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的宗旨与举措

2011-04-02赵丽萍胡永启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季刊创刊号词学

赵丽萍 胡永启

(1,2.中州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0)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别号“忍寒居士”。江西万载人。其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家之一。和其他两位大家不同的是,龙榆生主持过期刊的编辑工作,他先后创办了《词学季刊》和《同声月刊》两部杂志。《词学季刊》是龙榆生在名流叶恭绰等人的资助下,于1933年创办的,1937年因日军炮轰上海开明书店印刷所,版毁而停刊。《词学季刊》历时四年,共出版11期。本文就《词学季刊》来谈谈龙榆生的编辑思想。

一、明晰的办刊思路

给期刊定位,确定办刊的目标;录用稿件,选取哪一水准的作者;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读者取得沟通等等,都是办刊时应当理清的思路,也是期刊能够有序运行的关键所在。龙榆生在创办《词学季刊》的过程中,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编辑思路:首先,确定“本社以约集同好研究词学,发行定期刊物为宗旨”[1],并于《词学季刊编辑凡例》中做进一步的强调:“本刊专以研究词学为主,不涉及其他。”[2]把这部杂志定位成以词学研究为基本内容、词学爱好者参与并发表著述、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内部”学术刊物。与此同时,龙榆生针对当前词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参照同代人办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拟将《词学季刊》分作论述、专著、遗著、辑佚、词录、图画、佥载、通讯、杂缀等九个栏目[3],分别承载相关内容,共同促成词学的发展。

其次,确定期刊作者可能的人选。《词学季刊》实行“社员”制,“凡对词学素有研究兼有相当介绍者,并得为本社社员,入社之后,应负定期撰稿、搜集资料或经费方面之责”,另聘请“指导员”,“凡国内词坛名宿、为本社社员所敬仰者,当特约为本社指导员,请其赞助一切并行特约投稿”,[4]前者是一支潜在的生力军,他们首先是读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转变成为《词学季刊》的作者,在期刊发展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后者是期刊的高级顾问,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可协助在解决期刊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并可依据编辑的意图适时为期刊撰写出有较高质量的稿件,取得他们对编辑工作的指导与支持,为树立《词学季刊》的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是确立与读者取得沟通的主要方式,“本社遇必要时,约定时地举行大会,平时以通信交换意见”[5],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办法,建立起编辑与读者间的联系,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以办好《词学季刊》。

我们说,清晰的办刊思路、明确的期刊操作方略,是编辑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期刊得以有序运作的有力保障。后来的事实表明,《词学季刊》能够一直保持它的纯正性、专业性,长期能够得到当代学人的热心支持,与龙榆生明晰的编辑思路、恰当的期刊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二、做好编辑统筹,推出《词学季刊》“创刊号”

万事开头难。怎样依据已有的思路和目标,进行编辑实务操作,使“创刊号”能够顺利面世呢?首先要做的,是寻觅到贯彻办刊宗旨的作者与作品。龙氏结合自己数年来的治学和交游,在了解词学发展现状和学人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联系作者约取稿件,很快,这类稿件有了着落。在词学季刊社里,陆续收到了王易、叶恭绰、吴梅、张尔田、夏孙桐、陈匪石、易大厂、赵尊岳、夏承焘、唐圭璋、吕碧城、丁宁及陈家庆等新老学人的论著及词作,这些著述,内容翔实,论证有力,说理透彻,再加上龙榆生自己的撰稿和搜寻到的相关资料,从质上,基本上符合自己的编辑要求,从量上,足够一期期刊的编辑所需。

办刊重要的一环算是解决了,那么,如何对稿件进行编排,才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的编辑意旨呢?龙榆生在对词学发展现状做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稿件的重要程度和可能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做分类和排序,将学界最为关注的“论述”、“专著”两项放在前面,接着排昔人“未经刊行或已绝版之词学著作”(遗著),而后依次是“辑佚”、“杂俎”、“近人词录”、“现代女子词录”、“词林文苑”、“通讯”、“杂缀”,“附录”则放在最后。这样做,意在表明自己重视学术研究藉以推动当代词学发展的编辑意图,而不是时下惯用的论资历排文序、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低俗做法。当然了,还要对这即将面世的期刊做些形式上的装饰,封面的装帧分由叶恭绰题写刊名和名画家吴湖帆彩绘封面图,从名人效应的角度出发,以求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正文之前,插入“关于词之各项图画摄影”(图画),[5]以示图文并茂。在版权页和正文末的“附录”栏,依次排上“投稿简章”和“词学季刊社简章”、“词学季刊编辑凡例”,这些看似广告或启事,实为几则没有明言的编辑告示,借助期刊自身的传播功能,免费为《词学季刊》“创刊号”作一次广告。这样,从作者到读者,从内容到形式,龙榆生对《词学季刊》“创刊号”都做了精心的考虑和编辑,经过一番努力,“创刊号”顺利出版了。

作为新生儿,“创刊号”效益究竟如何?我们说:读者是书刊质量的权威评定者。[6]可从《词学季刊》的忠实作者兼读者夏承焘的话中得到一些消息:“《词季》(《词学季刊》)问世,颇为词坛老宿所赏,同时学者,如叶恭绰、张尔田、夏敬观,并为延誉,多所匡赞。”[7]可见有功于词学不浅。我们也可以从它所刊稿件的角度,来对“创刊号”做一点评,单看“论述”、“专著”两栏,依次登载龙沐勋的《词体之演进》、王易的《学词目论》和夏承焘的《张子野年谱》及《梦窗词集后笺》、赵尊岳的《词集提要》,此两目所载稿件,或在内容上或在风格上,都能够足以代表当时词学的研究水平,如龙氏一文,一改以往学人以片段或词话的方式来评点词,全面地对词体演进的过程做了探讨,又如词人年谱,在当时词学发展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夏氏此作,开启了系统为词人作年谱的先河,它们的价值之大,毋庸多谈。看来,“创刊号”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如果用“一炮打响”一词来形容,亦不是无稽之谈。

三、在编辑与作者的协作上下工夫,以便《词学季刊》持续发展

继续以这群“词坛名宿”和新秀为基本作者,确保期刊的主要稿源。这些人大多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功底扎实,学识渊博,或能写出有见地的论著,或能创作出具有某种风格的词作,而这些稿件又都是《词学季刊》长期所需求的。继续与他们保持协作关系,以求得到他们对期刊的长期支持。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龙榆生经常与这群人保持来往,搞好关系,其中就包括对词学问题的讨论和预约写稿。而另一方面,龙榆生又不忘发展新作者。按照《词学季刊社简章》“集会”一项:“本社遇必要时,约定时地举行大会,平时以通信交换意见。”[8]身为编辑,一开始即抱定了与“社员”经常联络的打算,也是编辑深入一线的需要。从长远来看,“社员”定期聚会或长期通讯交往,在增进感情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年长者激励年轻者、富学者奖掖后进者,久而久之,在这一相互切磋技艺、交流创作经验的氛围中,很容易培育出有相当功力的作者来,可以想象,他们将成为《词学季刊》一支潜在的作者群。不断壮大作者队伍,是《词学季刊》有望持续发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因子。

编辑作者化的期刊编辑方略。在稿源不足、好稿难觅的情形下,编辑自编自撰稿件便成为“编辑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色”[9]。龙榆生早在《词学季刊》创刊之前,业已写有较高质量的词学研究论文,“长于推论”[10]的著述特征已崭露头角,在“创刊号”中,他首先充当起了作者的角色,首篇即刊载自己的论著《词体之演进》,另登载词作四阕、词籍跋两篇,因“创刊号”受到了好评,也因自己的著述达到的理论高度而受到了青睐,致使他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鼓舞后,龙氏在接下来编辑期刊的过程中,将更有信心和决心,去撰写出有分量的稿件,去编好每一期《词学季刊》。据统计,龙榆生先后在《词学季刊》上发表论述12篇,专著1篇,词作29首,跋文2篇及通讯1篇,为《词学季刊》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不菲的贡献。这种一兼二任的期刊编辑方式不仅可以拾遗补缺、及时地为稿件组合中的缺漏填补空白,而且能较圆满地实现编辑的创意,满足读者的需求,办出期刊的特色。[11]

四、为学界读者着想,争取读者的参与

当时,词学研究已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并因人、时、地等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别,作为词学者,若能够及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彼此了解情况,以便把握研究的现状,从而促进自己的研究。然而,在此之前,不曾出现过集中刊载词坛信息方面的媒介,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将这类信息作为正文在书刊上登载,方便学者不少。龙榆生在编辑“创刊号”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层面,专列“词坛消息”一栏,将搜寻到的这方面的信息编排进去,单“创刊号”中,就登有词籍出版、词社活动、词学者近况、词学者著述等消息14则,而在接下来的9期中,此为必载内容。为读者着想,满足他们的需求,拓展他们的视野,方便他们的研究。“词坛消息”的刊载,也使我们看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词学发展面面观。如果说这主要是着眼于界读者的话,那么通过期刊交流、互通有无,则出于对普通读者的考虑。《词学季刊》第2卷第2号刊登“启事”道:“本社愿以所出词学季刊与国内外各大学、大图书馆、大书局交换关于文学或国学之有价值刊物。”这样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读者群。为读者服务,拉近了《词学季刊》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为使之能够持续发展的又一因素。

增设专栏,尽可能引导读者的参与,促成编辑与读者间的沟通。龙榆生计划从第3卷第3号起,“特添辟少年词录及读者通信二栏,专载各方来稿,并由编者负责答覆一切有关词学之问题,特将来往信件,在本刊公开发表,藉共商榷”[12],在不降低《词学季刊》整体质量的前提下,能动地让读者参与到期刊编辑工作中来,让他们能对从作者的学术见解到编辑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争取读者能动地参与《词学季刊》的建设与发展,这样,不仅可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读者的批评与建议中受到如何改进编辑工作的启发,而且能增进读者对编辑与期刊的亲和力与认同感。[13]看来,开设“通信”等专栏,可充分发挥期刊的传媒作用,便于读者、作者与编辑三方的沟通,相互促进。但遗憾的是,此两栏未来得及刊出,《词学季刊》即告停刊。

纵观这11期的《词学季刊》,主要作者仅这常见的十几位人——词学研究者,从长远来看,作者的凝固性,未必能使期刊朝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尽管他们能够提供出高质量的稿件来。又因为它的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相应的,期刊在市场的运作过程中,势必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瓶颈,“每期发行千册”[14],读者市场狭小,销行不畅,这也是它停刊的另一缘由,有人据此称它是“曲高和寡”的刊物,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专、高、深等的特性,才使之“起到了联系新老词家、交流创作、挖掘保存词学遗佚的作用,推动了当代词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16],据此我们说,龙榆生基本上实现了他的编辑宗旨,从而使《词学季刊》取得了极高的价值,为我国现代词学研究期刊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亦可见龙氏为光大词学的拳拳之心。现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在《朱祖谋治词经历及其影响》中说:“龙君之编《词学季刊》,意在继承朱氏(朱祖谋)之教,以发扬光大词学,为祖国文化做出贡献。编刊三年,广通声气,专著、词作并登,影响甚大。”[17]诚为中肯之论。

参考文献:

[1][2][3][4][5][6][9]龙榆生编.词学季刊“创刊号”[J].上海:民智书局,1933:225,226,226,225,225,226,225.

[7]阙道隆等.书籍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38.

[8]夏承焘.《词学季刊》影印本题词.词学季刊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0][12][14]胡永启.沈雁冰革新《小说月报》的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12,12,15.

[11]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331.

[13]本刊启事二.词学季刊第3卷第2号[J].上海:开明书店,1936:178.

[15]龙榆生(手书).乙巳中秋龙榆生题记.词学季刊第3卷第4号[J].

[16]龙榆生.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297919.htm[EB/OL]

[17]唐圭璋.词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23-1024.

猜你喜欢

季刊创刊号词学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总第100期杂志“晒创刊号”活动得奖石友藏品展示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