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庆与中国戏曲的演出

2011-04-03李跃忠

东疆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祝寿寿星八仙

李跃忠

寿庆与中国戏曲的演出

李跃忠

在寿庆中,邀班演戏是一项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的古老戏俗。寿庆以喜庆为主,祝寿是其核心内容,故寿庆演戏的目的与功能也主要是围绕祝寿展开,为寿星祝寿、祈福,或为祝寿场面增添热闹气氛,或以之招待亲友等。寿庆演出有特定的仪式,在开场例戏的选择上多演《上寿》、《八仙庆寿》等;在演出剧目、剧情的选择和要求方面也有特别规定。作为一种特殊场合的戏曲演出,它对我国戏曲的演出产生了重要影响。

寿庆;中国戏曲;民俗文化功能;例戏

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健康长寿逐渐形成了许多人生礼俗,如三朝、满月、周岁、寿庆等。其中围绕寿庆又形成了一系列习俗,请戏班演戏便是寿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寿庆演戏是一项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的古老戏俗,是传统戏曲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对戏曲的演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寿庆演戏的普遍性及其民俗文化功能

寿庆中以歌舞佐觞热闹场面的习俗古已有之,当戏剧出现后,亦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唐人段成式曾有其弟生日演“杂戏”的记载:“予大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1](211)当然,这里说的“杂戏”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后世的戏剧,因其中还包含着“市人小说”(即说话艺术)的成分,但里面有当时颇为流行的参军戏等滑稽戏的演出则是有可能的。《太平广记》引五代《玉堂闲话》载唐营丘豪民陈癞子家室殷富,每值生辰都“召僧道,启斋筵,伶伦百戏毕备”。[2](1196)文称“伶伦百戏毕备”,表明唐代之参军戏等戏剧表演显然是包含在内的了。宋时是我国戏曲艺术的形成时期。戏曲一经形成,就成了寿庆礼仪中的重要活动之一,洪迈在《夷坚志》所记的淳熙七年(1180)永嘉籍太学生诸葛贲叔祖母生辰演戏的事例可为证,其文曰:“二十五日揭榜,后三日,其叔祖母戴氏生辰,相招庆会,门首内用优伶杂剧”[3](1538)。此“优伶杂剧”即戏文。此俗在后世愈演愈烈,许多地方都形成了这样的习俗。①关于寿庆演戏习俗,在1980年代以来政府各级文化部门修撰的各地戏曲志“演出习俗”中均有记载,在此不赘举。

由于寿庆演戏要花费钱财,故被视为奢华之举,因此,一些家族为节约而废止。如明万历二年(1574),安徽休宁茗州吴氏族规载:“吾族喜搬演戏文,不免时屈举羸,诚为靡费。自今惟禁园笋,保禾苗,及酬愿等戏,则听演。余自寿诞戏尽革去”[4](39)。此为整饬家族开支而重新订立规约,从其“余自寿诞戏尽革去”,可知之前该族内是盛行寿诞演戏的。

民间如此,宫廷亦然。早在两宋时期,皇宫就有这样的演出活动了[5](10-13),且宫廷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其寿庆演戏的排场较之民间不知隆重多少倍。这可以乾隆七十大寿(1780年)时在热河行宫中举办的演戏庆寿为例,可见一斑。朝鲜燕行使臣朴趾源就目睹了这一盛况:“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五更赴阙侯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戏本皆朝臣献颂,诗赋若词而演而为戏也。另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可容数万人,设撤之际不相冒碍,……,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逐本易衣,而皆汉官袍帽。其设戏之时,施踅施锦步障于戏台阁上,寂无人声,只有靴响。少焉掇帐,则已阁中山峙海涵,松矫日翥,所谓《九如歌颂》者即是也。歌声皆羽调倍清,而乐律皆高亮,如出天上,无清浊相济之音,皆笙篪笛钟磬琴瑟之声,而独无鼓响,间以叠钲。”[6](28-43)

综上所论,可见寿庆演戏在我国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民俗活动。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戏曲演出能满足寿庆的诸多需求,也就是说,寿庆演出有着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

寿庆以喜庆为主,祝寿是其核心内容,因此,该场合演出的目的与功能当然是围绕祝寿而展开,或为祝寿场面增添热闹气氛,或以之招待亲友,当然,最主要的是为寿星祝福、祈福。为寿星祝福、祈福的方式很多,如道教设斋醮作法事,佛教拜忏念经作佛事等,在俗民看来均有此功能。寿庆演戏当然也有其特殊的仪式或剧目演出以达到这一目的与功能。

寿庆演戏的祝寿、祈福功能,主要体现在开头的例戏搬演中。民间用于寿庆场合的例戏除《天官赐福》外,还有《八仙庆寿》、《庆寿》、《王母庆寿》、《八仙》、《三仙白》、《醉三仙》等。其中在河北唐山一带,影戏艺人还创编了专门用于高龄老人祝寿的例戏《庆八十喜影词》。这部剧充分体现了例戏的祝寿祈福功能,在剧中,天官的唱词可谓说尽了人们想说的吉利话,充分表达了对寿星的祝福:

人生能有几秋冬,八旬老翁作寿星。儿敬父亲一杯酒,愿父亲寿比南山不老翁。儿媳敬献一杯酒,祝公父福如东海永长生。孙孙敬爷一杯酒,祝爷延年益寿永。女儿敬父一杯酒,祝愿爹爹寿百冬。合家共庆八十大寿,惊动上方仙姑下天空。麻姑下凡来献寿,手捧寿桃种寿星。一口仙桃吃下去,消灾去病免灾星;二口仙桃吃下去,身体康健满堂红;仙桃全部咽下肚,万寿无疆永康宁。祝寿已毕回天去,合家子孙乐无穷。党的富民政策好,家家达到小康水平。尊老爱幼传统好,子孝孙贤和睦家庭。一顺百顺万事顺,心想事成财运亨通。只要在家孝父母,胜如烧香往远行。感动神佛来保佑,缺啥来啥万事兴。祝老寿星生日快乐。

在俗民看来,剧中的祝词已不是普通的戏曲艺人的话语了,而是神,是主管人间“福”的天官的意旨了,故其意义当然也就非同寻常了。

当然,在为寿星祈寿纳祥的同时,也要为其祛邪禳灾,即如《庆八十喜影词》中诸神的“旨意”那样,要“赐福消灾了愿”,要“消灾去病免灾星”。

寿庆演戏,除了上述目的外,还有子女孙儿借机向寿星表示孝心的作用。一者,寿庆安排演戏,本身就是一件让寿星长脸的事情;二者,中国传统习俗做寿的人必须是有了一定年纪的人,而在中国古代,老人大致都是爱看戏的。当然,也偶有人粉墨登场,借舞台向父母表示孝道的。如,据《清代野记》载,道光皇帝曾在其生母大寿时,就上台演了一出《斑衣戏彩》。[7](21)(按,此剧系演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老莱子的孝行故事。)道光皇帝的这一行为,显然是要在舞台上借这一孝子故事向母亲表明自己的孝顺心迹。

此外,也有一些爱好戏曲的大家族,借此机会客串联谊。如1948年初春二月,南京名流甘贡三六十大寿,其家人就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寿辰演剧,那天“晚上,在大板巷大厅内搭起戏台演出。先由梨园公会的艺人演出《麻姑献寿》,接着甘律之跳《加官》,范儒林跳《武财神》,徐伟如唱《骂殿》。最后由甘贡三老先生及其子、女、孙、媳、婿等合演昆剧《天官赐幅》。由贡三老先生饰天官(福星),寿、禄、喜由长子南轩、四子律之、长婿汪剑耘扮演。其余宫女、文堂由娘、女、孙扮演。此戏除魁星是范儒林扮演外,其余皆为甘氏一家,一时传为佳话”[8](273)。从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家人的一次自娱活动。

总之,由于寿庆演戏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所以无论官民、贫富,都喜欢在这一天邀班演戏。寿庆演出成了传统戏曲的一项重要生存方式,对中国戏曲的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寿庆与中国戏曲的演出

寿庆作为戏曲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对戏曲的演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庆寿为传统戏曲的演出提供了大量机会,寿庆演戏成了传统戏曲的一项重要生存方式。

自两宋时始,演戏就成了寿庆的一项重要活动,主家借之热闹气氛,娱乐宾客,而亲朋也有时以献戏的方式作为寿礼,表达对寿星的祝福。由于庆寿普遍要邀班演戏,因此梨园界称这种演出为“祝寿戏”或“生日戏”等。如河南南阳一带有演“祝寿戏”的习俗,届时要敬“长寿不老”,演《大拜寿》。[99](127)《大拜寿》又名《打金枝》等,演汾阳王郭子仪寿诞,众子携妻子前来拜寿事。湖南一带,寿庆演出是影戏生存的一种主要方式,如在衡东县一带,艺人们称之为“生日戏”,演出的剧目以团圆、喜庆为主,剧中通常带有过寿、拜寿情节,常演的剧目有《郭子仪上寿》、《彭祖求寿》、《富贵堂》、《王母上寿》、《五子登科》、《双龙上寿》、《太君上寿》、《牛皋上寿》等。[10](580)

从这些描写,均可看出寿庆演戏确实为戏曲演出提供了大量机会,而且还可看出寿庆演出有其独特之处,如其所演剧目、剧情多带福禄寿喜之祝福意味,以热闹喜庆为主。

第二,寿庆场合的特殊性,对演出的程式、仪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寿庆演出的仪式比较多,届时一般都要烧纸、上香,发“文”恭请诸神莅临为寿星赐福等,当然,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给寿星祝寿。给寿星祝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艺人在开演前上台致祝寿词,有的是演出相关剧目借剧中人物献祝寿辞,但更多的是借“神”之口来达到这一目的。

湖南衡东县一带,寿庆演出是影戏生存的一种主要方式,由于经常演出“寿庆”场面,当地艺人提炼出了常用于“生日戏”的“铁词”段子《拜寿词》:“满堂宾客笑盈盈,南极星辉八十春。亲朋愿你满百岁,儿孙祝你双甲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八仙庆寿到府门,福禄寿喜下凡尘。眼观堂前孙七代,寿比彭祖八百春。”其词就是艺人根据场合特点,借剧中人物对寿星的祝福。

借“神”之口来赐福、祝寿,则主要通过例戏的演出来完成。例戏是指在上演正戏之前,演出的带有仪式性的短剧,常见的剧目有《八仙贺寿》、《天官赐福》、《三星赐福》等。这些固定的传统仪式剧目,内容一般和“正戏”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与当时的演出场合有关系。如“影戏例戏演出在剧目上可分为‘喜庆’和‘丧仪’两大类。其中有的喜庆类剧目可以通用于除丧仪以外的各种场合,如《天官赐福》、《三星赐福》等,举凡庙会、求神、谢神、生子、婚娶、功名等都可用,但也有些是专门为某场合创作的,如《天仙送子》用于小儿满月、生日,《状元及第》用于取得功名等。至于丧仪则不宜搬演喜庆类剧目了,而另有其它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如《十白》等”[14](117-119)。

《八仙庆寿》是许多地区的不少戏班都会搬演的一个例戏剧目,其演出时间长短不一,剧情也有较大出入,但其基本程式不外乎八仙奉玉帝之命给王母或长寿星君或人间“福主”拜寿,于是,群仙各自给寿星献宝、致语。下面摘录一本民国时期京津地区昆班演出的《八仙庆寿》中一些能体现寿庆内容的仪式、词句,以见该例戏的演出目的与功能:

上方朔,【点将】:鹤驾云偏,朋来大殿,月〔阅〕仙班,青鸟书传,顷刻飞圣传。白:失召三岛会群仙,鹤驾銮舆下九天。众仙齐赴蟠桃宴,愿祝长生不老年。吾乃东方朔,奉瑶池金母差派,邀请海外群仙与长寿星君积寿。道言未了,金母设坐来也。

上金母,【新水令】:万里无云,月色仙,枨灯明,正好出现。奉玉皇敕旨□到寿筵前,鼓乐笙弦,明亮亮,瑞乃花鲜。白:仙风拂拂立云齐,正是人间祝寿时。渤海身归成瑞草,朋来仙鹤献灵芝。吾乃瑶池金母是也,今有本府长寿星君华诞千秋之辰,奉玉皇敕旨前去祝寿。……

蟠桃古树三千岁,海雾天朝不计时。寿酒频斟个寿却,祝愿福寿与天齐。……

今有本府长寿星君华诞千秋之辰,奉玉皇敕旨前去祝寿。……

请问金母,指何为寿?

为有蟠桃为寿,但有蟠桃变化。……免参,及将蟠桃献上。……

上彩排八ㄨ子:先献金丹一粒,后献王母蟠桃。年年祝寿在今朝,愿祝长生不老。[15](7-10)

演出于庆寿场合的例戏中除《上寿》、《八仙庆寿》外,《天官赐福》也是一个常见的剧目。该剧是一个可通用于各种喜庆场合的吉庆剧,演天官招请福禄寿三星、财神等同往福地赐福,其中寿星的宾白“老人无以为赠,进献百寿图一轴,愿人寿年丰,筹添海屋”,天官的唱词“积德的一门寿筹添海屋遥,南极星福寿弥高”[16]等语均有明显的祝寿意义。在演《天官赐福》祝寿时,有的地方如湖南祁剧的演出更有特色,即届时“天官”和“诸神”要走下台去,来到寿星面前给寿星祝寿并讨取利市。①2010年8月9日笔者在湖南祁剧团采访时,听剧团肖远耀口述。另外,戏班也可通过“跳加官”仪式来完成对寿星的祝福。“跳加官”的表演场合比较多,齐如山曾说:“演堂会戏,每有大官,或重要人物到场,则前台必招呼戏班,命跳加官,表示尊敬”[17](230)。可见,举凡民间贺寿、新婚志喜、满月、上梁、科举荣升等喜庆演戏时都可“跳加官”。跳加官除了为主家或来宾“加官”外,也可借其祈寿、祝寿,如福建梨园戏的演出,如遇主家为寿诞演戏,起鼓后定要“贺寿”,贺寿后接着“跳加官”。由先行扮天官,穿红蟒袍,戴幞头和假面具,手持玉笏,上台作请神、拜寿、晋禄、晋爵等舞蹈表演。最后出示“加冠晋爵”的小条幛结束。[18](573)

第三,对戏曲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特定场合的特殊演出,艺人为了迎合俗民的心理,我国戏剧表演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吉庆节目,如宋代宫廷,在“皇后归谒家庙”的“赐筵乐次”中,在其繁琐的礼节中,有大量的歌舞、戏剧的演出,其中《长生乐》引子、《圣寿永》、《寿千春》、《鱼水同欢》、《寿无疆》、《寿南山》、《安平乐》、《会群仙》、杂剧《年年好》等[19](163-164),从名目来看都有喜庆、祝福的意义,而且其中《圣寿永》、《寿千春》、《寿无疆》、《寿南山》等均与求寿有关。又,元人陶宗仪的“院本名目”里也有《瑶池会》、《八仙会》、《蟠桃会》、《王母祝寿》等剧目[20](308-310)。这些名目,虽然由于剧本的失传难以知晓其演出形式,但据名目还是可以看出其中的求寿、祝寿的意义。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相关情节的剧目更多,如,元杂剧有钟嗣成的《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无名氏的《王母蟠桃会》,明代传奇剧本有吴德修的《偷桃记》,无名氏的《蟠桃会》、《恩荣记》、《祝寿记》等,杂剧有朱有墩的《群仙庆寿蟠桃会》、《瑶池会八仙庆寿》,杨维中的《偷桃献寿》,无名氏的《蟠桃三祝》、《蟠桃宴》、《东方朔》等;清代传奇有李斗的《岁星记》、无名氏的《康熙万寿杂剧》、《双福寿》等,杂剧有蒋士铨的《西江祝嘏》等。[21](110)

除上述杂剧、传奇作品外,民间艺人还创作了许多用于庆寿场合的例戏,如上面已提及的《八仙庆寿》、《八仙》、《三仙白》、《醉三仙》等,此外,还有《上寿》、《三星拜寿》等。这些剧目,篇幅都较为短小,演出时间都在半个小时之内,有时甚至只有几分钟。其剧情一般都是敷衍因王母或南极星或人间福主寿诞,八仙或三星等偕福禄寿禧或麻姑、白猿等福神前往拜寿,诸神到后给寿星献礼、致语,而后各神归洞府。

总之,寿庆作为一种人生礼俗,它不仅为戏曲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而且对戏曲的创作、演出也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的发展日渐式微。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对它的冲击,也有人为的、政治的原因等,其中产生并形成于农耕社会的、为农耕文化服务的戏曲,其社会功能不能完全满足、适应今日之俗民的要求,意即它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根本性的破环,它的许多生存方式已不复存在。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寿庆演出本是戏曲的一项重要生存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娱乐方式给了广大俗民多种可供选择的对象。如在湖南浏阳市,以前这里的人若有酬神还愿、丧事喜庆等场合,多是邀请影戏班演戏,但自20世纪80年代始,老百姓多选择放电影这种形式了。但我们也知道,戏曲在今日的生存,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仍主要是为满足广大俗民的种种“心理需求”,诸如酬神还愿、求财求利等,娱乐审美仍不占主要地位。正因如此,戏曲虽然遭遇到了生存危机,但并不会消亡,因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尤其是其准宗教的仪式功能将会使其长久存在。而寿庆演出便是其准宗教仪式功能的一种体现。

[1]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像》.王文勋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5]李跃忠:《略论宋代的请戏习俗》,《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4)。

[6]廖奔:《清宫剧场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4)。

[7]张祖翼:《清代野记》,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

[8]甘律之:《建邺区最大的一次堂会演出》,《南京戏曲资料汇编(第1辑)》,1987年。

[9]姚寿仁主编:《南阳戏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10]向国政:《衡山地方影子戏》,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年。

[11]佚名:《木寿■杌闲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2]李绿园:《歧路灯》,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1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郑州:中州书画社 ,1982年。

[14]李跃忠:《略论中国影戏“例戏”剧目之演出场合》,《美与时代》,2008(8)年。

[15]黄宽重、李孝悌等:《俗文学丛刊(第273 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年。

[16]王锡纯辑:《遏云阁曲谱(第1册)》.上海:著易堂书局,1925年。

[17]齐如山:《齐如山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18]《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

[19]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

[20]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1]付晓东:《制丝竹律准定金石声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 丛光]

J802.1

A

1002-2007(2011)01-0018-05

李跃忠,男,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戏剧与民俗文化。

2010-09-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研究》(09YJC751026);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例戏剧本辑校》(教古字[2010]1034号);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澧县皮影戏的抢救性研究》(09YBB 143)。(湘潭411201)

猜你喜欢

祝寿寿星八仙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略述《八仙缸》作品的艺术韵味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寿星
为什么要把蛋糕抹在寿星的脸上?
书画鉴藏
寿星居住的地方
八仙欢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