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内循环:对一个经济问题的求解

2011-04-03

东方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

金 平 荣 芳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

强化内循环:对一个经济问题的求解

金 平 荣 芳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

当前的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现象,中国经济的“内循环”不畅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内循环不畅主要是由发展观念滞后、发展战略不当、金融扭曲等原因导致的。只有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才会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内循环,消除这种“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现象。

内循环;发展战略;金融扭曲;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生产辛苦,而消费舒服,这应该属于常识性的东西,根本无须多少解释。因为谁若说“生产舒服,消费辛苦”肯定会犯了众怒。但奇怪的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却长期存在着大量“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现象。为何中国人要把自己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让美国人轻轻松松地消费?更有甚者,中国为此吃力不讨好,时不时地还要背上“倾销”的黑名,屡屡遭受反倾销的起诉。这种怪异现象为什么会存在?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疑惑不解。笔者认为,经济内循环不畅是造成这种怪异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强化我国经济的内循环入手会使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求解。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如果按其在国境内、国境外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由此产生了两大经济循环,国内经济循环(简称为“内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简称为“外循环”)。所谓“内循环”是指,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来自国内,产品生产、劳务、销售和消费基本都在国内,由此而形成了经济的国内循环,就像自然界的水流一样,该经济在国内川流不息,循环不已。所谓“外循环”,则是指产品生产的原料来自国内或国外,产品的生产在国内进行,但产品却销往某个国家甚至世界各地,被外国人所消费或使用,从而形成一个与外界相联系的物质循环流。从逻辑上看,内循环和外循环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内循环是基础、是根本,外循环是外延、是发展;从发展顺序上来说,首先是内循环的顺畅,然后才有外循环的发展。就是说,在内循环的基础上,外循环得以发展、扩大、延展。原因很清楚,外循环不可能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它必须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内循环。这应该是内、外经济循环之间基本和合理的关系。

一、内循环的效应分析

发展经济外循环的意义,应该说已经较为明确。在这方面,大量的国际贸易理论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相对于成果丰富的外循环理论,经济发展的内循环理论,经济发展的内循环效应,人们反而知之不多、知之不详。这一现象本身也正好说明,有如此重要作用的内循环,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也更说明研究此问题有紧迫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内循环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效应。生产产品首先要有原料,原料从何而来?在经济内循环的条件下,很多原料要靠本国自己开发,这样,从事原料开发的部门和地区就发展起来了,就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和利益;有了原料还需要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增加就业并使工人的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在开发和制造过程中还需要管理,这样管理人员的能力也提高了。产品生产出来主要销往本国市场,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得以满足,身心趋于健康,智能得到提高,文明成果得到分享。所以,内循环不单纯是产品增加的过程,也是物质开发的过程。如果实行“两头在外”的外循环,国内原料部门发展不良,本国人民也不能享受到其生产的产品,因为很多产品,特别是低价优质产品,都销往国际市场,都为外国人所享受了。

第二,收入效应。凡参与内循环产业和部门的员工,都会通过内循环的发展得到相应的收入,这就是内循环的收入效应。通过内循环,各参与部门的收入提高了,也就是国民收入提高了;而且员工得到收入之后,肯定要拿出一部分用于消费,这就会对国内消费品生产部门产生刺激,促使其发展;为了生产消费品,就需要更多的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这就会刺激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由此,一国的消费品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也会紧跟着发展起来。

第三,带动效应。就是经济内循环可以带动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以至于整体国民经济的繁荣,内循环的质量越高、层次越高、带动效应就越明显、作用就越强。

第四,涓滴效应。涓滴效应是发展经济学一个特有的概念,指的是外部效应,即内循环的成果并不仅仅惠及与内循环有关的群体和人员,而是社会大众。其含义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像细小的水珠,慢慢渗透、惠及到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群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具体就是,随着一国内部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税收增加,政府将征收的税款又以各种形式返还于社会,从而使得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能受益。当然,涓滴效应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作保证,否则,有可能实行的虽是经济内循环,但社会财富却向个别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集中。

第五,精神效应。经济活动绝不单纯是一种纯经济的活动,它还有精神方面的作用。因为经济活动既是国民参与的活动,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在传统农耕条件下的劳动者,与在现代化工业条件下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素质上没有可比性。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人的整体文明水平和能力也就越高。应该说,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也起到了一种思想启蒙、精神提升的作用。

上述效应说明,经济的内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它关系到经济发展目的的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繁荣昌盛主要还是靠内循环,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单纯靠外循环而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成长的。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内循环的作用而否定外循环的作用,也不主张要回到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经济循环之中去,只是强调经济内循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因为经济外循环有着种种优点,就由此否定经济内循环的作用。

二、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受阻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循环受阻了吗?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国已有学者认为,就中国而言,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洪灾”的时候,实体经济还存在流动性“旱情”。即流动性在资本市场的过剩和在实体经济市场的不足。这种奇怪的现象又被称为“斯蒂格利茨怪圈”,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最早提出。这种现象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消费不足。我国居民消费占GDP 的不足35%,而投资产出却占到GDP的65%。这就是说,我国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消费连一半都不到,这增加了我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和很高的外贸依存度。

我国经济的内循环不畅,使得国内投资率和消费率均较低,而出口增长率却一直较高。由于内循环不畅,产能过剩,我国必须更多地依赖出口。为了扩大出口,各企业之间又竞相压价,使外国人能源源不断、无休无止地享受中国工人以低工资生产出来的价廉物美的产品,而我国的诸多企业却不断遭受反倾销的投诉。同时,我国国内由于消费的萎缩,劳动者的需求被压抑,劳动者的素质难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能随经济发展而提高。

那么,我国经济内循环为何受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发展观念滞后所致。很长时间以来,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话不能不说有一定道理。在一定时期、一定情况下,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口的确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但这不是绝对的,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无条件地说“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就有绝对化之嫌。其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国内市场扮演着比国际市场更重要的角色,国内经济发挥着比对外经济更重要的作用。拿英国来说,其产品曾销往全世界,但该国首先开辟的是其国内市场,然后在国内市场开放的条件来发展国际市场。日本是个开放度很高的国家,但日本是一个从未引进过外资的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是依靠外资而是完全靠内部资金积累实现经济增长的。日本“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强调着民族的自立和自强”。[1]日本经济学家将这种发展论定义为“内发式发展论”。 可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为了加强外循环,为了强调对外经济的重要性,反而把非常重要的经济内循环给忽视了,似乎外循环比内循环更重要,外贸比内贸重要,外资比内资重要,三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吃香。这是造成我国出现许多经济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发展战略不当所致。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实行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曾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日益暴露出其不足,因为该战略的主要方法就是增加出口以换取外汇,并以此加快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千方百计地出口,由此开始重视出口,把出口数量和外汇储备作为我国经济成功的标志,因此外循环超越了内循环,外部经济的重要性超过了内部经济的重要性。经济学者卢周来曾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过度的比较优势战略也有其负面影响:“内需不足、资源环境代价过高,核心技术缺乏、国富民穷和收入分配不公等”。[2]这当中的内需不足、国富民穷、收入分配不公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内循环正常进行的直接因素。因为,民间收入水平低下不能对我国企业产生内在的刺激,必使内循环出现“梗阻”。所以,不当发展战略也是内循环阻滞的主要原因。

三是国内大统一大市场未能形成。为什么我国企业在出口价格比国内价格还要低的情况下,愿意出口?对此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徐奇渊从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中做出了解释:第一是出口市场信用体系畅通,交易成本低,风险小。学者何帆也从信用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说,出口企业可凭借信用证,申请抵押贷款,且出口的违约成本低。然而,在国内贸易中,违约风险大,额外财务成本高。还有,企业千辛万苦把产品销售出去,还会面临货款不能收回的风险。这使厂商对产品在国内销售心存顾忌。[3]第二是国外物流成本低,国内成本反而高。原因是国内的铁路、公路运输成本高;地方保护主义使地方性行政收费过多。如在国内的交通运输中,由于关卡过多,使得公路交通运输成本,与同距离的航运成本相差无几!如广州至北京距离3 200公里,以0.5元/公里计运费,沿途高速公路收费就高达1 150元,相当于飞机票价了。央视曾报道过我国的一条“全球最昂贵的公路运输”,该路地处湖南省浏阳市的106国道上,相距只有200百米的距离,建有两处路障,仅2008年1年的收费就高达1 600万元。其实,这绝非个别,仅是全国公路乱收费的一个缩影而已。“这种地方上合法和违法创收,造成的高昂的制度成本,直接导致了公路运输业的萎缩”。“中国物流成本比日本和美国多一倍左右。”[4]这使得许多厂家宁可向国外市场出口,而不愿在国内销售。第三是税收制度方面的问题。如产品出口,企业可以获得出口退税的好处。但产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却有各种税收,如汽车生产商在生产环节要缴纳17%的增值税,在销售环节还要承担9%的购置税。[5]所以,由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不完善,使国内销售的信用风险溢价和厂商的交易成本偏高,企业宁愿出口国外市场,即使其出口价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第四是道德风险问题。梅松和李稻葵从政府和企业的双重道德风险,分析中国偏好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他们认为,政府在企业投资后可能违背对企业的承诺,而企业也可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违背当初对消费者和政府的承诺。这种双重的道德风险使得企业对内部投资不能进行,于是就转向从外部吸引直接投资。[6]由此可见,未能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对内循环的正常进行、对内发式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向巨大。如果能够完全形成和完善我国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信用体系十分通畅,运输费用和信息费用低廉,厂商何苦要万里迢迢地将其产品运往外国市场呢?

四是我国金融扭曲所致。金融扭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抑制;二是金融畸形发展。

金融抑制表现在:金融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主要不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这是造成内循环受阻的原因之一。我国只有18家主要商业银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数量虽多,但经营状况极差。而美国有7 500家商业银行,886家存贷协会,400多家互助储蓄银行和9 900家信用社。[7]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银行主要是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提供贷款的。这使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处于资金饥渴之中。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缺乏肯定会使我国的经济内循环受阻。另外,金融法规的滞后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内循环。如现行的金融法规使得中小企业不能发行企业债券,这也切断了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一个渠道。由此,金融抑制使得我国本土性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加深了对外资和外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因素之一。

金融扭曲表现在,金融业在所谓的“金融创新”的招牌之下,通过金融衍生品,并借助金融垄断,获得了巨大的暴利。这些暴利的存在,压缩了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而社会资金又流向了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行业。用不着太多的数字,只要看一看我国金融业高管的年薪与福利,就知道金融业暴利的存在。在这种情形下,实体经济的内循环受阻就是必然的了。金融的畸形发展既限制了社会财富的平均化过程,又加速了社会收入分配的分化。

五是国内经济利益主体的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我国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这几年是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每年蒸发近1 000万户。为何如此?苛刻的政府规制、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压缩了个体工商户的利润空间。与其说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如说是因为体制性的原因。即经营者的经济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大量个体工商户主动选择了退出市场。这不仅仅是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其他民营企业也有类似的问题。总之,在经济主体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内循环不畅就成为必然。

三、如何促进我国经济的内循环?

首先,要正确解决观念问题。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切实认识到经济内循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外循环和国际经济的作用要辩证地看待,只有解决了这个观念问题,内循环的障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国经济的发展最终主要还是要靠内循环,而非外循环。要充分认识到内循环是基础、是根本,内循环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直接关联,而且加强经济内循环能保障经济稳定增长,不会完全受制于国际市场,外部风险较低。

其次,合理选择发展战略。熊贤良博士认为:“选择适合我国的发展战略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在适当防止和调节市场力量的跨国自由作用时,维持一个国内自由贸易和竞争的环境”。[8]如果说过去强调经济的外部循环为主,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在当今条件下,它的实施条件越来越困难。一是我国的出口越来越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美国对我国轮胎的“特保案”就是典型一例。二是长期大量出口低价格产品,是以牺牲我国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是以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通过强化内循环发展战略,可以让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为我国国民的健康、福祉服务。

再次,通过制度创新,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内经济大市场,消除一切阻碍和影响统一大市场的观念、制度、政策、法规。如从制度设计入手,进行合理的政策设计,减少公路运输的成本,以加强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凡此种种措施,都会使国内统一的大市场逐步形成和完善,使经济的内循环通畅和活跃。

第四,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金融深化。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及蔓延,使人们对金融深化的提法产生疑虑。笔者认为这是对金融深化的一个误解。事实上,此次我国之所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是因为金融未能深化所致。原因是,金融抑制使国内经济循环不畅、萎缩,不得不过度地依赖出口,因而使我国经济的风险度增大。而金融深化则能改变这一状态。因此,我国不但不应否定金融深化,反而要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具体来说,首先就是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如通过制度创新,修改一些过时的金融法规,降低金融机构设置的门槛,使许多体制外的金融机构由“黑”变“白”,即将一些处于边缘化的、甚至地下的金融机构通过制度创新,使其融入到体制内来,转变为“体制内”的机构,使其合法进行经营,为国内经济循环服务。为企业提供大量急需资金,疏通货币供给者和货币需求者的联系渠道,加速经济内循环的周转速度,扩大经济内循环的范围,提升经济内循环的质量。北京大学学者姚洋主张,“让国内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建立中小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带动国内投资”。[9]应该说这一建议很有意义。另外,也要对金融虚拟化加以防范。金融过度虚拟化和虚置化,使大量资金流入金融业,金融业产生了暴利,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为此,必须从制度和法律上加以规范,解决这一问题。否则我国经济的内循环就难以支持。

第五,从体制上和制度上保障经济主体的权益。政府加大对经济主体权益的保障力度,健全、完善保护经济主体权益的制度体系,使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能为其所得,使下一轮的经济循环能够进行。为此,要培植经济利益主体代言人,如各种商会、工会、农会、消费者协会等。

第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企业、大公司在一国经济的发展中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内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事实上,没有中小企业参加的经济内循环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内循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内循环是以大企业作骨干,以大量中小企业作为辅助的循环体系。为此,国家的经济政策应向中小企业倾斜,使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个信息互动、物质交流、循环畅通的有机体系。

[1]刘东伟,梁秀山.内发式发展论[J].财经问题研究,2001.(4).

[2]卢周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缺陷与比较优势战略[N].中国经济报,2009-11-3.

[3]何帆.拼命出口为哪般?[J].商界评论,2010,(1).

[4]马光远.拯救全球最昂贵的公路运输[N].南方周末,2009-3-19.

[5]何帆.拼命出口为哪般?[J].商界评论,2010,(1).

[6]梅松.中国经济偏好对外投资的原因[J].国际经济合作,2008,(2).

[7]姚洋.改革金融体系: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良药[N].南方周末,2009-08-20。

[8]熊贤良.发展至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第24页。

[9]姚洋.中国发展模式与当前金融危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4).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Economic Cycle:A Solution to an Economic Problem

JIN Ping RONG Fang
(Teaching S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In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re is a strange phenomenon that China produces while America consumes.The non-smoothness of the internal circl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non-smoothness, six measurements a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hinese internal economic circle and eliminate the above-mentioned phenomenon.

internal economic cy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ternal market; international market

F120

A

1005-7110(2011)03-0117-04

2011-03-01

金平(1954-),女,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问题、环境伦理研究;荣芳(1986-),女,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研究生。

潘文竹

猜你喜欢

金融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P2P金融解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