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离不开“兴奋剂”?
2011-04-03林鸣
□林鸣
对于追求卓越品质的顾客,出色的品牌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对他们来说就是“兴奋剂”。
近日,一些地方的海鲜市场出现一种叫海水晶的白色固体粉末,它可以勾兑出人造海水,经过这种人造海水的浸泡,贝类海产品能吐沙,虾蟹变得生猛活泼,因而海水晶被称为海鲜产品的“兴奋剂”。权威人士表态说,海水晶虽然可以用,但因其质量有差异——质量不过关的就不能使用。而且,这种速溶海水晶人体摄入过多,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
我们知道,“兴奋剂”这东西历来口碑不好,可是人们一边恨它,一边又离不开它。而且我发现,对它一往情深的不光是某些运动员,还有消费市场。譬如,每当临近年初岁末或重大节日,各大商场必争相将购物返券、打折抢购活动推向高潮。对此,消费者体会颇深,有人甚至说:百货业似乎患上了“过节依赖症”,更像是在注射“兴奋剂”。前两年商场的兴奋状态还与春节、“十一”等重大节日有关,现在它们几乎月月甚至周周“过节”。如果说最开始商场“过节”仅是一种促销噱头,那么如今过节却成了商场离不开的“谋生”手段。而且手法很单调——无非就是打折、购物返券那几招,因而对消费者的诱惑力越来越小。商场方面也很难堪,他们心里都明白:天天“过节”打折返券,其实就和天天不打折一样。久而久之,消费者的兴奋度就会一点点下降。因而一些营销专家表示担忧:假如商家今后不“过节”,商场不打“兴奋剂”了,我们的市场会不会立即陷入发“蔫”状态?
我们知道,体育是竞争,商业也是竞争。既然都是竞争,兴奋剂和反兴奋剂之间的恩怨就无法结束。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兴奋剂?医药专家告诉我们:其实,兴奋剂离我们并不远。比如很多熟悉的感冒胶囊、止咳糖浆就含有兴奋剂成分。药剂师提醒,其实不必谈“剂”色变,只要遵循医生意见,一般患者使用含兴奋剂类药品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将这一说法“移植”到商界,似乎并无不妥。众所周知,市场的确存在着可以使消费者感到愉悦的因素,不妨称呼它为“兴奋剂”吧。商家若在市场上适当使用“兴奋剂”,只要不违规违法,对买卖双方都不是坏事;如发挥正常,无疑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消费心理一直是个“谜”,很多商家都希望解开这个它,以便对症下“剂”。请看,一位喜欢逛街的女孩这样描述:人的购买欲是很奇妙的,当没有外界刺激时,再强烈的欲望也难以释放出来。有一天,她感到有些郁闷,想一个人到大街上逛逛。本来是不打算进某家店的,但由于这里某个细节或氛围打动了她,勾起了“看一看”的欲望。于是,她情不自禁地进来了。加上店员的“伶牙俐齿”,最后还高兴地买单了——如此说来,上乘的服务态度和营销,相当于“兴奋剂”。
对年轻人来说,新品的开发就是“兴奋剂”。这个消费人群最不喜欢老面孔、老一套,凡是推陈出新的产品,哪怕还带着新鲜的缺陷,也会受到他们的热烈追捧。今天追“苹果”、明天迷“鸭梨”,正是由于这个消费人群的推动,厂商才有了巨大的动力,市场也变得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然而,对老成持重的中老年消费者就不能用这一手了。他们消费阅历丰富,一般的促销手段没多大作用。那么,又该如何让他们一同“嗨”起来?有专家揭秘:对于追求卓越品质的顾客,出色的品牌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对他们来说就是“兴奋剂”。尤其是购买汽车等贵重耐用商品时,他们除了看重产品质量和品牌之外,还要专程考察售后服务。这一点和那些毛头小伙子明显不同。而且买回家后,这部分顾客通常会口口相传。当他们讲得眉飞色舞之际,周围将诞生一批新的“粉丝”。这个“兴奋剂”后劲之大,远非商家能想象出来的。
还有,心理学家的一个新观点很有意思。他们嘱咐说:当消费者感到兴奋时,商家最该保持冷静姿态;而商家的举止欣喜若狂,此时消费者最好前瞻后顾,小心翼翼,并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不信,您到市场上去瞧瞧吧。当买卖双方关系过分“亲密”时,恐怕一定要出现什么“不和谐”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