20多位创业者一起享受到了免费的海外培训。一共两周的培训,第一周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听课,授课老师全部都是具有成功商业经验的“实战派”教授,没有一个“学院派”。第二周赴台湾与当地企业家交流,听10多家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讲述创业的得失,特别是失败的经历。“收获非常非常大。”沈立说。

“东方硅谷”

无锡“530”计划推出之后,周边城市纷纷效仿,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引才计划。其中,比无锡出手大方几倍的城市不在少数。无锡,拿什么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抗衡?

“钱有一点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戴锡生告诉《决策》,“创业者最看重的是创业环境。服务,才是无锡的核心竞争力。”

在主政者看来,高新科技产业的特性,决定了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当地政府耐心的等待、一如既往的服务。

2009年1月,一场由杨卫泽亲自主持的市委扩大会议召开,所有“530”创业者全部应邀与会。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给政府提意见、提建议。

“平时我们提意见,喜欢先肯定,最后说‘但是’。可这些海归没有这个习惯,一上来直接就是‘但是’。问题提得非常尖锐。”当地一位官员回忆。

无锡市级领导班子耐心记录下这100多条“但是”。在对意见细致梳理之后,草拟了20条改进服务的措施。3月,市委再次召开“530”企业服务大会,继续倾听创业者的意见。4月,无锡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530”企业服务工作的意见》。

翻开“20条”,可以发现,无锡的服务堪称做到了极致。甚至,具体到了在哪些区域开通新的公交线路。

对此,元亮光电科技公司董事长柳祝平感触颇深。2009年,他来无锡创业,短短一年时间,就已拿到2.5亿元订单。谈及秘诀,他说:“公司注册之后,不到3个月我就推出了新产品。换作别处,估计办理各种批文手续都要一年半载。”据称,目前除无锡外,没有第二个地方政府设立督察室,专门督促人才政策落实速度。

无锡“530”计划的独到之处还在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很多地方给创业者的资助远远超过无锡,但它们往往会提出附加要求,比如创业失败,创业者必须用个人资产偿还政府的资助。但无锡的态度则是,创业失败是正常的事情,需要宽容。“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人失败了,但他只要对无锡有感情,就还会去宣传无锡,他下次创业还会来无锡。只有宽容失败,也才会有更多海外科技人才愿意尝试创业。”戴锡生说。

2008年12月,中央推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千人计划”)。几个月后,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看到了无锡“530”计划的汇报材料,当即要求无锡将“530”计划扩展为国家“千人计划”的一个分支。2009年9月,无锡“千人计划”出台。

按照规划,无锡拟用5年时间,引进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无锡创业;再用6年时间,引进2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无锡创业,力争到2020年左右,把无锡打造成为“东方硅谷”。

同时,无锡还提出了“泛530”计划,即用2年左右时间,引进30名外籍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

这是一个极其远大的抱负。这些高端人才的到来,正在把无锡这座传统制造城市的视野与胸襟,提升到全球的前沿水平。特别是新兴产业正形成聚集效应,新型胰岛素、无人直升机、物联网等一系列高新科技项目已经名动一时,引领风潮。

不过,无锡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戴锡生的判断异常清醒:“已经破题,有了起色。但还远远不够。”

“现在,‘530’计划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告诉《决策》,“数量上来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未来5年能不能培育出5个或者10个像尚德这样的企业。这是评判‘530’计划成败与否的关键。”

让人兴奋的是,无锡2006年引入的“530”项目——风电企业江阴远景能源科技公司,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将销售收入做到了30亿元——新版“尚德神话”,正乘着新能源的东风,呼之欲出。此外,已有439家“530”企业实现销售,39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

猜你喜欢

尚德无锡创业者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尚德学校的德育工作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尚德机构2018财年Q2净收入4.818亿元,净亏损2.718亿元
画家要做修身尚德的人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