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创新的实践探索
2011-04-03余新武,陈强
余 新 武,陈 强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师职业就业市场放开,引发了教师职业岗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师院校也开始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尝试“分散见习”,[1]加重教育实习的力度。但从大部分高师院校实际状况来看,是“理论课程比重过大, 技能课程比重过小”,[2]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变化不大,仅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及学科教学法几门课,实际效果也不佳,教育实习的实际效果有所减弱。这主要与课程设置有关,也与教“法”者有关。相当比例的上述课程教师从未仔细研究基础教育,根本不了解新课改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新要求,“尤其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及指导师范生从事技能训练的能力”。[3]教师头脑中“以专业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理论为主”理念根深蒂固,偏重鼓励学生考研,教师职业情操意识和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不强,不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指导,导致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高师院校开设专门从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创新课程迫在眉睫。
针对上述问题,从2006年开始,尝试开设了一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并从课程理念、教师聘请、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采取对比方法,讨论该课程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程基本假设与理念
一门课程的基本假设与理念在课程建设中起着领航的方向作用,也是最根本作用。
中国传统教学的基本假设与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知识最有用,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师是知识源且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才能获得知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赋予了教师极高的地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既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传授知识的方法,所以“老师的话千真万确”,自然就有“师道尊严”;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最好方法,所以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应考上,分数也成为学生的命根;学好理论知识才能成为好教师,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理论比实践重要,这也是我国高师院校缺乏教师教育培训大师的重要原因。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必需贴近基础教育,才能创新与发展。根据新课改的内涵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反思,《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逐步确定了如下基本假设与教学理念:知识通过能力才能更好地被利用,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教师的责任在于促进学生探索、实践、思考、提高,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情感与知识、能力同等重要,这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础;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换句话说,方法知识比单纯知识更重要;实践环节很关键,教学中教师变书本知识为学生能力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门高超的塑造艺术,需要教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不断实践的过程才能有质的突破。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
按照高师院校的传统习惯,教师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为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教育与教育学统、教育目的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德育与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教学重点是学术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课堂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是老师的间接经验。
而在本课程中,教学内容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学校长、教育专家结合本地实际纵论教育和新课改;(2)特级教师细说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优秀班主任畅谈学生工作和班级管理;(3)青年教师示范获奖优质课、优秀校友汇报成长体会与成果;(4)学生模拟讲课说课比赛、叙事反思与评价总结。从逻辑关系上看,先有理论统领和经验指导,然后在真切示范下模拟教学实践,最后是师生交流与总结反思,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很显然,《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切中学教学实际和教师基本素养技能需求,始终围绕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来展开,重点是培养教师上好课的教学基本功“备课、说课、讲课、管课、评课、研课”,对提高师范生未来从教能力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是一线教师和自己的真实案例,主动领悟的是教师和自己的直接经验,培养的是基础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三、课程主持人与任课教师
每个大学生都习惯于大学一课一师的模式,对每门课程喜好程度完全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对于教学能力一般和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于绝大多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没有中小学任课经历,也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没有真实的体验。因此,这种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也就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课程采取课程主持人加聘请教师模式,每个教师一个主题。充分利用教师的各种丰富资源,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除本校教师外,主要聘请来自中小学优秀教师和地方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即使相同内容,在不同学期教师也不相同,有点类似中学的同课异构,有利于学生的比较吸收。教师来自教育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熟悉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能对在校师范生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另外,还请优秀校友与学生交流,有利于鼓励在校学生树立理想、认真学习、发愤图强、励志成才。他们与同学们有着相似的经历,能够引起共鸣。总之,教师聘请原则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同时注意各学科、各层次的平衡。学生在一门课中能领略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吸收的是每位教师的精华,学生自然受益匪浅。可以说《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在构建高师院校高效课堂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也得到满意的结果。
课程主持人负责全程课程管理与组织,兼任部分课堂教学,其教学经验丰富、文理兼容的特点,很好地将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融合在一起,百家争鸣,又不失课程体系,使课程教育目标得以贯彻实施,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学生社团“教师技能促进会”协助课堂教学和实践培训以及大量的组织工作,使课堂效果得以保证。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我国高师院校受综合性大学的影响极大,即使教师教育类课程,也是采用与专业课程一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以系统讲授为主,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部分老师会使用案例教学,加上一些简单提问,仍易形成灌输。除了应付课程结业考试,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在实施中采取的是讲授、讨论、交流、示范、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声、图、像,文、情、景并举。具体可从课堂、实践和考核三个环节上去理解。
1.课堂环节。运用“课前学生专题练习—课中师生互动交流—课尾学生评价提问”的三段式教学法。课前练习即课前十五分钟学生专题练习,为上课准备阶段。每次课前由事先挑选的几个学生针对教育、教学、教师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短时间的讲解、叙述、展示、演示等,主要目的是搭建平台,为学生提高演讲能力和大众场合下的适应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课中主体的教师讲授是学习阶段,教师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将视频显示、情景再现、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经典回顾、总结反思结合起来;讲课末尾师生交流是解惑和加深阶段(十五分钟),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评价和问题提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把握课堂的气氛,精彩不断。
2.实践环节:通过“平时能力自我训练—班级检查院系初赛—校级正式讲课比赛”三级训练比赛方式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落到实处。一方面,课程极力要求学生利用业余加强教师基本技能的练习,同时又通过各院系的教促会分会抓好院系班级的讲课训练。在每个学期当中,课程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模拟讲课比赛。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预赛报名不设限制,这为许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每次的决赛都能产生极好地反响。
3.考核环节:通过平时技能展示、讲课比赛成绩、课程结业论文三个方面,依照一定权重综合评定。
五、交往与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积极性较低,通常以个人学习、单向式交往为主,缺乏质疑和反思意识,实践性差,不利于学生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在交往与学习方式上有以下特点:(1)学生更注重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主动思考未来职业定位;(2)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内容丰富、及时更新的网站,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学习视角得以延伸;(3)学生更注重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并通过迁移使教学能力得到提升;(4)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更加频繁,情感交流更加充分;(5)指导学生探索“课前布置选题—课中仔细领悟—课后查阅资料—课未撰写论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课程论文既能表达出学生的收获感想,培养学生初步的从事教学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也有很好的建议和丰富的信息资料。课程每学期编辑论文集1本,并附上写实照片和课程负责人的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环境开放、宽松、自然,讲授、讨论、交流、评价、实践穿插进行,灵活运用,更关心真实示范,提高实际能力、启迪实践智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六、学习效果与教学反馈
传统理念下的高师教学,其核心是知识的传递与接收,教学通常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受“重学术、轻师范,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念影响,教师教育类课程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后容易忘记,自然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才会出现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不会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论知识,教学能力和情感培养不足的尴尬局面。
《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将教师课堂讲解、现场学生评价、师生互动交流、课前学生能力展示、学生模拟教学、课后能力训练、课程论文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平时练习、模拟比赛以及课程论文来检验、考核。课程针对性强、方法灵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积累经验、培养情感,学习知识更有效,深受学生好评也是水到渠成的。本课程所有的任课教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认真学习、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师生都从实践练习、互动反馈中感受快乐,相互促进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虽然主要是面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但每次讲座都有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旁听,教室每次都挤满了学生,不少学生都是站着听课。课程开办十届,累计听课学生达到40 000人次,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前往听课。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校形成了学生重视对新课改的了解和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的良好氛围,对每届学生的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培训的学生在近几年屡次在全国、省级的各种讲课、说课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已毕业的学校学生在近五年国家、省级的讲课、示范课比赛中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2009年,以本课程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被评为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都是对教学质量的最好评价。
学生也给予课程发自内心的好评。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到:在我看来,×××教授主持开设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选修课的确是一份“特殊营养”,一道“精神盛宴”。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一线优秀教师的文采风貌;可以感受一些前辈苦苦求索而终于走上讲台成为人师的酸甜苦辣;可以面对面地心与心交流;可以捕捉来自教育前沿最新最可靠的信息;也可以亲睹老师们为准备一节课独具匠心、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跟着各个层次的师长一起探索教育的奥秘,解读育人的原理,更可以躬身实践,登台试讲,饱尝一回为人师表的滋味。另一学生写到:综合楼1J22,一个普通的教室,一个简陋的环境,因为来自四面八方或周围身边“教育精英”的光临而蓬荜生辉,才气盈门,因为无数莘莘学子求知若渴的参与而济济一堂,热血沸腾。教育的薪火就在这里美妙地传播下去,而我们年轻的心灵也因此而开放自由,生气勃发。《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已成为了校园最亮丽的一道人文景观。
《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在创新探索上虽然反响很好,但有关研究与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主要表现在:
1.课程的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在目前只是属于全校性公选课程,是否有必要作为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的容量如何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2.《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每学期也不一样,总体风格如何把握,与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学科教学论的整合还需进一步研究。
3.《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还有待今后继续努力。教师职业能力多层次的评价考核范围在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里还没有明确细化,考核标准有待完善。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4]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教师投身于教师教育培养的事业中,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董玉芝.综合性大学学科教育师范生教学见习的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 2009(1):145-146.
[2] 范永胜,彭贤智.高师实现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双赢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0(5):105-107.
[3] 肖灵. 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69-71.
[4] 孙晨红,顾红,莫延利,等.基于新课程下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J].成人教育,2010(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