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铃木大拙《文昌帝君阴骘文》英译本赏析

2011-04-02何立芳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帝君文昌译本

何立芳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4)

1.引言

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Suzuki Teitaro 1870~1966)是一位因向西方介绍禅学而著称的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在日本担任英文教师,后来又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长达二十五年,因而他不仅熟悉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同时在英文阅读和表达方面有良好的造诣,既能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又能自如地用英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佛教禅学和东方文化。他曾创办英语杂志《东方佛教徒》,出版《大乘起信论》和真宗创始人亲鸾的《教行信证》英译本。此外他还在美籍哲学家、佛教学者保罗·凯拉斯(Paul Carus)的协助下,英译了老子《道德经》、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本文将对这位日本学者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英译本的特色进行分析解读,以凸显佛经翻译原理在道教典籍翻译中的通适性。

2.关于“阴骘”的解读与翻译

《文昌帝君阴骘文》又称《文昌帝君丹桂籍》,简称《阴骘文》,是一部托名文昌帝君而作的道教劝世文,也是一部说理性与纪实性结合的道教善书,传为文昌帝君的“天启”,约成书于元代。该书借用神的名义和神能奖善惩恶的威慑力,劝人行善积德,其主旨是要求人们多积阴功阴德,因为道教司命随时记录着人们的行为。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要悄悄去做,自然会得到福佑。铃木大拙与保罗·凯拉斯合译了这本道教善书,其英译本标题为YinChihWen:TheTractoftheQuietWay。译者在译文前面的介绍里专门对术语“阴骘”做了解释和考证,还对中文标题做了特别的说明,按字面逐字翻译了标题:[Of]ScriptureGlory,[the]ImperialMaster,[the]Quiet-Way-Tract,NormalInstruction,点名了该篇作为劝世文旨在教育启示的文本性质。

“阴骘”二字,最初来源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在这里“阴”是“默”的意思,“骘”是“定”的意思。指的是天虽不言,但于冥冥中监督人的善恶行为而降赏罚(钟肇鹏2001:128)。后来人们称“阴骘”为“阴德”。《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对该术语的英文解释是:secretly seek stability through doing good deeds for merit in the netherworld(第2285页)。这里所给出的英文解释基本是意译,完全没有了中文的简洁,只是按中文含义翻译了该术语的内涵。其实,铃木大拙也非常清楚要像中文那样简练准确翻译“阴骘”一词几乎不太可能,于是他提出“阴骘”英译的三种选择:①secret virtue,②heaven’s quiet dispensation,③mysterious workings,并对这三种译法都做了相应的评说。他认为,虽说这三种翻译都可作为正译,但都不能算是足额翻译。综合看来,第三种译法似乎是实现第一、第二译文意图的途径,所以他最终给出的译文为YinChihWen:TheTractoftheQuietWay。他还指出,这一选择也只是一个过渡性翻译,虽然简洁但很宽泛,仍需进一步提供解释才能让读者懂得其中的含义。为了帮助目的语读者能较好地理解该文,铃木大拙还在注释中拆解了“阴骘”二字,将“阴”解释为“不引人注意”(in secret or unheeded)或“不夸耀”(unostentatious),并引用基督教颂歌中的一句话来佐证他选择译为“the quiet way”的依据(基督颂歌有这样的表述:God moves in a mysterious way/His wonders to perform)。他指出,如果要将这两行诗文译为中文,“in a mysterious way”可以等同于中文的“阴骘”。因为基督教严厉禁止基督徒做事招摇,所以教义中有“不让我们的右手知道左手在做什么”(not let our right hand know what the left hand is doing)(Matt.ⅵ.1-4)这类戒条(参见Teitaro 1906:4-5)。因此,在译文的其他部分,他对“阴骘”一词都做出了类似的恰当翻译,如:

例1

原文: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译文:Practise benevolence wherever you find an oppor- tunity, and let your deeds of merit be unheeded(yin).

这句的“方便”为佛教用语,意为“方法,达到某一结果的成功途径”,主要用于大乘佛教,可以直译为deeds of benevolence。为了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结构,译者运用了两个祈使句,把“作阴功”处理为let your deeds of merit be unheeded(yin),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原文保持了一致。

例2

原文: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哉?

译文:Blessings come a hundredfold in loads as if drawn by horses; good fortune is piled up a thousandfold like a mass of clouds.Do all these things accrue to the heart of the quiet way?

该句同样采用了直译的手法,甚至还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形象。这里的“阴骘”也翻译成“the quiet way”。

3.译本主要特色及其翻译策略

《文昌帝君阴骘文》译本由封面、目录、引言、正文、中国学者注解、译者注解几部分组成,最后还附有关键词索引,在中国典籍英译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在引言部分,译者不仅对《文昌帝君阴骘文》有简要的介绍,还针对标题的翻译做了说明,考证了“阴骘”一词的解释与翻译。对文昌帝君其人其号也做了考证,并将文昌帝君比拟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圣经人物加百利(Gabriel——一位给人类传送好消息的上帝的信使),方便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人物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该部分还讨论了《阴骘文》的成书年代,编者还附加了评论和后记。这些背景知识的提供为译文读者理解译本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该译本编者在评论中讲到:译本旨在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美德,促进中西文化沟通,达成中西方对人类共有的“善”的共识(Suzuki 1906:14)。为达此目的,译本附有大量的注解,有解释典故的,有参考典籍的,有对文本本身进行考证的,还有就某段文字列举诸说,供读者参考的。凡此种种,只为达意。

作为一部道教劝善书,《阴骘文》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要将这样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古代文本准确地介绍给西方读者确实存在一些难题,尤其在西方文化中缺少一些至关重要的术语概念时,如何才能准确传达该文本的要旨?能否采用完全西化的术语?这样做又能不能避免目的语读者不产生疑问和误解?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铃木大拙采取了什么策略去解决呢?

仔细分析铃木大拙的《阴骘文》英译本,不难看出他在翻译时真可谓煞费苦心,既不违背原文的意图也不影响译文读者领会该文的主旨。总体说来,他的解决办法主要是紧扣原文、照字翻译,以保证文本翻译的忠实性。而为了尽量保证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不流失或少流失,英译时辅以各种补偿手段,以期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就文本本身的翻译而言,为了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形神上的一致,直译、直译加注解或加括号的方式是他采用的主要方法,既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又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请看下例:

例1

原文: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译文:He who wants to expand his field of happiness, let him lay the foundation of it on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例2

原文:常需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

译文:Pass in silence over things wicked, but promulgate all that is good.Do not assent with your mouth what your heart denies.

例3

原文:做事需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译文:Let your work conform to Heaven’s reason, and let your speech express humaneness.

例4

原文: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译文:Relieve people in distress as speedily as you must release a fish from a dry rill (lest he die).Deliver people from danger as quickly as you must free a sparrow from a tight noose.

当然,必要时采用意译加汉字拼音再加注解的办法也是为了在传达原文的字面意义的同时,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标题的翻译,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术语“阴骘“一词的处理,最能体现他的这一手法。此外,文本中“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部分的对应译文为:I have extensively practised secret virtue (yinchih) which is attuned to heaven above,也是在意译的基础上为避免翻译不足而附加了汉字拼音和注解,从中可以看出译者对待原文本的谨慎态度。

需要指出的是,译本虽然主要是采用直译手法,但在处理特有的中国文化时明显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而是直接解释原文的语义,这一策略被统称为释义法。按照许钧先生的定义,释义法是一种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隐含意味,而避免逐字逐句地死译原文的翻译辅助手段。运用此手段,可以帮助译者克服原文与译文形成难以对应的障碍,而直接求得原文信息的传达,在表达方法上给译者以较多的自由。释义手段在成语与典故的翻译中较为常用(林煌天1997:615)。有些历史典故和文化人物在一般西方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中是没有的,所以读者无法产生相应的语境联想,也无法推导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思想。这种时候就需要译者熟谙源语的传统文化语境,准确推导出原文作者表达的意图,灵活地采用释义法。

铃木大拙在他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英译本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翻译手法。该篇在文昌帝君现身说法之后,紧接着列举了几个有史记载的士大夫做善事得善报的例子:“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这四句话讲的是于公、窦禹钧、宋郊、孙叔熬这几个历史上有名的灵验故事。这里涉及到历史典故的翻译问题。因为目的语读者不熟悉这些中文典故,为不影响互文性,译者仅用“practise goodness,acquire merit”概括四个典故的要旨,而没采用直译手法。不过,身为“世界禅者”的铃木大拙深知典籍翻译的核心应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的译介,因此他选择在后面的中国学者注解部分用几倍于原文的篇幅向读者解释了这些文化典故,并给每一典故附加了小标题以点明主旨。如在阐释汉朝时的地方官于公“多积阴德,从不冤枉好人”的故事时添加了“A Good Judge”这一标题,对于公的身份与行为进行评判。而在叙述五代时的窦禹钧“力行善事,救济别人,广积阴功,获得厚报”的事迹后用“Humaneness Rewarded”点明了积善的好处,用“Saving Many Lives”为题向译文读者叙说了宋郊“救蚂蚁中状元”的故事,最后则以The Double-Headed Snake为题讲述了仁义之士孙叔敖埋蛇的事迹。即便如此,铃木大拙也没忘记他作为译者对原文应有的忠实之责,所以他选择在讲述每一典故时,其首句或首段采用直译加括号的方式翻译了原文本中的四句话,分别为:

原文: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译文:In olden times, Yu King, judge of the criminal court, was held in such high esteem (on account of his virtue) that a gateway for four-horse carriages was erected in his honor.

原文: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

译文:The Tou family saved people and thus nobly obtained the five-branched olea.

原文:救蚁,中状元之选。

译文:He who took pity on ants attained the highest literary honor.

原文:埋蛇,享宰相之荣。

译文:He who buried (out of sight) the snake (of bad man) was deemed worthy of the honor of premiership

通过这些辅助性手段把需要注释的地方都做了解释,对文化缺省部分进行了填补性解释。这些翻译策略表面上看好像繁琐累赘,却阐明了掩藏在原文字面后的文化内涵,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也给译语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

4.结语

三国时的佛经译者支谦在他所写的《法句经序》里说:“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语言,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其所传云,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用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则是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厥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林煌天1997:942)。因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所以要求佛经译者应“因循本旨,实宜径达”,而译经的标准则为“当令易晓,勿失厥义”,充分反应了佛经译者需尊崇宗教文本的神圣性,强力推崇“直译”的译学主张。

此外,东晋前秦高僧、佛经翻译评论家道安(314-385)也曾提出过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理论,其中讲到: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谓句法倒装)。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部合,斯二失本也(谓好用文言)。三者,胡经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谓删去反复咏叹之语)。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谓去一段落中解释之语)。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谓删去后段覆牒前段之语)。这“五失本”,反映了译家在译梵为秦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行文习惯诸多特点上)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做的变通(三、四、五项皆指译者为求译文简明而削繁删冗)。“失本”,是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这是失原作之本,而得译作之本。此乃道安高明之举。“失”正是为了“得”,“以得补失”,这是翻译的“辩证法”(王秉钦2004:10)。

身为禅学思想家的铃木大拙在英译《阴骘文》时基本遵循了佛经翻译原理。虽然译本中也存在一些误解和错译,但总体来讲,该译本堪称是“融资料、考据、研究、翻译于一炉”的成功译本,既兼顾了文本语义的翻译,也照顾了文化信息的交流,为从事典籍英译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有益且有效的启示。

Teitaro, Suzuki & Paul Carus(trans.).1906.Paul Carus (eds.).YinChihWen:TheTractoftheQuietWay.Chicago: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林煌天.1997.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秉钦.2004.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钟肇鹏.2001.道教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帝君文昌译本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两难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帝君教子记
帝君求子记
《帝君求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