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成长、反思成长、陪伴成长——读《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札记

2011-04-02◎宋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思想道德研究者

◎宋 臻

关注成长、反思成长、陪伴成长
——读《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札记

◎宋 臻

本文以读书札记的形式梳理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一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应持的态度。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基于现实条件的分析与解读。同样,也应从不同角度以多学科的方式提出健全措施,要引导道德观念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成长要保持关注、反思、陪伴的态度,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去。

青少年 思想道德 健全措施

一、为青春留下历史的定格照

佘双好教授 《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全景式的展现了以1980—1990年前后出生的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想道德状况。这项历时数载、跨全国十余省市(自治区)的研究成果以实证调查和历史对比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以逻辑分析和系统论证为主要研究方式,不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更是为当下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健全措施建议,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

研究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是极具现实与历史意义的。就现实意义而言,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不仅包含着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回应,也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青少年是在现实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与现实环境相关的问题则关乎现实中的所有人,诚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当我们在指出青少年身上所反映出的种种问题的时候,我们或许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身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同样,研究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又是极富历史价值的。青少年一词,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总与希望、成长这种积极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也曾对青少年朋友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如果说梁启超先生是在民族屈辱危亡的时刻以少年精神来比喻对国家兴旺富强的关切,那么毛泽东则是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对青年一代的寄语来体现他对新社会未来的全新期待。《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毛泽东的这段话讲于1957年,回望历史,时间已经悄然走过一百多年。一个多世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青少年精神,每一代的青少年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课题。这样的研究,犹如为青春留下若干张历史的定格照,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情况提供了一套宝贵的历史资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科学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从现实、从实践出发,也要有历史的维度和视角;既要体现科学性,也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分析问题的同时还要有对策建议,努力做到解释与改变的相互贯通。研究者们梳理了1979—2009年期间的3308篇相关文献,并对其中的390篇进行了重点研究。在实证调查方面,课题组先后进行了三次4000份以上的问卷调查,累计问卷总数达到近13000份,抽样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并按照人口分布要求对调查对象在分布比例上进行了筛选和区分,统计结果具有很高信度。在这项研究成果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既重实证,也重文献;既考察现实,也关注历史;既有数据说明,也有理论分析;既有问题反思,也有对策回应,最后提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念。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意义

研究者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特殊性、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思想道德健全措施的科学性三个视角论述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在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首先,研究者指出应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特殊性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虽是人一生中的一个阶段,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青少年有了形成思想道德观念的生活基础;二是青少年的兴趣点开始转移到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三是青少年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个体整个一生的思想观念发展十分重要;四是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具有可塑性。笔者看来,仅青少年这一概念本身,便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概念,就某个具体的个体而言,青少年时期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对于人类整体而言,青少年这一概念则体现为一种历史性的变化,即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青少年整体思想道德状况的不断变化。所以青少年这一概念既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特殊的阶段是整个人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由此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对研究中所涉及的青少年概念的界定问题。研究者对青少年的概念作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青少年包括青年和少年,一般理解为7至35岁的所有人口;狭义的青少年界定为从进入青春期到获得法定成年人身份,即从青春期起至法律上成为成年人。但这两种分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困难在于青年年龄的上限问题。按照我国法律,年满18周岁即为法律规定的成年人,但众所周知,法律上的未成年人显然不能等同于青少年。因此,本项研究最大的挑战恐怕是来源于研究对象的区间问题。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越大,思想道德问题越复杂,还要提出健全措施,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研究者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采取了“守一望多”的策略。所谓“守一”,是以青春期发育为起点,以18周岁为上限的青少年人群。“望多”则是考虑到青少年年龄上限的模糊性,在研究中也适当兼顾了上限以外的青年情况,特别是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普遍延长。从研究中提供的数据样本看,上限以外的部分主要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青年群体。研究者特别指出:“尽管本课题是以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作为研究论题,但是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当代青少年。我们这里所说的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在新世纪以后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一代。”

其次,从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研究的迫切性。从历史分析,当代青少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期。然而,良好的成长环境却似乎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并不相称。人们对青少年们的诸方面褒贬不一,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情况?就当下的现实而言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与青少年的概念相同,思想道德的概念也是十分复杂的。研究者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将思想道德的研究范围划定在心理、思想、道德、政治等层面。研究者据此选用了一些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健全措施研究的理论,诸如毕生发展理论、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层次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理论假设等,既有对国内外研究工具的借鉴,也有课题组根据课题自身的要求进行理论原创,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个体思想道德发展诸方面的情况。由此也从侧面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策略,即多元整合的研究策略。“多元”是指从广义的角度,从心理、思想、道德、政治等多个层面对思想道德进行理解;“整合”是指从特定意义或狭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来理解思想道德现象。

再次,研究者是从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全措施的科学性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必要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健全措施是该项研究中提出的概念,与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区别:“传统意义上,修养的重点在于个体通过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主体在于个人,容易使人误解为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可以脱离社会条件和环境的个体自我的实践活动……因此忽视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帮助作用;而思想道德教育的提法过分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对个体的教育活动,而忽视教育以外的其他手段,且往往局限于学校领域。”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概念从新的角度对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进行界定,消除了传统上的局限性。这样做,一是能够比较全面地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使内涵得到了扩展;二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法上,不仅包括了教育,也包含了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诸手段;三是这一提法符合中共十七大上将个人品德建设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并列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最新表述,进而能够使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党和政府的职责相衔接,而非仅仅只是单纯的个人或教育部门的职责。

三、研究综合形成的成果

研究者采取“多元整合”的研究策略,研究结果是通过对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诸领域的研究综合形成的,也应通过诸方面发展特点来加以解读。

在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方面,当代青少年呈现出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准备不充分,性知识了解渠道有限;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基础生理素质依然脆弱;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比例少,有时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对当前生活感到不满足,生活满意度总体不高,生活动力有待提升的特征。

在思想观念发展特点方面,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人生目标明确,人生追求积极有为,但更多偏重个人因素;二是人生幸福观多元务实,家庭幸福成为人生幸福观的新元素,但理想主义精神有所欠缺;三是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人生的态度总体肯定和信任,但人际顾虑和不信任成分在增长。

在道德观念发展特点方面,青少年呈现下列价值观念:认可道德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作用,重视道德的协调功能,但道德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对社会道德和自身道德总体评价积极,对一些丑恶社会现象深恶痛绝,但对自身道德状况评价不高;道德标准依然是评价青少年的主要标准,能力标准也得到一定重视,但对身体健康标准依然十分忽视;青少年在基础文明素质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素养,但涉及个人道德牺牲的行为则表现出自保性;对传统道德观念表示肯定,认同传统观念的现代价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尊崇,但对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实质缺乏系统了解等;作者的这些结论中都体现着矛盾,而这些矛盾恰好是引发人们思考“为什么”的重要线索。传统上,人们往往习惯于根据行为结果去判断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及行为本身变得愈加复杂,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结论本身就是矛盾对立的时候,该如何评价青少年?应该如何处理单一与多元的关系?造成青少年道德观念矛盾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化解或引导这些矛盾?研究者并未进一步追问,但在笔者读来,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在政治观念发展特点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譬如,研究指出:青少年对政治形势总体评价较好,具体评价问题较多;他们保持着较高的国家观念,在国家利益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但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中渗透着较多的个人因素,对开放环境下的个人与国家关系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青少年们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情境评价既开放包容,又有明显的道德底线;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党的领导体现出高度认同,能从党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选择入党的理由,但在入党动机中也不乏明显的个人利益考量。在这些结论中,恰恰是包含着许多矛盾性的因素的。这些矛盾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宏观性质的问题一旦具体化,就变得复杂了,但矛盾中却又蕴含着转化的条件,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研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从四个方面加以描述的:(1)总体评价了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认为当代青少年对社会主导思想道德观念具有较高程度的认同,但是也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和青年特征,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开放的状态,青少年道德的层次化和变化性明显,是思想道德观念痛苦和迷惘最集中的时期,也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最有效的时期。(2)青少年思想道德各组成成分的关系: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需要多个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以多种视角来切入,既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是人生观教育,还可以是道德教育,也可以从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活动来进行。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发挥多学科的力量,从多个角度来建设。(3)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调查表明,青少年思想道德与年龄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V”型发展的轨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提升和行为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敏感年龄。早期成长过程中,道德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中期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又显得非常必要。(4)关于学校教育和个体社会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并没有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而提升的迹象,在高年级阶段,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而大学毕业以后的几年间,思想道德观念又逐步提升。

四、寻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模式和方式

如何看待研究中得出的这些观点和结论?书中对于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对这些结论的分析已有论述,笔者更关心的是,社会将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青少年自己会如何看待?青少年们这些充满矛盾的思想的形成,已经经历过青少年阶段的非青少年们应该作怎样的反思?长期以来,媒体似乎喜欢用标签性的东西对一些引人关注的人或事进行分类,也会发明一些新概念,在青少年问题上亦如此,譬如“应试教育的一代”、“鸟巢一代”等等,有些带有主观的价值判断,有些是中性的评价。但这样做,是否也在无形中对青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影响和改变呢?这些问题,书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得读者自己做进一步的思考。

笔者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常常想起一部曾经非常流行的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当代青少年以及家长们,恐怕正面临着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对青少年而言,生活中的关键词恐怕是两个字:成长,各方面的成长。传统上看,处于成长中的人往往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中,往往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又容易陷入矛盾之中。处于成长中的人似乎更喜欢被肯定而非被否定,喜欢美善而厌恶丑恶。笔者认为,对于青少年,不妨试着去关注他们的成长、反思他们的成长、陪伴他们成长。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反过来正是关注我们自己。简单的评价没有多少现实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引导。那么,研究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健全措施和引导策略呢?

研究者指出,应加强青少年生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拓展青少年了解青春期发育知识渠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青少年基础身体素质和疾病应对能力;加强心理引导,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和理性应激能力;激发青少年生活动力,调动青少年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积极性;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针对不同青少年特点进行精细处理。

当然,笔者认为,对青少年的关注不能仅仅关注青少年自身,更要关注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建设问题。诚如研究者在前面的结论中曾经提到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几年间,思想道德观念又开始大幅提升,研究者提出要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心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转移,而事实上,这种转移恰恰是给社会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社会大环境自身有问题,又如何能引导思想观念本不成熟的青少年向好的方面发展呢?在引导策略的选择上,研究者提出:要加强理想教育,加强核心价值观念教育与引导,鼓励青少年政治参与,在社会实践上寻找政治观念的基点,提出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新模式。

五、关注和反思

思想道德观念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观念的形成又往往滞后于现实生活,因此,只能对调查当时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出判断。由此可见,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引导策略是具有时效性的。又或许,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这样的研究依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课题本身提出的是时代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即当下的矛盾,但矛盾是在历史过程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矛盾本身的研究,有助于形成推动矛盾转化的力量。

人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现实的人体现自我的一面,历史的人体现社会的一面。现实的人关注自我价值,历史的人注重社会价值。问题往往在于,在现实面前,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忘记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并不容易,但不管怎样,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自我改变的开始。成长中的青少年正是在历史与现实中挣扎的人,关注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正是使我们努力引导青少年走向思想道德的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事实上,成年人往往很容易用现实的、自我的价值标准去评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这种做法难免有失公允。每个人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形成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差异,是正常的社会发展现象。当下人们要做的,恐怕主要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使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都能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理想,能够保持社会价值理想的一致性和延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塑造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观点,笔者才认为,关注青少年成长、反思青少年成长、与青少年共同成长,正是我们对自我的现实与历史是否统一的反思,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 有 明

G112

A

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思想道德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